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作者】 陈春秋
【机构】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第八小学)
【正文】摘 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社会对所需人才质量要求不断提高,提倡素质教育,这使得现阶段的教育不仅仅只是让学生掌握一些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健康的品质,而体育教学因自身所具有的特性,不仅可以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团结协作和集体主义精神。文章根据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教育性原则为视角,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探索我国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为解决体育教学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体育;体育教学;教育性原则;问题;探讨
作为义务教育阶段重要学科的体育教学实施负载着学生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终身运动习惯和兴趣等多项培养重任。但由于深受“应试”教育影响实效性太低。在大力践行“五育合一”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需要我们创新策略,利用多项有效方法努力提高教学实效性。体育教学目标不仅只是“健康第一”,增强学生体质,也应在各种体育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所以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不仅应该注意向学生传授相应的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技能,还需要重视学生思想上的培养,引导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树立规矩意识,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一、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认识
通过调查了解到,当下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很多,最突出的有四点:一是体育教学中对德育认识不足;二是缺少德育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简单;三是教学目标欠缺科学性;四是教学评价方法单一。长期以来,我们对体育是增强体质的教育,还是培养人格的教育等问题,依然存有争议,但从体育塑造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角度上来看,体育不仅具有增强体质的功能,也具有塑造健全大学生人格或完善人格的作用。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加上双减政策的出台,这要求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改善体育教学中对德育教育的认识。首先学校要重视在体育教学环节上对学生德育的教育,通过对体育技术学习、比赛等形式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加教师对学生的考核中的德育教育环节;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并以身作则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学生也要转变自身认识,切勿忽视德育在体育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体育教学中德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对于体育学科来说,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即指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规律,为学生制定最适合的教学方案,并利用其大幅提升教学效率。在专业技能知识学习上,教师主要采用“讲解-示范-练习”的固定模式,乏善可陈,不利于在教学环节进行德育教育。体育教学中的德育也主要以教师口头说教为主,没有利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主动的探索德育教育,被动式的教育一方面会影响学生德育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与坚持。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及教学实际做到因材施教,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例如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向学生传达体育精神并鼓励学生学习,激发学生意志品质。
(一)明确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目标
针对体育教学过程中注重体能与技、战术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德育教育的现状,学校及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明确体育教学不仅是传授一般知识技能,增加对德育环节的设定,加强学生在体育中学习德育的意识,有效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在给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寓德育于智育之中,从而使得学生的体育与德育得到综合发展。例如在体育课堂常规、比赛、技能学习中渗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勇敢拼搏、积极进取、遵纪守法,促进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的发展。
(二)改善体育课程评价标准
针对体育教学考核中注重出勤率、技能掌握、作业等几方面的考察使得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只是为了“成绩”和“学分”而忽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品德知识的掌握问题。要改善体育课程评价标准首先应优化考核标准,根据教学实际设置科学的体育德育评价指标,将德育考核纳入学生期末成绩考核,激发学生对品德知识的学习激情,完善体育德育评价体系,让学生意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德育学习积极性。
三、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应注意的问题
(一)坚持差异性原则注重因材施教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个性特征是具体的人的精神面貌,是一个人不同于其他人的心理特点的总和。体育教学和其他教学一样需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抹杀学生的个性。要在体育教学中发挥好德育教育作用更应该做到因材施教。德育教育是建立在重视学生差异性原则基础上的教育。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可适当对学生实施差异性德育教育。
(二)德育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之中
体育因自身特性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实践性、竞争性以及开放性。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过程中就可以利用教学内容自身的教育性,培养学生意志品质。例如在大球类运动项目教学中,可以利用大球运动集体性特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在武术、跆拳道、体育舞蹈等个人项目教学中,可以充分挖掘各运动自身项目特点与精神,体育舞蹈的追求卓越、超越自我、坚持不懈的精神等,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影响其身心健康,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特点进行德育教育,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在教学手段和训练方式上要灵活多样
要提高体育教学实效性就不能使我们活泼好动的学生经常经历重复的机械训练,过重的技能培养如果多次反复也会使他们感到很无聊。所以,为了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我们在教学实施时应采取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和训练方式。通过实际操作,我们了解到,在课堂上,每当有新的内容呈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都会露出兴奋和喜爱的神情。在这个时候,如果能够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新鲜和好玩的训练实践,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种乐趣。基于此,在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时,应该坚持以“以学为本”的原则,并进行适当的优化设计。比如,对于班级体育学习集体爱好有倾向时可以组织篮球、排球、羽毛球等项目,让那些对课本的掌握达到要求的同学进行训练,这样不仅可以确保完成动作技能训练,还可以拓宽他们的知识范围。既能满足同学们的学习需求,又能激发同学们争强好胜的比拼欲,促进你追我赶氛围的形成。
在教学手段和训练方式上,应力求新颖,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能引起他们的学习热情,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提高实效性的目的。在讲授过程中,老师要使自己的学生明白动作技能要点就要做到精讲,利用简洁的表达来正确地传达所要传达的意思,把训练方式多样化真正体现在课堂上,从而激发他们主体性,使他们的学习变得活跃。
此外,老师的演示还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能够清楚地看到,必要时可利用多媒体大屏协助演示示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整个运动的操作过程,形成正确的表象。讲授新知边激励,激发他们在思考中去学习。只有做到这两个方面,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从而对他们的思想起到很好的作用。实践告诉我们只要能让一个人在心理上获得满意和喜悦,就可以促使他不断地有动力地去学习。
因此,欲提效提质就应采取多种形式教学实施和训练方式展开,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上有着丰富的主动性而真正做到“我要学”。
总之,体育能使人更加健康健全,体育能够“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也就是说,体育既有竞技性的一面也有教育性的一面。在贯彻教育性原则时,首先要改善在教学中教师对德育教育的认识,然后改革和创新德育的教学方法,明确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目标以及改善体育课程评价标准。明确体育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教学发展学生个性,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健全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杜春荣;小学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抗挫折的能力[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1年09期.
[2]李兵;塑强健体魄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J];中国学校体育;2011年07期.
[3]裴伟红;让体育课成为渗透德育功能的有效载体[J];考试周刊;2011年41期.
[4]张成久;怎样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的质量[J];学周刊;2011年29期.
[5]顾俊丰;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J];考试周刊;2011年42期.
关键词:小学体育;体育教学;教育性原则;问题;探讨
作为义务教育阶段重要学科的体育教学实施负载着学生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终身运动习惯和兴趣等多项培养重任。但由于深受“应试”教育影响实效性太低。在大力践行“五育合一”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需要我们创新策略,利用多项有效方法努力提高教学实效性。体育教学目标不仅只是“健康第一”,增强学生体质,也应在各种体育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所以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不仅应该注意向学生传授相应的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技能,还需要重视学生思想上的培养,引导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树立规矩意识,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一、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认识
通过调查了解到,当下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很多,最突出的有四点:一是体育教学中对德育认识不足;二是缺少德育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简单;三是教学目标欠缺科学性;四是教学评价方法单一。长期以来,我们对体育是增强体质的教育,还是培养人格的教育等问题,依然存有争议,但从体育塑造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角度上来看,体育不仅具有增强体质的功能,也具有塑造健全大学生人格或完善人格的作用。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加上双减政策的出台,这要求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改善体育教学中对德育教育的认识。首先学校要重视在体育教学环节上对学生德育的教育,通过对体育技术学习、比赛等形式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加教师对学生的考核中的德育教育环节;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并以身作则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学生也要转变自身认识,切勿忽视德育在体育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体育教学中德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对于体育学科来说,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即指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规律,为学生制定最适合的教学方案,并利用其大幅提升教学效率。在专业技能知识学习上,教师主要采用“讲解-示范-练习”的固定模式,乏善可陈,不利于在教学环节进行德育教育。体育教学中的德育也主要以教师口头说教为主,没有利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主动的探索德育教育,被动式的教育一方面会影响学生德育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与坚持。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及教学实际做到因材施教,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例如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向学生传达体育精神并鼓励学生学习,激发学生意志品质。
(一)明确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目标
针对体育教学过程中注重体能与技、战术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德育教育的现状,学校及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明确体育教学不仅是传授一般知识技能,增加对德育环节的设定,加强学生在体育中学习德育的意识,有效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在给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寓德育于智育之中,从而使得学生的体育与德育得到综合发展。例如在体育课堂常规、比赛、技能学习中渗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勇敢拼搏、积极进取、遵纪守法,促进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的发展。
(二)改善体育课程评价标准
针对体育教学考核中注重出勤率、技能掌握、作业等几方面的考察使得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只是为了“成绩”和“学分”而忽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品德知识的掌握问题。要改善体育课程评价标准首先应优化考核标准,根据教学实际设置科学的体育德育评价指标,将德育考核纳入学生期末成绩考核,激发学生对品德知识的学习激情,完善体育德育评价体系,让学生意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德育学习积极性。
三、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应注意的问题
(一)坚持差异性原则注重因材施教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个性特征是具体的人的精神面貌,是一个人不同于其他人的心理特点的总和。体育教学和其他教学一样需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抹杀学生的个性。要在体育教学中发挥好德育教育作用更应该做到因材施教。德育教育是建立在重视学生差异性原则基础上的教育。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可适当对学生实施差异性德育教育。
(二)德育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之中
体育因自身特性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实践性、竞争性以及开放性。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过程中就可以利用教学内容自身的教育性,培养学生意志品质。例如在大球类运动项目教学中,可以利用大球运动集体性特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在武术、跆拳道、体育舞蹈等个人项目教学中,可以充分挖掘各运动自身项目特点与精神,体育舞蹈的追求卓越、超越自我、坚持不懈的精神等,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影响其身心健康,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特点进行德育教育,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在教学手段和训练方式上要灵活多样
要提高体育教学实效性就不能使我们活泼好动的学生经常经历重复的机械训练,过重的技能培养如果多次反复也会使他们感到很无聊。所以,为了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我们在教学实施时应采取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和训练方式。通过实际操作,我们了解到,在课堂上,每当有新的内容呈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都会露出兴奋和喜爱的神情。在这个时候,如果能够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新鲜和好玩的训练实践,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种乐趣。基于此,在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时,应该坚持以“以学为本”的原则,并进行适当的优化设计。比如,对于班级体育学习集体爱好有倾向时可以组织篮球、排球、羽毛球等项目,让那些对课本的掌握达到要求的同学进行训练,这样不仅可以确保完成动作技能训练,还可以拓宽他们的知识范围。既能满足同学们的学习需求,又能激发同学们争强好胜的比拼欲,促进你追我赶氛围的形成。
在教学手段和训练方式上,应力求新颖,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能引起他们的学习热情,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提高实效性的目的。在讲授过程中,老师要使自己的学生明白动作技能要点就要做到精讲,利用简洁的表达来正确地传达所要传达的意思,把训练方式多样化真正体现在课堂上,从而激发他们主体性,使他们的学习变得活跃。
此外,老师的演示还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能够清楚地看到,必要时可利用多媒体大屏协助演示示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整个运动的操作过程,形成正确的表象。讲授新知边激励,激发他们在思考中去学习。只有做到这两个方面,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从而对他们的思想起到很好的作用。实践告诉我们只要能让一个人在心理上获得满意和喜悦,就可以促使他不断地有动力地去学习。
因此,欲提效提质就应采取多种形式教学实施和训练方式展开,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上有着丰富的主动性而真正做到“我要学”。
总之,体育能使人更加健康健全,体育能够“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也就是说,体育既有竞技性的一面也有教育性的一面。在贯彻教育性原则时,首先要改善在教学中教师对德育教育的认识,然后改革和创新德育的教学方法,明确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目标以及改善体育课程评价标准。明确体育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教学发展学生个性,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健全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杜春荣;小学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抗挫折的能力[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1年09期.
[2]李兵;塑强健体魄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J];中国学校体育;2011年07期.
[3]裴伟红;让体育课成为渗透德育功能的有效载体[J];考试周刊;2011年41期.
[4]张成久;怎样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的质量[J];学周刊;2011年29期.
[5]顾俊丰;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J];考试周刊;2011年4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