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方式的转变

【作者】 李 寻

【机构】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第四小学)


【正文】摘 要:根据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探讨了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创新,其中包括尝试性阐述了构建新体育课程教学方式,新体育课程与教学方式的转变,将新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
  关键词: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方式;转变
  现代体育教育应该遵守以人为本、以学生在现实体育教学过程中真正的感受和心得为出发点,让学生在体育运动的整个过程中,充分体会体育教学带来的幸福快乐。小学体育是在体育教师的带领下学习和掌握最基本的体育活动技能,养成喜欢运动的习惯,达到身心健康的发展目的。教育观念的转变必然带来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方式的最大改变,将是更加注重情景创设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课程改革以后,体育课教学的重点将从过于强调学生的接受学习和机械训练,改变为引导学生体验和探索。
  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创新
  (一)新课程目标注重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人
  新课程的目标正确处理了学生本位、学科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关系,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不再只是一句动听的教育口号。课程目标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教育民主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反映的是一种教育全人化的价值取向。
  (二)新课程实施中注重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与新课程同行,教师将在新课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并将这种发展的成果用于新课程的建设,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充分体现了体育新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强调要将学生的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四)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旨在说明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运用,都要围绕学生的运动兴趣,因为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
  二、构建新体育课程教学方式
  (一)要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势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因此,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改革中就会随之改变,并得到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步骤、程序、法则、方式等,包括教法与学法。教法起着组织、控制、激发、引导、示范、说明、概括、评价等作用,学法起着主体、目的、内化、发展等作用。教法和学法是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有什么样的教法,就会有某种相应的学法。换言之,为了建立某种学法,就必须选择与其相应的教法。传统的体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运动技术的传习为主,以教材为内容,突出的是教师的作用,学生主体地位未能得以充分的体现。因此,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大多采用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练习、复习的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创建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教学方式,是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二)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
  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其创设一个独立练习的时间和独立思维的空间,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让学生自我表现、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充分展现的机会,展现他们的独立个性,展现他们的创造能力,展现他们实践中的创新成果。这种展现又推动他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
  (三)深入进行教学研究,探索适应新的体育课程的教学规律
  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体育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要从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方面着手,研究改进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基本规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及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对教学方式的创新涉及方方面面,要把宏观的理念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并变成可操作性的内容逐渐减少理念和行为的差距。努力的方向是真正顾及每个学生的发展,把学生的今天和未来的发展联系起来,建立起一个能够保持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动态平衡。
  三、将新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
  教师应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实践,设计课的教学过程,注重学生主体性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遵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体育的兴趣爱好,选择搭配教材。教学方式上,采取因人而异,区别对待,根据学生体育基础的不同,制定可供学生选择学习目标,使所有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获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享受平等的体育教育,使用学生学会健身、学会创造,从而达成育体、育心、育人,身心和谐发展的教学目标。
  (一)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
  主动选择带来主动学习,提供学生选择的教育,才是可能有效和成功的教育。要保证学生的自主选择、全面发展,就要提供可供学生选择的内容。学生的身体差异较大,活泼好动,兴趣好爱好广泛,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短。在教学中应安排一些选择性活动,让学生自己选择练习内容、练习形式、独立地进行练习。选择性学习活动使不同身体条件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起点和发展的空间。例如,进行投掷教学,常见的练习形式是学生分成两队,面对面投掷,这样的练习学生很快就会感到疲劳。采用选择性的练习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主选择练习的器材和场地,体力强、力量大的学生,可选择实心球,在一号场地上练习;体力弱、力量小的学生,可选择小沙包、降落伞、纸飞机、等,在二号场地上练习;喜欢投准的学生可选择配有目标装置的三号场地上练习。整个练习过程,学生都可以自由变换练习器材和场地,也可以自由组合练习的伙伴。选择性的学习活动,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时空,学生每变换一种器材,每更替一次场地,都会有新鲜的感觉,都会产生新的兴趣和一种自主支配学习的激情,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终使学生学会选择,形成个性,体验成长的快乐。
  (二)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
  体验,是一种基于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经验,从中获得感性认识的过程,其主体在学生本人。体育教学是一门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教学的实效性在于学生是否自主、能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从中获得充分的学习体验,发促进身心发展。从学习环境中得到体验,环境是教学中学生获得体验的载体。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情感是从他接触的周围环境中得到的。体育教学中的学习环境有两类,一类是显性的学习环境,另一类是隐性的学习环境。显性的学习环境包括场地、器材、教具、学具的布置、安放和使用,以及教学过程的实物情景等;隐性的学习环境包括师生、生生之间的心理关系以及教学中的模拟情景等。小学生爱听故事、好表现、善于模仿。喜欢在故事情景中游戏玩耍。他们的学习环境往往需要把显性环境和隐性环境有机结合组成具有情节的故事和具有主题的学习情景,使他们身处生动活泼的情景之中锻炼身体学习动作,体验学习的快乐。
  总之,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始终以“健康第一”为主导思想,构建了身体发展、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标准。把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素质教育视作重点,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并满足学生的需要,对于每个学生的差异要重点关注,保证每个学生享受到体育的乐趣。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工作需要站在现实基础之上,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与主体性,探索科学化、多元化的教学实现形式,不断在改良的过程中掌握主动权,小学体育教学方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国强:浅析小学体育的教学方法[J].新西部(下半月).2009(5).
  [2]赵仲民:论小学快乐体育教学[J].科技信息.2009(15).
  [3]徐晓斌:浅谈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改革[J].吉林教育.2009(14).
  [6]季浏,汪晓赞.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