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课后托管有核心,多元课程育人才
【作者】 马成珍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中学)
【正文】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教基一厅〔2017〕2号《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积极完善课后服务体系,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切实解决学生课后托管难问题,满足学生和家长对校内外课后服务的迫切需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我校充分发掘、整合学校资源,探索出了一条“课后托管有核心,多元课程育人才”的课后服务新模式,使课后托管服务的内涵更为丰盈,为孩子的幸福和未来奠基。
一、以需求为导向,实现校内5+2服务全覆盖
自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我校优化校内课后服务,坚持自愿原则,实现校内课后服务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推行“5+2”课后服务模式,正常上课日周一到周五都开展,每天至少2个小时,其中至少安排一个小时的基本托管,指导学生完成作业,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为满足学生课后服务的实际需求,实施动态服务管理,期初未参加而有需求的家长,期中可向学校提出参加托管。家长可结合自身实际,统筹安排学生课后托管,按时接送学生弹性离校。
优化作息安排,学校坚持“家长自愿申报,学校统一协调安排”的工作思路,为学生提供的课后服务主要包括中午午间服务、下午课后服务。午间,为学生提供营养午餐、午休服务和午自习辅导,任课教师及学校领导全部轮流参与辅导和管理,学校每个年级每个楼层都安排有专门的值日教师进行巡查。减少了孩子上下学的交通风险,为家长解决了午间接送、照顾孩子的麻烦,使家长能够安心工作。
二、以制度为方向,做到课后托管有核心
学校建立起完整的课后校内托管服务制度,进一步明确权责,完善应急预案、学生签到、校内托管日志、巡视、交接清校等安全管理制度及问卷调查等家校监管机制,制定详细的课后服务工作方案,配备完善的课后服务制度,包括值班教师工作职责、课后服务工作制度等,加强过程管理,确保课后校内托管工作全面稳步推进。
学校成立家委会,组织不同学段的家委会成员代表到学校召开年级托管工作座谈会,主动介绍学校课后托管工作,倾听参与托管的学生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整改和落实,以提高学校课后托管的实效性。
为了保证课后服务工作品质运行,通过建立机制、调研模底等方式推动工作落实。本着自愿原则,先后进行了多次摸底,由学生和家长自主提出课后服务申请,做到精准服务每一生。下发《告家长书》,给家长一张明白纸,让家长进一步明确课后服务的内容、时间、责任等,让课后服务有条不紊地进行。
三、因地制宜,精心设计内容
我校课后校内托管建立在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坚持按照科学性和安全性相统一的原则,因地制宜、因校而异全面系统做好活动安排。学校站在全面育人的角度,以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培养学生兴趣、拓展学生视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主要目的,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精心设计托管内容,做到因材施教、全面覆盖。
学校以提供课后托管服务为基本内容,以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补充,实施“常规+特色”的托管项目。常规项目,托管学生按年级编班,在教师的看护下,自习自修,完成当天作业和学习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特色项目,根据托管学生的兴趣,组织开设足球、篮球、排球、音乐、书法、编程、武术等十二个活动课程,在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重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学校特色发展。
托管服务以校内师资为主,全体教师参与课后托管服务,教师们挖掘自身特长优势,积极投入到课后服务中去,不断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和水平,增强课后服务对学生的吸引力。
四、多方协同,形成育人合力
切实做好学生课后校内托管需要多方合力担责,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为增强师资队伍,筑牢安全保障,全体教职工人人参与课后服务,并招募家长作为志愿者参与活动,助推服务质量;建立了课后服务点名册和家校联系群,方便教师管理并及时和家长沟通;在正常放学与课后服务放学两个时间节点,保安和门口值班领导、护校队、家长助学岗全部到岗,保证每一个孩子安全离校。
“教育要有态度,更要有‘温度’”,我校将继续秉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理念,在做实课后服务的道路上倾心奉献,且试且行,再接再厉,开拓创新,继续前行,让家校共育更加紧密,让有温度的“美好教育”落实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
一、以需求为导向,实现校内5+2服务全覆盖
自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我校优化校内课后服务,坚持自愿原则,实现校内课后服务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推行“5+2”课后服务模式,正常上课日周一到周五都开展,每天至少2个小时,其中至少安排一个小时的基本托管,指导学生完成作业,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为满足学生课后服务的实际需求,实施动态服务管理,期初未参加而有需求的家长,期中可向学校提出参加托管。家长可结合自身实际,统筹安排学生课后托管,按时接送学生弹性离校。
优化作息安排,学校坚持“家长自愿申报,学校统一协调安排”的工作思路,为学生提供的课后服务主要包括中午午间服务、下午课后服务。午间,为学生提供营养午餐、午休服务和午自习辅导,任课教师及学校领导全部轮流参与辅导和管理,学校每个年级每个楼层都安排有专门的值日教师进行巡查。减少了孩子上下学的交通风险,为家长解决了午间接送、照顾孩子的麻烦,使家长能够安心工作。
二、以制度为方向,做到课后托管有核心
学校建立起完整的课后校内托管服务制度,进一步明确权责,完善应急预案、学生签到、校内托管日志、巡视、交接清校等安全管理制度及问卷调查等家校监管机制,制定详细的课后服务工作方案,配备完善的课后服务制度,包括值班教师工作职责、课后服务工作制度等,加强过程管理,确保课后校内托管工作全面稳步推进。
学校成立家委会,组织不同学段的家委会成员代表到学校召开年级托管工作座谈会,主动介绍学校课后托管工作,倾听参与托管的学生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整改和落实,以提高学校课后托管的实效性。
为了保证课后服务工作品质运行,通过建立机制、调研模底等方式推动工作落实。本着自愿原则,先后进行了多次摸底,由学生和家长自主提出课后服务申请,做到精准服务每一生。下发《告家长书》,给家长一张明白纸,让家长进一步明确课后服务的内容、时间、责任等,让课后服务有条不紊地进行。
三、因地制宜,精心设计内容
我校课后校内托管建立在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坚持按照科学性和安全性相统一的原则,因地制宜、因校而异全面系统做好活动安排。学校站在全面育人的角度,以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培养学生兴趣、拓展学生视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主要目的,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精心设计托管内容,做到因材施教、全面覆盖。
学校以提供课后托管服务为基本内容,以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补充,实施“常规+特色”的托管项目。常规项目,托管学生按年级编班,在教师的看护下,自习自修,完成当天作业和学习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特色项目,根据托管学生的兴趣,组织开设足球、篮球、排球、音乐、书法、编程、武术等十二个活动课程,在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重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学校特色发展。
托管服务以校内师资为主,全体教师参与课后托管服务,教师们挖掘自身特长优势,积极投入到课后服务中去,不断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和水平,增强课后服务对学生的吸引力。
四、多方协同,形成育人合力
切实做好学生课后校内托管需要多方合力担责,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为增强师资队伍,筑牢安全保障,全体教职工人人参与课后服务,并招募家长作为志愿者参与活动,助推服务质量;建立了课后服务点名册和家校联系群,方便教师管理并及时和家长沟通;在正常放学与课后服务放学两个时间节点,保安和门口值班领导、护校队、家长助学岗全部到岗,保证每一个孩子安全离校。
“教育要有态度,更要有‘温度’”,我校将继续秉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理念,在做实课后服务的道路上倾心奉献,且试且行,再接再厉,开拓创新,继续前行,让家校共育更加紧密,让有温度的“美好教育”落实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