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感悟
【作者】 刘书婷
【机构】 (青海省黄南州泽库县城关寄宿制中心完全小学)
【正文】摘 要:《小学语文课程新标准》总目标明确指出:“小学生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正确的阅读方法,能让阅读事半功倍。只有教师多探讨,才能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阅读方式的突破口。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感悟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尤为重要的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知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到重要途径。”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阅读目标已经进入到第三学段。即“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小学阶段的阅读是教科书编者、作者、教师、学生之间对话的开始。是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启蒙期。这一阶段的阅读教学搞得好不好?学生将来走入社会敢不敢与别人交流和讨论?敢不敢向别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敢不敢对事物作出自己的判断?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学生一辈子。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怎样才能达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目标呢?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笔者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在“初读”课文中感知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明确指出:“小学生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这不仅充分说明阅读的重要性,更有力的告诉我们,阅读的方法多种多样。“初读”就是阅读中的一种最基本的形式。
既然是“初读”,教师对学生就不能有太高的要求。在初读阶段,只应该要求学生能读通课文(不一定流利)。让学生在初读课文中解决生字。如果学生生字都解决不了,就谈不上阅读了。解决生字的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在这里就不作过多的赘述。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交流自己感知的内容。学生交流的内容,不必讨论对错,只要学生能表达出自己的感知就行了。这一过环节主要是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起来。只有让学生敢于表达,敢于交流,敢于把自己的收获与他人分享,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逐渐培养起来。
笔者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有学生这样交流了他所遇到的困惑:“真奇怪,课文描写邱少云和战士们都埋伏在草丛里,而且‘我’就埋伏在离邱少云不远的地方,为什么邱少云在烈火中牺牲了,而‘我’却安然无恙?”这样一个不同寻常的疑问,我们教师都难以回答,你能说他思维另类吗?当然不能,我们只能说他的思维很不一般!很有个性!只能对这样的问题予以肯定。教师也可以以此为例,鼓励学生下去多读书,自己去寻找答案。这个例子就充分体现了的阅读个性化。同一篇文章,让不同的人来读,就会有不同的理解,产生不同的看法,收获不同的感悟。初读课文时,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千万不能强求学生,让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师走。这个案例,笔者对该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树立了他敢于交流的信心。在之后的教学活动中,该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很愿意与别人沟通。所以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也应该向写散文一样,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在初读课文阶段,教师千万别忘了给学生布置任务。要让学生带着课题去读课文,学生才能初步感觉到课文大体写什么?课文所写的内容与课题息息相关!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感知课文的大体内容。
二、在“精读”课文中感悟
通过初读课文,学生已经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感知。这时就是教师带领学生精细研读课文的时候。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找出课文的重点词语、句子或重点段落,然后带着课后的思考题一边细读一边思考,并记录好阅读后的感想,与同学交流讨论。通过多种形式(如默读、个别读、小组读、全班齐读、分角色朗读、开火车读等)的朗读,让学生读得通畅,读得流利,读得整齐,读的娴熟。朗读过关以后,还要留给学生一定的讨论交流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展示交流讨论的结果,分享学习所得,彰显自己的个性。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课文写了什么主要内容,哪些是主要的,那些是次要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情感,自己有哪些收获等。为了降低难度,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哪些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通过用得好的词语,写得好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感悟课文所描绘的内容,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编者的编写意图。让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
《草原》是一篇众所周知的优美散文。在教学中,学生很容易感受到草原的美。笔者教学这篇文章,在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时就是在“美”字上下功夫。“哪些词语能体会到草原之美?”“那些句子能体现草原之美?”“那些地方描写了草原的‘自然之美’”?“那些地方描写了草原的‘人情之美’”?“为了表达出草原之美,作者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这些围绕“美”的问题,是笔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用心编拟出来帮助学生精读并理解课文的。学生可以通过找词语,找句子,找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学习活动,充分感悟大草原的“自然之美”,“人情之美”,祖国的“语言文字之美”。这样的精读不仅培养了学生审美的情趣,还让学生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使学生“悟”性十足,阅读兴致越来越高。
三、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深化
学生能感悟出文本的主要内容和文本的中心思想,还只是学习文本的一个基本环节。接下来的阅读教学,要达到让作者、教科书编者文本、学生、教师的思想产生共鸣,来提升学习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产生心与心相互碰撞,水乳交融。最好的办法是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或媒体的范读尤为重要。在朗读的时候,要教会学生用抑扬顿挫的声调、富有激情的语调、充满乐感的情调去朗读。要教给学生朗读技巧,让学生用心去读,,把自己融入到文章所描写的情境里。仿佛自己就是主人公,身临其境。用心来感受文章所描写的意境,用心来倾听作者的心声。仿佛你在读课文,但感觉你和作者之间似乎穿越了一条心灵的通道。在这一条通道中,读者与作者完成了心与心的交融。这样,感情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篇感情非常真挚的文章。教学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用心去有感情的朗读。把自己置身于课文的情境中去读,把自己当成一名志愿军战士去读,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最能产生强烈的共鸣。收到的阅读效果也最好,学生的情感也在阅读中得到了深化。
四、在课外阅读中延伸
每一篇文章,都有他特定的写作背景。我们教学一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该文章的学习目标,还应该要求学生了解时代背景。阅读与该文章关联的课外读物,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该文章内容的理解。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可以指导学生进图书室查资料,进阅览室阅读;可以教给学生上网查资料,在网上阅读;也可以让学生回家搜集课外书独立阅读;还可以让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进图书馆查资料和阅读。不论什么形式的阅读,都是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把枯燥乏味的语言文字化为有血有肉的灵魂。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读后把自己的感想交流出来,与别人分享。撰写读书笔记、读后感等。课外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良好习惯,能在社会上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
童话故事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文学体裁。例如在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故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找安徒生的童话故事来读。随之可以链接到格林童话、郑渊洁童话、孙幼军童话……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也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当然,在阅读的时候,教师还要让学生处理好浏览与精读的关系。学会在浏览中精读,在精读中浏览。要让学生从中选择几篇自己喜欢的文章进行精读。谈谈在众多的文章中自己喜欢这一篇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深化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
五、在课后习作中提高
也许有人会认为,笔者现在谈的是阅读,与习作沾不上边。怎么扯到习作上去了呢?没错,就是扯到习作上了。笔者认为,前面谈到的只是阅读教学的基础。习作应该是阅读教学的一种技能训练,或者说是阅读教学的一种拓展运用。习作的目的主要是要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所想所感所悟。让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并以文本的方式表现出来。用习作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学以致用”。通过阅读不进行习作,教师就无法与学生沟通交流,就无法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就无法写出有灵性的文章。阅读教学也就难以达到新课标提出的让学生“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的目标。
习作的过程实际是一个听说读写思的整合过程,是一个思维与想象的展现过程,是一个把学生的心里话变为文本的过程。习作的方式有仿写、续写、写读后感等多种形式。不论哪种形式的习作教师都要让学生学会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作特点以及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通过模仿,逐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展现习作有血有肉的灵性。这也是阅读教学中一个尤为重要的环节。
总之,攻克小学语文阅读这道难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语文教师们多探讨、多研究,寻找一条既适合于教师又适合于学生的途径。笔者相信,只要找准方法,循序渐进,就一定能穿越语文阅读这道屏障!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ISBN编号:9787303133109
[2]《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张洪玲 陈晓波 主编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感悟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尤为重要的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知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到重要途径。”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阅读目标已经进入到第三学段。即“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小学阶段的阅读是教科书编者、作者、教师、学生之间对话的开始。是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启蒙期。这一阶段的阅读教学搞得好不好?学生将来走入社会敢不敢与别人交流和讨论?敢不敢向别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敢不敢对事物作出自己的判断?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学生一辈子。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怎样才能达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目标呢?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笔者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在“初读”课文中感知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明确指出:“小学生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这不仅充分说明阅读的重要性,更有力的告诉我们,阅读的方法多种多样。“初读”就是阅读中的一种最基本的形式。
既然是“初读”,教师对学生就不能有太高的要求。在初读阶段,只应该要求学生能读通课文(不一定流利)。让学生在初读课文中解决生字。如果学生生字都解决不了,就谈不上阅读了。解决生字的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在这里就不作过多的赘述。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交流自己感知的内容。学生交流的内容,不必讨论对错,只要学生能表达出自己的感知就行了。这一过环节主要是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起来。只有让学生敢于表达,敢于交流,敢于把自己的收获与他人分享,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逐渐培养起来。
笔者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有学生这样交流了他所遇到的困惑:“真奇怪,课文描写邱少云和战士们都埋伏在草丛里,而且‘我’就埋伏在离邱少云不远的地方,为什么邱少云在烈火中牺牲了,而‘我’却安然无恙?”这样一个不同寻常的疑问,我们教师都难以回答,你能说他思维另类吗?当然不能,我们只能说他的思维很不一般!很有个性!只能对这样的问题予以肯定。教师也可以以此为例,鼓励学生下去多读书,自己去寻找答案。这个例子就充分体现了的阅读个性化。同一篇文章,让不同的人来读,就会有不同的理解,产生不同的看法,收获不同的感悟。初读课文时,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千万不能强求学生,让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师走。这个案例,笔者对该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树立了他敢于交流的信心。在之后的教学活动中,该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很愿意与别人沟通。所以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也应该向写散文一样,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在初读课文阶段,教师千万别忘了给学生布置任务。要让学生带着课题去读课文,学生才能初步感觉到课文大体写什么?课文所写的内容与课题息息相关!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感知课文的大体内容。
二、在“精读”课文中感悟
通过初读课文,学生已经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感知。这时就是教师带领学生精细研读课文的时候。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找出课文的重点词语、句子或重点段落,然后带着课后的思考题一边细读一边思考,并记录好阅读后的感想,与同学交流讨论。通过多种形式(如默读、个别读、小组读、全班齐读、分角色朗读、开火车读等)的朗读,让学生读得通畅,读得流利,读得整齐,读的娴熟。朗读过关以后,还要留给学生一定的讨论交流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展示交流讨论的结果,分享学习所得,彰显自己的个性。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课文写了什么主要内容,哪些是主要的,那些是次要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情感,自己有哪些收获等。为了降低难度,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哪些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通过用得好的词语,写得好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感悟课文所描绘的内容,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编者的编写意图。让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
《草原》是一篇众所周知的优美散文。在教学中,学生很容易感受到草原的美。笔者教学这篇文章,在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时就是在“美”字上下功夫。“哪些词语能体会到草原之美?”“那些句子能体现草原之美?”“那些地方描写了草原的‘自然之美’”?“那些地方描写了草原的‘人情之美’”?“为了表达出草原之美,作者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这些围绕“美”的问题,是笔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用心编拟出来帮助学生精读并理解课文的。学生可以通过找词语,找句子,找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学习活动,充分感悟大草原的“自然之美”,“人情之美”,祖国的“语言文字之美”。这样的精读不仅培养了学生审美的情趣,还让学生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使学生“悟”性十足,阅读兴致越来越高。
三、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深化
学生能感悟出文本的主要内容和文本的中心思想,还只是学习文本的一个基本环节。接下来的阅读教学,要达到让作者、教科书编者文本、学生、教师的思想产生共鸣,来提升学习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产生心与心相互碰撞,水乳交融。最好的办法是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或媒体的范读尤为重要。在朗读的时候,要教会学生用抑扬顿挫的声调、富有激情的语调、充满乐感的情调去朗读。要教给学生朗读技巧,让学生用心去读,,把自己融入到文章所描写的情境里。仿佛自己就是主人公,身临其境。用心来感受文章所描写的意境,用心来倾听作者的心声。仿佛你在读课文,但感觉你和作者之间似乎穿越了一条心灵的通道。在这一条通道中,读者与作者完成了心与心的交融。这样,感情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篇感情非常真挚的文章。教学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用心去有感情的朗读。把自己置身于课文的情境中去读,把自己当成一名志愿军战士去读,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最能产生强烈的共鸣。收到的阅读效果也最好,学生的情感也在阅读中得到了深化。
四、在课外阅读中延伸
每一篇文章,都有他特定的写作背景。我们教学一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该文章的学习目标,还应该要求学生了解时代背景。阅读与该文章关联的课外读物,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该文章内容的理解。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可以指导学生进图书室查资料,进阅览室阅读;可以教给学生上网查资料,在网上阅读;也可以让学生回家搜集课外书独立阅读;还可以让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进图书馆查资料和阅读。不论什么形式的阅读,都是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把枯燥乏味的语言文字化为有血有肉的灵魂。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读后把自己的感想交流出来,与别人分享。撰写读书笔记、读后感等。课外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良好习惯,能在社会上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
童话故事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文学体裁。例如在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故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找安徒生的童话故事来读。随之可以链接到格林童话、郑渊洁童话、孙幼军童话……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也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当然,在阅读的时候,教师还要让学生处理好浏览与精读的关系。学会在浏览中精读,在精读中浏览。要让学生从中选择几篇自己喜欢的文章进行精读。谈谈在众多的文章中自己喜欢这一篇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深化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
五、在课后习作中提高
也许有人会认为,笔者现在谈的是阅读,与习作沾不上边。怎么扯到习作上去了呢?没错,就是扯到习作上了。笔者认为,前面谈到的只是阅读教学的基础。习作应该是阅读教学的一种技能训练,或者说是阅读教学的一种拓展运用。习作的目的主要是要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所想所感所悟。让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并以文本的方式表现出来。用习作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学以致用”。通过阅读不进行习作,教师就无法与学生沟通交流,就无法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就无法写出有灵性的文章。阅读教学也就难以达到新课标提出的让学生“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的目标。
习作的过程实际是一个听说读写思的整合过程,是一个思维与想象的展现过程,是一个把学生的心里话变为文本的过程。习作的方式有仿写、续写、写读后感等多种形式。不论哪种形式的习作教师都要让学生学会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作特点以及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通过模仿,逐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展现习作有血有肉的灵性。这也是阅读教学中一个尤为重要的环节。
总之,攻克小学语文阅读这道难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语文教师们多探讨、多研究,寻找一条既适合于教师又适合于学生的途径。笔者相信,只要找准方法,循序渐进,就一定能穿越语文阅读这道屏障!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ISBN编号:9787303133109
[2]《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张洪玲 陈晓波 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