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文言文的启蒙

【作者】 宿玉红

【机构】 (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第二小学校)


【正文】摘 要:文言文是华夏文明的宝贵遗产,学好文言文是继承这一宝贵财富的第一步。因时代久远,很多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畏难情绪,不愿、不想、不能学好。在小学阶段给学生启蒙好文言文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学;文言文;启蒙
  中华文化灿烂辉煌,古诗、古文更是这条源远流长河流中一朵朵绚烂的奇葩,是我们华夏文明的宝贵遗产。优秀的古诗文里面蕴藏着无比丰富的文化营养,滋养着中华民族的千秋万代。要继承古代先贤们留下的这些宝贵财富,并将其宝贵价值发扬光大,我们必须展开与他们面对面的交流。今天对古诗文的学习便是打开了与古人先贤对话的一扇大门。
  历史悠久的语言文化经过了千百年的传承和不断发展,到今天,不管是形式上还是语意上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有的字古意与今意有很大出入。这是学生学习文言文时的一大难点。如在文言文中“臭”读音为“秀”的音,泛指一切气味,即好闻的和不好闻。如“臭味相投”一词中“臭”就是“不好闻”之意,因此这个词的意思引申指不好的兴趣、思想彼此相同。而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臭”就不是难闻之意,而是让人流口水的美味佳肴散发出的“香气、香味”之意。然而在现代汉语言里面“臭”为“凑”音,专指难闻的气味。
  现在生活中我们所接触到的文章都是白话文。现代白话文语言直白,简单易懂,与平常说话基本一个样,学生读起来基本没有什么障碍。文言文的语言相较于现代白话文就显得更精炼更简洁,往往一则非常简短的文言文里却包含了大量信息,无论是文字的字数上还是在文章内容上。就拿小学课本中的第一篇文言文《司马光》来说,全文总共只有短短30个字,可是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后,字数就是原文的好几倍。文中隐含的其他学习内容之丰富,司马光究竟是谁,他生活在哪个朝代,他有哪些事迹、著作等等,这些也够学生细细去研究。因此,文章表达形式上的巨大变化也是学生感觉学习文言文困难的一大障碍。
  综上所述,从文言文本身来说,因年代久远,这些都是摆在学生面前有待攻破的学习障碍,也是很多学生怕学文言文的非常重要的原因。不是学生不喜欢,而是读不懂,想说喜欢真的太难。很多中学生的真实反映:拿到一篇古文通读完后整个人蒙的,云里雾里,根本不知道讲的是什么,至于文后的题目就更别提了。最深最真切的体会,就俩字:天书。还有的学生在考试时甚至直接跳过古文,根本不做。所以,就只是单纯从考试角度来说,这得给学生带来多大的损失呀。
  不管是从考试的角度来说,还是从继承文化的角度来看,我们都应该想办法让学生喜欢古文。只有首先喜欢了古文,才能学好古文。我认为这也是教育事业赋予我们教师的一项神圣使命。我认为消除学生对古文的畏难情绪,必须得从小学接触文言文就抓起。下面简要谈谈这几年来我的一些经验之举,仅供大家参考。
  古诗做铺垫,从简入手
  很多孩子两三岁开始父母就开始教背一些简单的古诗,如《草》、《春晓》、《咏鹅》等。其实这已经是学生最早的古诗文启蒙。这些简单短小的古诗已经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古诗文那种朗朗上口的韵律。有了这个做基础,学生一进入小学后,我结合学校开展的“诵读经典”活动,在班上开展了“读背古诗”的一个长期活动,直到现在仍在继续。
  小学阶段课本中出现的古诗按顺序每周布置一首。刚开始不做统一要求,不愿意背的也不批评,但积极主动背的肯定有奖励(小红花、小星星等)。有了奖励,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就能提高好几度。在积极份子地带动下,其他小朋友们的积极性很快就上来了。一开始背的时候老师也不做特别要求,学生也只是囫囵吞枣。整个一年级下来,最慢的学生也背了有五十多首。接下来,二年级在学生有了兴趣有了一定背诵量后,我给学生背诵进行了升级:不仅能背,还要能讲古诗中的故事。可以把古诗进行改编,也可以是与古诗有关的故事(当然,老师的示范是一定要的,奖励也是少不了的)。学生的积极性依然很高。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其实我已经融入了对学生文言文方面知识的启蒙和引导。特别重要的是整个过程中学生感觉不到任何的压力,自始至终都是自觉自愿参加,学习成就感也非常强。这很好地保护了学生对古诗文的那种求知欲。
  拓展阅读历史类书籍
  有了古诗讲故事做铺垫,接下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历史类读物就容易多了。小学生接触最多的读物应该是文学童话类,历史类显得很少。而文言文中的内容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是紧密相连的。如果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已经对这些事件、人物有一定的了解或者比较清楚的了解,那么他们的学习兴趣肯定会非常浓厚,学习过程也会轻松得多,又哪来的“天书”,哪来的害怕呢?咱们再拿《司马光》来说。教材安排它为第一篇文言文,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司马光的故事学生早已熟知。虽然他们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却一点儿抵触情绪都没有,也不觉得特别陌生。结合注释,再用上背古诗讲故事的方法,学生很快就自己翻译理解课文内容。我班上有个学生( 因为妈妈是历史老师,应该是受妈妈影响),他看的历史类书籍特别多,历史知识比其他学生丰富得多。老师给出一篇文言文时,这个学生的学习明显就比其他学生要顺畅得多,也引得同学们的啧啧称赞声,当然,这个学生自然是非常高兴了。因此引导学生积极多读历史类书籍就显得特别重要了。我也将在我班学生爱阅读的基础上,以这个学生为榜样继续引导其他学生多读历史类书籍。
  我记得相当清楚,讲《司马光》那天,当给学生介绍文言文并告知学习文言文是有一定难度时,学生非常非常骄傲地说:“这就是文言文哦,不难嘛”。言语中虽然透着稚气,却实实在在体现出消除学生心理上畏难情绪的重要性。综上,如果说大量古诗的朗读、背诵、理解是为学生学习文言文做学习方法上的准备,那么,大量历史类读物的阅读就是为学生学习文言文做知识上的储备。我想如果学生在小学阶段做好这两方面的积累,那么以后学生学习文言文不管是兴趣上,还是能力上都不会有太大的障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