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基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教学方略的探究
【作者】 徐桂新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上新庄镇中心学校)
【正文】摘 要:随着新课改教育的实行,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理念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并将这种理念引入到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来。因此本文从道德与法治体验式课堂教学中培养初中生核心素养的策略以及设计活动、丰富课堂形式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道德,法治教学,策略研究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身修养和社会公德,养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热爱生命、健康生活,并且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遵法、守法学会利用法律保护自己与他人。
一、当前研究现状及意义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一是内容缺少系统梳理。在课堂上虽然开展了小组合作团队竞赛模式,但学生讨论思考的层面比较肤浅,导致学生学习后得到的知识,领悟的情感和学习的道德法制内容得不到关联和贯通,导致内容理解不到位、不深刻。二是教学目标领悟不深刻。课堂上进行竞赛追求短、平、快,往往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的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态度不端正,甚至认为道德与法治条条框框太多,要记的东西太多,感觉很烦。三是实践活动缺少新意。道德与法治学科需要与生活和实践结合,学生的实践感悟不足,缺少学习意识。虽然在教材中设置了学生实践板块,但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领袖讲话。2019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1.办好道德与法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
2.办好道德与法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第一,政治要强;第二,情怀要深;第三,思维要新;第四,视野要广;第五,自律要严;第六,人格要正。
3.推动道德与法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二、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道德与法治课程学科是面向初中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我校紧紧抓住道德与法治课程意识形态属性强这一特点,经过深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凝练了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学科核心素养。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三维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组装,是在内涵上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是政治认同。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和理性认同,使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它素养的内在灵魂和共同标识。二是科学精神。不仅指自然科学学习中应体现的求真务实思想,也指坚持真理、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等,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科学精神,就是使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这是达成其它素养的基本条件。三是法治意识。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法治意识,就是要使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是其他素养的必要前提或必然要求。四是公共参与。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责任担当,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公共参与,就要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乐于为人民服务,积极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履行义务,是其它素养的行为表现。
三、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的实施
(一)目标。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最大的弊病就是学生知行的不统一。为此我们进行了“基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教学方略的探究”。
1.通过探究,构建一套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提高分析、判断、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践行的教学模式。
2.在探究的基础上,探索小组合作团队竞赛高效教学策略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运用。通过这一策略,教师在教学中能采用合理的教学技巧,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多样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推进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素质教育。
(二)路径。一般来讲,国家层面解决的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而学校层面主要解决的是培养人的路径问题。最后教师层面主要解决的是培养人的问题。
1.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我们问题情境的创设并不是想怎么来就怎么来创设的。我们必须根据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来进行情境创设,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中有所领域,核心素养能够提高。我们可以创设生动的、有效的生活情境。生活情境来源于我们的现实,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原型。如在讲人大代表选举时,可以组织班上的同学进行模拟人大代表的选择,让学生通过切身体会来感受权利的行使;
2.整合资源,打造综合性课程。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特殊的课程,不同于其他的学科特点。核心素养的平培养是全方位的过程,它立足于学科取向,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实现教育目标,从而铸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因此,我们必须整合资源,打造综合性课程,以多学科原理和方法为支撑,结合学科背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3.完善核心培养评价机制。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课堂建构尚未完成,核心素养教学评价机制尚未建立。教师可以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考察。我们可以通过给既定的问题来让学生解决,然后观察学生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关心的不仅是结果,也应该关心学生的过程,看看他们是如何创新思维的。但是由于学生的兴趣不同,所以这样的考察方式会影响到我们的评价,所以教师在使用的时候应该考虑多种因素。
总之,老师们只有理直气壮开好道德与法治课程,把稳政治“方向盘”,在学生思维培养的基础上,深挖教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老师们只有时刻不忘初心,将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新理念贯彻落实到每一堂课中去,才能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道德,法治教学,策略研究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身修养和社会公德,养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热爱生命、健康生活,并且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遵法、守法学会利用法律保护自己与他人。
一、当前研究现状及意义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一是内容缺少系统梳理。在课堂上虽然开展了小组合作团队竞赛模式,但学生讨论思考的层面比较肤浅,导致学生学习后得到的知识,领悟的情感和学习的道德法制内容得不到关联和贯通,导致内容理解不到位、不深刻。二是教学目标领悟不深刻。课堂上进行竞赛追求短、平、快,往往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的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态度不端正,甚至认为道德与法治条条框框太多,要记的东西太多,感觉很烦。三是实践活动缺少新意。道德与法治学科需要与生活和实践结合,学生的实践感悟不足,缺少学习意识。虽然在教材中设置了学生实践板块,但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领袖讲话。2019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1.办好道德与法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
2.办好道德与法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第一,政治要强;第二,情怀要深;第三,思维要新;第四,视野要广;第五,自律要严;第六,人格要正。
3.推动道德与法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二、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道德与法治课程学科是面向初中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我校紧紧抓住道德与法治课程意识形态属性强这一特点,经过深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凝练了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学科核心素养。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三维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组装,是在内涵上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是政治认同。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和理性认同,使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它素养的内在灵魂和共同标识。二是科学精神。不仅指自然科学学习中应体现的求真务实思想,也指坚持真理、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等,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科学精神,就是使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这是达成其它素养的基本条件。三是法治意识。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法治意识,就是要使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是其他素养的必要前提或必然要求。四是公共参与。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责任担当,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公共参与,就要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乐于为人民服务,积极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履行义务,是其它素养的行为表现。
三、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的实施
(一)目标。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最大的弊病就是学生知行的不统一。为此我们进行了“基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教学方略的探究”。
1.通过探究,构建一套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提高分析、判断、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践行的教学模式。
2.在探究的基础上,探索小组合作团队竞赛高效教学策略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运用。通过这一策略,教师在教学中能采用合理的教学技巧,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多样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推进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素质教育。
(二)路径。一般来讲,国家层面解决的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而学校层面主要解决的是培养人的路径问题。最后教师层面主要解决的是培养人的问题。
1.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我们问题情境的创设并不是想怎么来就怎么来创设的。我们必须根据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来进行情境创设,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中有所领域,核心素养能够提高。我们可以创设生动的、有效的生活情境。生活情境来源于我们的现实,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原型。如在讲人大代表选举时,可以组织班上的同学进行模拟人大代表的选择,让学生通过切身体会来感受权利的行使;
2.整合资源,打造综合性课程。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特殊的课程,不同于其他的学科特点。核心素养的平培养是全方位的过程,它立足于学科取向,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实现教育目标,从而铸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因此,我们必须整合资源,打造综合性课程,以多学科原理和方法为支撑,结合学科背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3.完善核心培养评价机制。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课堂建构尚未完成,核心素养教学评价机制尚未建立。教师可以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考察。我们可以通过给既定的问题来让学生解决,然后观察学生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关心的不仅是结果,也应该关心学生的过程,看看他们是如何创新思维的。但是由于学生的兴趣不同,所以这样的考察方式会影响到我们的评价,所以教师在使用的时候应该考虑多种因素。
总之,老师们只有理直气壮开好道德与法治课程,把稳政治“方向盘”,在学生思维培养的基础上,深挖教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老师们只有时刻不忘初心,将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新理念贯彻落实到每一堂课中去,才能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