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音乐课堂识谱教学之我见

【作者】 刘晓倩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观阁镇小学校)


【正文】摘 要:识谱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基础,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更是学习音乐的必要环节。音乐本身具有独特的魅力,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当然这是外在的,要让孩子们早日拿到走入音乐殿堂的“金钥匙”——学会识谱,运用音乐进行自我陶冶,提升其音乐审美能力、创造能力,还得靠音乐教师将识谱教学渗透在日常教学的各领域之中。
  关键词:音乐课堂;识谱教学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识谱唱谱是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并规定了不同学段不同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识谱教学是困扰着音乐教学的突出问题,学生普遍感到学习识谱枯燥乏味,甚至畏惧,这是一个普遍现象。那么,存在此现象的原因何在?经调查分析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小学师资配备不齐,专业音乐教师匮乏,很多数音乐课都由其他学科老师兼任;第二,教师的教学方法“枯燥、乏味”,让学生不喜欢学;第三,“应试教育”影响极深,学生积极家长只知识文化课学习,忽略音乐课学习;第五,没有养成良好学习音乐知识的习惯;第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音准节奏要求不严格,大体唱会就可以了,长此以往形成了一个不良的循环。
  由于上述几种原因导致了“识谱教学”在音乐课堂上的低效,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正确对待识谱教学,使识谱教学在音乐课堂中占有不可忽视的位置呢?下面笔者将根据自己的一些教学实践谈谈识谱教学:
  一、注重识谱教学的重要性
  在音乐教学中,有些老师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学生对于要教的歌词已经掌握了,在跟随教学伴奏或是教学光盘学习过程中,渐渐的学会了旋律,不需要老师再特别重复就可以熟练的掌握歌曲的节奏、旋律等。在这部分同学的带领之下剩余的小部分学生也不需要仔细读谱、唱谱,随着“哼哼”几遍也就记住了,再加之一开始老师教授的歌词,一首歌曲就完成了。这里面没有强调音准、速度、演唱情绪、歌词的发音等,因为老师觉得麻烦,学生觉得枯燥。久而久之,在学生的心目中,音乐课就是“听记旋律”的课程,他们会觉得课上不需要唱谱,直接唱歌词就可以了。对于这种情况,首先要老师先改变观念,重视识谱教学的重要性。识谱唱谱的最佳时问是小学阶段,此时的学生刚刚系统的开始接触音乐,如能较好的掌握这种能力,对以后音乐的学习和表现都会有帮助和促进作用。
  二、由浅入深,先学歌曲后识谱
  先学歌曲后识谱,学生在先会唱歌的同时,先熟悉了歌曲的旋律,这为唱谱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识记音符的音高,又能增强学生学习歌谱的自信。在刚开始进行识谱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认识音阶、音符及唱名、时值等等。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发现这种呆板的教学行为,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很厌烦,而且出现怠倦现象,我苦口婆心地反复讲解反而收效不大,为此感到非常苦恼。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教唱《DO?RE?MD》这一课时,我先教唱几遍后,学生觉得歌曲简单很快学会了歌曲。我提议进行歌谱教学。没想到,同学们的兴致没有减弱,竟然都很自信地参与到歌谱的学习中。后来我看小部分同学都能掌握,我又采取乐谱接唱的形式。之后竟有学生感慨的说:“老师,原来学唱歌谱并不难”。学生无意的一句话告诉我:识谱教学,不是学生不爱学,而是学生们感到陌生,有点畏惧,把它当作很难学的知识来对待。总认为自己学不会,再加上我之前的识谱教学方法有点老套。这次的教学经历告诉我:先学唱歌,后学唱谱也是识谱教学的一个好方法。
  三、培养兴趣,先感兴趣后识谱
  我们都知道,情绪和兴趣对一个人的认识活动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年龄比较小的孩子来说,他们好玩好动,兴趣是他们最好的老师,只有学习情趣强烈,他们才会主动地去学。我曾看过一堂关于识谱教学的课堂实录:老师在教学Do、mi两个音时,让四位同学一高一低地拉起两根彩绳,然后,请学生依次在两根彩绳间穿过,以手触绳,边走边进行do、mi两音的旋律创作,触摸到高绳唱mi、触摸到低绳唱do,这样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顺利地掌握了do、mi两音的音高和位置,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创作力,增强了学生学习识谱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特点,运用生动活泼、新颖有趣的听音游戏、模唱游戏、听辨音的高低等教学形式来增强学生识谱的兴趣。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可采用多种形式的游戏来激发他们识谱的兴趣。如《身体音阶歌》,让学生通过摸摸自己的身体来感受音高,通过直接感官,再加上切身体验,有效的建立起了音高的概念。又如在教音符时,我利用音乐教室的空间,在地面放置九个方格,每个方格中间放一个音符,分别是6(la)、1(do)、2(re)、3(mi)、4(fa)、5(sol)、6(la)、7(si)、1(do)。先进行小游戏,让学生在方格上随意跳,并唱出这个方格上的音符。然后,将学生分成两人一组,让其中一个学生唱出音名,另一个学生在辨识音符后,跳到该音符的方格中。这个音符游戏不但趣味性十足,学生学习兴趣高涨;而且学生能通过游戏提升音符的视觉辨识能力和听觉辨识能力以及音符演唱能力。他们在妙趣横生的游戏中,学生掌握了知识提高了技能。既没有接受知识与技能时的强迫感,也没有那种不感兴趣却又不得不去做的消极与无奈,他们有的只会是全身心地去投入。
  四、小组合作、大家互动
  互动教学、合作教学都是非常高效的教学方式,能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音乐,也能提升课堂的趣味性,还能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比如,让学生以两人小组的形式进行九宫格音符游戏,学生在学习音符的同时,也提升了沟通能力与合作能力。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音乐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带动其他学生的音乐学习,从而提升整个小组的学习效率;在遇到复杂的乐谱时,小组学生的集思广益也可以更快地帮助学生看懂乐谱。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成为课堂的引导者以及学生的帮助者,让学生之间实现共同的识谱学习,如此来,不单单让学生感受课堂学习的乐趣,更是提升了教学的效率水平。
  总之,识谱是音乐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识谱学习是帮助学生开启音乐大门的把钥,只有让小学生具备一定的识谱能力,才能促使小学生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进步,所以,音乐老师要重视识谱教学的重要性,在“授人以鱼”的同时也要“授人以渔”,教会每个孩子一种“能力”,是每个孩子的音乐潜能都能得到开发并终身享受音乐的乐趣。作为新时代下的小学音乐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善于立足学生学情,在课堂上创设多种识谱教学形式,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音乐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新课程标[ 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2]王玫.如何面对识谱教学.中国教学研究,2005.
  [3]郑晓敏,李婉灵运用 ABC 理论进行挫折心理辅导[ J] .人民教育,2001.
  [4]卢人玉. ABC 分析法探索护理实习生心理信息.实用护理杂志,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