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作者】 柯全波
【机构】 (重庆市云阳县第三初级中学)
【正文】 摘 要:核心素养一词的研究已经成为了教育界近年来的热门话题,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也就成为了一线历史教师研究的主要课题。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历史学科素养的研究工作,要通过恰当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来逐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同时,也为学生基本学科素养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问题意识;问题;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实施历史教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课本上相关知识的传授,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有助于提高学生辩证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认清是非、黑白、正义与非正义,并且能够从前人的事件中汲取经验和教训,给后世以勉励和启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侧重知识传授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他们的教学重点仍然是提高学生的成绩。这样,教师就会根据考试内容或大纲来教授学生相关的历史知识,只关心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而不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或学习状态,甚至认为课堂互动浪费时间,导致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无法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此外,教师喜欢使用“题海”战术,通过安排大量课后练习来提高学生的成绩。但同时,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动机,甚至使学生对历史学习有一定的排斥感。
(二)学生学习方法不合理
从相关研究中可以看出,一些初中生没有有效掌握历史学习方法,他们通常死记硬背。由于缺乏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和理解,学生在学习历史事件时不能有效发掘历史的深层内涵,也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历史观。此外,不同学生的水平也存在一定差异。当教师使用统一的方法进行教学活动时,会导致知识的有效传递失败,学生无法有效地掌握知识,进而无法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扎实基础知识,培养时空观念
探析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是展开教学的的前提。综合权威观点来看,历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必备的、相对稳定,且持久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对应的时空观念、史料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实证能力等,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正确的历史观。为此,我从扎实学生的历史基础做起,由浅入深,由点及面,让学生看懂历史图册,建立时间概念,让学生建立一个特定时空下的历史知识体系,为核心素养的培养做好铺垫。在《戊戌变法》一课的教学中,学生们知道了在近代化探索的道路上,先人们做了很多努力。从洋务运动开始,国人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但终究还是失败了。而此时,甲午中日战争爆发,《马关条约》签订,洋务运动也最终宣告失败。在此背景下,中国的读书人为挽救民族危亡,大胆向皇帝上书,这就是“公车上书”,拉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学生们明确了时间、背景及事件原因后,对戊戌变法的意义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一个学生说:科技救国之路走不通,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寻求变法,“祖宗之法不足法”,在政治、教育、军事、经济上等提出了多条主张,但终究还是失败了。学生们分析说:顽固的实权派不可能将好处轻易让出来,参与变法的知识分子将希望寄托于光绪皇帝,这本身就是最大的错误。
(二)丰富教学形式,激活问题意识
传统历史教学,多以讲授为主,有的教师甚至会照本宣科,缺乏鲜活性和感染力,让学生倍感厌烦和無奈。而现在,教师要丰富教学形式,为学生打造立体、生动、开放的历史课堂,为学生再现历史情境,让课堂暂时变成辩论现场,鼓励学生结成小组通力合作,全面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脑洞大开,激活其问题意识,拓展其问题视野,合理运用史料来推敲、论证,形成自己有支撑的个性观点。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存在,积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习兴趣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将积极参与课堂,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使知识得以有效传播。教师应不断拓宽学习资源渠道,全面把握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心理特点,将学生感兴趣的要素融入课程设计。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借助多媒体设备,教师可以获得大量的资源,这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在特定的情境下,教师可以利用有趣的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参与。此外,在制作课件时,教师应该从网络中找到科学、合适的资源,并将这些资源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该资源可以是动画视频或图片材料,有助于形成有趣且知识丰富的教学资源。例如,在讲解秦王扫六合一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先播放视频内容,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有效掌握秦王所采用的策略。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四)历史理解和解释
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是历史核心素养包含的两个不同方面,之所以将两者放在一起进行论述是因为历史解释是建立在历史理解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只有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所理解之后,才能做出理性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反之,谈历史解释就是空谈,没有实际价值。所以,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大背景下,教师要给学生搭建自主分析与评价的舞台,使学生有机会将自己对历史人物、事件的看法说出,进而,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基本的历史素养。
(五)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可以直接影响学生,所以他们应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来影响学生。教师应有效适应现代化的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在新的教育观念基础上完成相应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使其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此外,学校应培训教师并对培训内容进行评估,甚至将评估内容与晋升和绩效挂钩,以增强教师培训的重要性,为其专业素质的提高提供保障。
总之,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历史课堂主体性,要从多方面入手来真正提升学生的基本历史素养,进而,为学生综合历史素养的全面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荔.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导学,2010.
[2]王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达成学生核心素养[J].贵州教育,2012.
关键词:问题意识;问题;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实施历史教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课本上相关知识的传授,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有助于提高学生辩证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认清是非、黑白、正义与非正义,并且能够从前人的事件中汲取经验和教训,给后世以勉励和启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侧重知识传授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他们的教学重点仍然是提高学生的成绩。这样,教师就会根据考试内容或大纲来教授学生相关的历史知识,只关心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而不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或学习状态,甚至认为课堂互动浪费时间,导致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无法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此外,教师喜欢使用“题海”战术,通过安排大量课后练习来提高学生的成绩。但同时,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动机,甚至使学生对历史学习有一定的排斥感。
(二)学生学习方法不合理
从相关研究中可以看出,一些初中生没有有效掌握历史学习方法,他们通常死记硬背。由于缺乏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和理解,学生在学习历史事件时不能有效发掘历史的深层内涵,也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历史观。此外,不同学生的水平也存在一定差异。当教师使用统一的方法进行教学活动时,会导致知识的有效传递失败,学生无法有效地掌握知识,进而无法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扎实基础知识,培养时空观念
探析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是展开教学的的前提。综合权威观点来看,历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必备的、相对稳定,且持久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对应的时空观念、史料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实证能力等,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正确的历史观。为此,我从扎实学生的历史基础做起,由浅入深,由点及面,让学生看懂历史图册,建立时间概念,让学生建立一个特定时空下的历史知识体系,为核心素养的培养做好铺垫。在《戊戌变法》一课的教学中,学生们知道了在近代化探索的道路上,先人们做了很多努力。从洋务运动开始,国人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但终究还是失败了。而此时,甲午中日战争爆发,《马关条约》签订,洋务运动也最终宣告失败。在此背景下,中国的读书人为挽救民族危亡,大胆向皇帝上书,这就是“公车上书”,拉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学生们明确了时间、背景及事件原因后,对戊戌变法的意义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一个学生说:科技救国之路走不通,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寻求变法,“祖宗之法不足法”,在政治、教育、军事、经济上等提出了多条主张,但终究还是失败了。学生们分析说:顽固的实权派不可能将好处轻易让出来,参与变法的知识分子将希望寄托于光绪皇帝,这本身就是最大的错误。
(二)丰富教学形式,激活问题意识
传统历史教学,多以讲授为主,有的教师甚至会照本宣科,缺乏鲜活性和感染力,让学生倍感厌烦和無奈。而现在,教师要丰富教学形式,为学生打造立体、生动、开放的历史课堂,为学生再现历史情境,让课堂暂时变成辩论现场,鼓励学生结成小组通力合作,全面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脑洞大开,激活其问题意识,拓展其问题视野,合理运用史料来推敲、论证,形成自己有支撑的个性观点。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存在,积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习兴趣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将积极参与课堂,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使知识得以有效传播。教师应不断拓宽学习资源渠道,全面把握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心理特点,将学生感兴趣的要素融入课程设计。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借助多媒体设备,教师可以获得大量的资源,这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在特定的情境下,教师可以利用有趣的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参与。此外,在制作课件时,教师应该从网络中找到科学、合适的资源,并将这些资源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该资源可以是动画视频或图片材料,有助于形成有趣且知识丰富的教学资源。例如,在讲解秦王扫六合一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先播放视频内容,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有效掌握秦王所采用的策略。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四)历史理解和解释
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是历史核心素养包含的两个不同方面,之所以将两者放在一起进行论述是因为历史解释是建立在历史理解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只有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所理解之后,才能做出理性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反之,谈历史解释就是空谈,没有实际价值。所以,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大背景下,教师要给学生搭建自主分析与评价的舞台,使学生有机会将自己对历史人物、事件的看法说出,进而,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基本的历史素养。
(五)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可以直接影响学生,所以他们应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来影响学生。教师应有效适应现代化的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在新的教育观念基础上完成相应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使其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此外,学校应培训教师并对培训内容进行评估,甚至将评估内容与晋升和绩效挂钩,以增强教师培训的重要性,为其专业素质的提高提供保障。
总之,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历史课堂主体性,要从多方面入手来真正提升学生的基本历史素养,进而,为学生综合历史素养的全面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荔.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导学,2010.
[2]王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达成学生核心素养[J].贵州教育,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