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探究

【作者】 张廷容

【机构】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幸福小学)


【正文】  摘 要:随着目前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课堂教学方法的有效创新,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开展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阅读学习能力是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优秀的语言能力,也应该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出发,让学生对于文章内容产生更加深层次的理解,使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问题的解决,促进学生可以获得更加全面的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形成体系
  整本书阅读展现了名著作品思想观念的结构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体现了文本逻辑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协调性,这对丰富和发展语言、锤炼和完善思维、丰富阅读经验、训练阅读能力、培养阅读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就整本书阅读实践而言,还面临两方面挑战。其一,教学随机性大,缺乏有效指导。对“一般在什么时间开设阅读课”调查问卷,大部分教师都是根据每个月的机动时间随机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只有少部分教师结合教材的“快乐读书吧”或学校下发的必读书目单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教师并没有将整本书阅读教学如教学计划一般固定下来,没有有序安排各类课型以助推整本书阅读,最终影响了阅读教学的效果。其二,书目未成体系。虽然课外阅读书目众多,但也应挑选出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书籍。部分教师推荐的名家作品,学生却不愿意读,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储备、阅读能力,筛选出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目。
  一、固定时间,提升实效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整本书阅读教学尤其应完整地上好导读课、推进课与交流课这三大课型。导读课可以让教师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在推进课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待学生阅读完毕后,开展阅读交流课,组织学生交流分享读书心得。每周利用一次晨诵时间开展“精彩语段分享会”,分享整本书片段,并进行诵读,学生誦读的过程既是知识积累的过程,也是提升阅读兴趣的过程。此外,还可以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利用中午午读时间,开展整本书阅读,学生自由默读、浏览整本书。
  二、书目分类,形成体系
  整本书阅读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2022年版课标对该任务群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三个学段的整本书阅读目标和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阅读规律,贯彻落实整体阅读素养这条主线。根据新课标要求,学校组织各备课组开展整本书阅读研讨,敲定符合各年级学生发展特点的必读及选读书目,学生在完成必读书目的基础上可自主阅读选读书目。
  整本书阅读对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语文核心素养十分重要。学生每个月进行一至两本整本书阅读,定期开展“手抄报比赛”“思维导图展示”“精彩诵读展示”“故事我来讲”等活动,激发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兴趣。读书不仅是一种个别阅读过程,更是一个共享阅读过程。学生在分享过程中,体会到阅读整本书的乐趣;在提问与解答的过程中,加深对读本的理解;在聆听他人分享的过程中,获得新的阅读启示。
  三、精品微课程,打造范式
  备课组开展研讨分工,制作整本书系列微课程,依据“快乐读书吧”中的课外阅读推荐及各地方不同教材版本中的小学生必读书目推荐,重新梳理序列化编排,形成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指导教程,形成了贯穿一年级到六年级,以“成长”为主题的必读书目导读系列。微课程根据年级和知识模块进行划分,有绘本篇、人物篇、神话篇、名著篇。以课例为依托,努力实现教材视野下的核心素养目标,着力构建了适合儿童的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程。同时,教研组也要给予老师们简明扼要的导读课教法指导,完成不同类型的小学阶段文学类课外阅读的导读范本,丰富整本书导读课的教学思路,推进整本书导读课教学在一线教师中的实践。通过研讨,我们形成了四种课型模板:阅读引导课、任务驱动课、思考探究课、体验展示课。多重课型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他们掌握阅读方法,突破阅读瓶颈,深入把握作品内涵,从而使整本书阅读更有效。
  阅读引导课,让学生“读起来”。教师找到整本书的一个或多个趣味点,并以此作为切入点,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整本书的内容,对整本书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蚯蚓的日记》《团圆》都是有趣的绘本,教师借助有趣的插图、恰到好处的留白,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任务驱动课,让学生“读进去”。以提出问题、布置任务的方式,驱动学生阅读、思考,以使阅读落到实处,使阅读过程可视化,使学生真正做到读进去。在《夏洛的网》整本书交流前,教师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以“网”为背景,梳理人物关系、故事主线及对应的人物性格和品质,促进学生阅读思维的发展。
  思考探究课,让学生“读通透”。《我的妈妈是精灵》这本幻想故事以现实生活和时代为背景,以此来探求生活的真谛和人性的本质。教师根据这本书的情节内容、人物形象、主题揭示等方面的特点,设计相应的问题和探究主题,引导学生理解“爱是世界上最黏的胶水,它可以将人们紧紧结合在一起”。
  体验展示课,让学生“说出来”。《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我和小姐姐克拉拉》都是必读书目,在体验展示课中,教师的方式就更加多样了,如读书小报展示、分角色朗读、讲故事比赛,充分地将展示的平台交给学生,逐步实现整本书阅读中由教师引导向学生领悟的转变。
  通过四种课型,教师得以在读前、读中、读后进行全面的阅读策略指导,使阅读监督更有效,使学生能够习得最基本的阅读方法,从而能够对作品的内容、内涵与价值有产生更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并能够极大地提升自身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四、全科阅读,学科融合
  提到整本书阅读,都会想到语文学科,其实其他学科同样可以开展整本书阅读。四时韵致,古人有着细腻和敏感的体察,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智慧的精华,串起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时间脉络。我们组织各学科围绕同一个主题“二十四节气”开展“悦世界—共生长”全科阅读活动,以彰显不同学科不一样的阅读方式和策略,呈现各学科与“悦读”的完美邂逅。
  阅读已经成为学生成长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这也使得整本书阅读逐渐成为可能且必须践行的理论。基于当前小学语文教育标准,教师有必要贯彻整本书阅读理念,针对现有课程内容实现语文教学上的延伸,让每位学生都能意识到整本书阅读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在阅读过程中养成正确阅读习惯,达到知识进一步积累,实现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黄铭.叶圣陶“整本书阅读”教育思想概述[J].语文建设,2011.
  [2]洪欣.对儿童哲学游戏发现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基础教育参考,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