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德育管理工作误区解读
【作者】 孙佳再
【机构】 (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名山学校)
【正文】小学阶段,学生德育工作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我国对公民的道德素养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规范。很多学校都要按照上级要求,制定了严谨的德育工作计划,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管理者,在具体的的教育实施过程中,经常会产生一些误区,使得德育工作在与理论和实践结合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经常有人会非常困惑,我们明明已经从小就狠抓德育,为什么学生的行为还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差,与我们期望的教育效果相去甚远呢?这就要说一说,目前我国小学德育工作管理中经常存在的几个误区了。
误区之一:主题过大,活动设计不切实际
小学阶段,德育的主要这样几个版块:一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二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四是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五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这些内容,从小学贯穿到中学、到大学,乃至于人的一生,哪一个方面都不能忽视。学校为了完成这些板块的主题教育,经常会开展一些活动。但是这些内容只是宽泛而笼统的规定,而不是必须每一项都要直接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好多学校德育管理效果不明显的原因就是,设计了很多主题是教育活动,但是距离学生生活的世界太远了,也无法触及学生的心灵。例如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时,有些管理者还要求各部门制定计划,各部门就会设计一些诸如“诚信教育”主题班会,做“文明学生”、做新时期的好少年等演讲啦、还有观看一些含有教育意义的视频等,但是,学生真的受到教育了吗?如果真的效果很好,为什么还会出现很多孩子上了大学生活不能自理,很多孩子对父母不懂的感恩,对社会没有责任感呢?究其原因,就是我们把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等同看待,我们设计的活动几乎是一贯制,适用于各个年龄段,小学阶段爱祖国要演讲、中学要演讲、到了大学还要演讲,无论学生的演讲技巧多么高超,但这些活动真的植入了学生的内心深处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很多了德育管理者认为,劳动不属于德育的范畴,即使属于,也不是那么的高大上,不适合一呼百应的喊口号,也不适合搞一些比较出彩的活动。可我们的孩子缺少的是什么?反而是一些简单的生活技能教育、劳动观念的建立、合作交流的意识。怎样培养这些意识呢?就要设计一些浅显的、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育活动。例如,在五一劳动节的时候,不是组织学生收看各行各业劳动英雄的颁奖晚会,或者让学生出一期“劳动最光荣”的手抄报,而是给学生布置一些劳动任务,比如自己去超市买一次菜、自己洗一次衣服,学习包一次饺子等等。学生学到的技巧还可以举行一些小型的比赛,这样学生互相督促、互相学习,劳动意识慢慢的在他们心里扎根,使得他们既学会了劳动技能,又体会到了父母的辛劳,这千百次的说教要有效得多。
误区之二:分工混乱、责任不清
当今的小学德育,有一个很大的弊端,那就是家长的过度参与。使得学校和家庭之间德育活动分工混乱、责任划分不清。有很多应该学校完成的推给了家长,有些明明是家长的责任,却又由学校承担起来。有些学校会定期召开家长学校,给家长分配任务。比如学校的演讲比赛,家长要全程陪同,找人指导,甚至学生比赛全程,家长要准备道具、派车接送等等。笔者认为,学校的任何一次活动,都是锻炼学生能力的机会,少先队或班主任要认真布置给学生,并协助学生完成。而不是要求家长必须协助,你那是锻炼学生还是在锻炼家长呢?有的班主任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甚至会定期要求家长为班级更换主题板报。孩子呢,在这些活动中被完全边缘化,他们没有参与到宣传板报的设计中去,也就无法理解和同学齐心协力地设计一个主题,再去完成他的快乐。没有体验,当然就不会有成长。反之很多应该是家长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反而学校大包大揽,比如“母亲节”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重阳节”带领孩子去敬老院探望孤寡老人;“劳动节”带领学生走进工厂街道,去了解平凡的劳动者们的生活。这些活动,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能够做出榜样,尊敬老人、尊敬每一名劳动者、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比学校带领孩子搞那么一两次主题活动,效果要好得多,因为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才是终身难忘的。我们的德育管理者在这方面存在分工不明确的问题,致使德育实施者,尤其是班主任是最直接与学生接触的人,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负担。如果只是负担还能够承受,主要是效果很不好。前一阶段流行的一句话,叫作“学生在校一星期,不敌回家几小时。”父母对孩子成长的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德育管理者不应该把这一切都教给学校、交给班主任,这是因为这种分工上的不明确,学校过度的包揽对学生的教育,一旦出了问题社会和家长也会一致针对学校,因为你不说清楚,有些问题到底该不该学校管,就是要求老师一味的去做。所以社会上有一种误解,觉得孩子出了问题,全都是学校的责任。这是我们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也正是这种重量,压垮了无数爱岗敬业的好老师的脊梁。
误区之三:关注活动,反馈不足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德育活动,分为大型的主题活动,和平时的日常活动。无论是大型活动,还是日常教育,我们管理者往往关注的是这个活动有没有及时开展,开展的过程有没有出现纰漏,还有开展这次活动的意义是什么?但很少有某次德育活动开展后,主管领导或有关部门开展关于活动效果的反馈调查。结果就是,反正活动我开展了,至于学生有没有受到教育,道德水准有没有提升,暂时无从考据。因为我们很多学校,还没有建立起专门的德育效果反馈机制。我们往往会说德育成果,比如学生的到了多少证书、老师开展了多少主题教育,稍微关注效果的可能会组织学生写读后感、观后感等。但这些读后感和观后感又有多少是学生发自肺腑的认知呢?暂时的激情会延续多少天呢?没有人告诉我们答案!有的学校会在期末开展一些问卷调查活动,这也是一种简单的反馈。大多数德育管理者认为,德育是学生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看不见也摸不着,根本无法反馈。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的确,学生的思想意识我们看不见,但是由于学生意识形态的变化,引起的行为变化我们是可以看见的。甚至可以从数据统计上表现出来。例如有一个案例,有一个学校对学生开展了“文明礼仪进校园活动”,各班级召开了主题班队会,并且把学生的文明行为规范都制成了宣传图板,在校园中摆放。为了调查反馈教育的效果,他们在学校门口设置了一个观察记录岗,在没有进行教育活动之前,连续一周,记录下每天经过大门口的100名学生中,有多少礼仪规范达到合格的。进行教育活动后,再连续一周,进行观察记录,然后进行数据对比,看百分比有没有上升。数据如果上升明显,说明确实有效。这个办法还可以按照班级进行,就可以统计出各班级的教育效果如何。方法不在于花哨,而在于是否真的有用。
误区之一:主题过大,活动设计不切实际
小学阶段,德育的主要这样几个版块:一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二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四是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五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这些内容,从小学贯穿到中学、到大学,乃至于人的一生,哪一个方面都不能忽视。学校为了完成这些板块的主题教育,经常会开展一些活动。但是这些内容只是宽泛而笼统的规定,而不是必须每一项都要直接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好多学校德育管理效果不明显的原因就是,设计了很多主题是教育活动,但是距离学生生活的世界太远了,也无法触及学生的心灵。例如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时,有些管理者还要求各部门制定计划,各部门就会设计一些诸如“诚信教育”主题班会,做“文明学生”、做新时期的好少年等演讲啦、还有观看一些含有教育意义的视频等,但是,学生真的受到教育了吗?如果真的效果很好,为什么还会出现很多孩子上了大学生活不能自理,很多孩子对父母不懂的感恩,对社会没有责任感呢?究其原因,就是我们把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等同看待,我们设计的活动几乎是一贯制,适用于各个年龄段,小学阶段爱祖国要演讲、中学要演讲、到了大学还要演讲,无论学生的演讲技巧多么高超,但这些活动真的植入了学生的内心深处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很多了德育管理者认为,劳动不属于德育的范畴,即使属于,也不是那么的高大上,不适合一呼百应的喊口号,也不适合搞一些比较出彩的活动。可我们的孩子缺少的是什么?反而是一些简单的生活技能教育、劳动观念的建立、合作交流的意识。怎样培养这些意识呢?就要设计一些浅显的、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育活动。例如,在五一劳动节的时候,不是组织学生收看各行各业劳动英雄的颁奖晚会,或者让学生出一期“劳动最光荣”的手抄报,而是给学生布置一些劳动任务,比如自己去超市买一次菜、自己洗一次衣服,学习包一次饺子等等。学生学到的技巧还可以举行一些小型的比赛,这样学生互相督促、互相学习,劳动意识慢慢的在他们心里扎根,使得他们既学会了劳动技能,又体会到了父母的辛劳,这千百次的说教要有效得多。
误区之二:分工混乱、责任不清
当今的小学德育,有一个很大的弊端,那就是家长的过度参与。使得学校和家庭之间德育活动分工混乱、责任划分不清。有很多应该学校完成的推给了家长,有些明明是家长的责任,却又由学校承担起来。有些学校会定期召开家长学校,给家长分配任务。比如学校的演讲比赛,家长要全程陪同,找人指导,甚至学生比赛全程,家长要准备道具、派车接送等等。笔者认为,学校的任何一次活动,都是锻炼学生能力的机会,少先队或班主任要认真布置给学生,并协助学生完成。而不是要求家长必须协助,你那是锻炼学生还是在锻炼家长呢?有的班主任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甚至会定期要求家长为班级更换主题板报。孩子呢,在这些活动中被完全边缘化,他们没有参与到宣传板报的设计中去,也就无法理解和同学齐心协力地设计一个主题,再去完成他的快乐。没有体验,当然就不会有成长。反之很多应该是家长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反而学校大包大揽,比如“母亲节”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重阳节”带领孩子去敬老院探望孤寡老人;“劳动节”带领学生走进工厂街道,去了解平凡的劳动者们的生活。这些活动,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能够做出榜样,尊敬老人、尊敬每一名劳动者、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比学校带领孩子搞那么一两次主题活动,效果要好得多,因为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才是终身难忘的。我们的德育管理者在这方面存在分工不明确的问题,致使德育实施者,尤其是班主任是最直接与学生接触的人,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负担。如果只是负担还能够承受,主要是效果很不好。前一阶段流行的一句话,叫作“学生在校一星期,不敌回家几小时。”父母对孩子成长的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德育管理者不应该把这一切都教给学校、交给班主任,这是因为这种分工上的不明确,学校过度的包揽对学生的教育,一旦出了问题社会和家长也会一致针对学校,因为你不说清楚,有些问题到底该不该学校管,就是要求老师一味的去做。所以社会上有一种误解,觉得孩子出了问题,全都是学校的责任。这是我们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也正是这种重量,压垮了无数爱岗敬业的好老师的脊梁。
误区之三:关注活动,反馈不足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德育活动,分为大型的主题活动,和平时的日常活动。无论是大型活动,还是日常教育,我们管理者往往关注的是这个活动有没有及时开展,开展的过程有没有出现纰漏,还有开展这次活动的意义是什么?但很少有某次德育活动开展后,主管领导或有关部门开展关于活动效果的反馈调查。结果就是,反正活动我开展了,至于学生有没有受到教育,道德水准有没有提升,暂时无从考据。因为我们很多学校,还没有建立起专门的德育效果反馈机制。我们往往会说德育成果,比如学生的到了多少证书、老师开展了多少主题教育,稍微关注效果的可能会组织学生写读后感、观后感等。但这些读后感和观后感又有多少是学生发自肺腑的认知呢?暂时的激情会延续多少天呢?没有人告诉我们答案!有的学校会在期末开展一些问卷调查活动,这也是一种简单的反馈。大多数德育管理者认为,德育是学生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看不见也摸不着,根本无法反馈。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的确,学生的思想意识我们看不见,但是由于学生意识形态的变化,引起的行为变化我们是可以看见的。甚至可以从数据统计上表现出来。例如有一个案例,有一个学校对学生开展了“文明礼仪进校园活动”,各班级召开了主题班队会,并且把学生的文明行为规范都制成了宣传图板,在校园中摆放。为了调查反馈教育的效果,他们在学校门口设置了一个观察记录岗,在没有进行教育活动之前,连续一周,记录下每天经过大门口的100名学生中,有多少礼仪规范达到合格的。进行教育活动后,再连续一周,进行观察记录,然后进行数据对比,看百分比有没有上升。数据如果上升明显,说明确实有效。这个办法还可以按照班级进行,就可以统计出各班级的教育效果如何。方法不在于花哨,而在于是否真的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