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拓展延伸
【作者】 陈小蔚
【机构】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第八小学)
【正文】摘 要:古诗词富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点,博大精深,灿若星河,语言精炼,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蕴含着大量的人文内涵。古诗词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其自身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背诵优秀诗文60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在附录中列出70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小学语文要求学习古诗词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小学生的情操。因此,教师要重视古诗词教学,运用一定的策略对古诗词进行有效拓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开放式的语文学习,从而能更好地体悟古诗词的内涵,拓展古诗词的学习面。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拓展;方法;策略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化传承的精髓,短小精炼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古诗词产生的年代久远,一般形式短小,内涵丰富。要准确把握诗歌作品情感,学生要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就需要教师形成开放的语文教学观,让作者情、学生情在拓展延伸中融合。虽然统编版教材已经大大提高了古诗词在小学阶段的篇数,但这只是博大精深的中华古诗文的冰山一角。小学古诗词教学长期以来处在误区之中,表现主要有三:一是重现代汉语的对译,轻对诗句的品味和体悟;二是重理性分析,轻对意境的想象和体验;三是重课堂上的背诵,轻对已学诗词的反刍和涵咏。为了让小学生能更好、更多地接受古诗词的熏陶、浸润,我认为在古诗词教学中要适时、适度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拓展,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传承、弘扬中华文化。我在古诗词教学中注意了对文本的整合,同时加强与课本以外教学资源的联系,增大课堂容量,恰到好处的拓展和延伸能让古诗词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增量,能更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涵养当下生活,力求通过集约化的方式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率,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一、紧扣诗题,诱发学习期待
人们常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古诗词亦然。诗题是古诗文内容和读者情感心理之间的第一个接觸点,也提供读者窥探古诗文内容的独特视角。关注题目,有助于我们快速准确地理解诗歌思想内容、感情基调和思路,有助于较快切入文本。根据诗的题目进行拓展,可以引发学生对诗的好奇和期待,达到“未成曲谱先有声”的功效,为诗词学习埋下伏笔。
如在教学《望洞庭》一课时,我先利用课件视频引领学生欣赏洞庭的湖光山色,老师配乐深情介绍洞庭湖,再问:“此时此刻,你最想用哪个词来赞美洞庭湖呢?”在学生回答之后,出示以下词语:“明月当空、月光皎洁、银光闪闪、交相辉映、波光粼粼、水平如镜、水天一色、晶莹剔透、朦朦胧胧、小巧玲珑。”这些词语,不仅让学生积累了写月光与水色的词语,还为学生营造了洞庭湖的宁静悠远之美,为洞庭湖的美景蒙上了神秘的面纱。此时,我又借机拓展了温庭筠《咸阳值雨》中描写洞庭湖的诗句:“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以及查慎行《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中的诗句:“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虽然学生对这两句诗的意思可能一知半解,但诗句中透露出的洞庭湖之美在学生懵懂的意识中萌发。
这样扣诗题的词语、诗句拓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也丰富了洞庭湖的文化内涵,为《望洞庭》的学习埋下了伏笔,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期待。
二、激发想象,巧助诗意理解
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达到对古诗词内容心领神会的目的。如在《咏柳》教学中,我出示了几幅柳树的图片,引导学生先观察柳树图片,说说自己眼中的柳树是怎样的。再读读诗人写柳树的诗句,抓关键字词“碧玉”“妆”“万条”“绿丝绦”感受诗人笔下柳树的别样美,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这其实是一个基于学生学情的生成,从学生对柳树认识的原点出发,由作者精炼、优美的文字引领,触发学生深层次的想象,从而达到丰满语言,体悟作者赞美柳树之情,感受语言优美的目的。学生想象的过程,其实就是理解诗意的过程。这样的拓展,让学生借助想象,走进了诗人描绘的诗境里,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悟,丰满了诗歌的内容。
我们都知道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改变传统“逐首教学”“逐环教学”的模式,资源整合,主题凝聚,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如在教学张志和的《渔歌子》后,出示的柳宗元的《江雪》对比起来学习,更便于学生把握这首词的主旨。一个是寒江垂钓图: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立翁,独钓寒江雪。一个是春雨垂钓图: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同是垂钓图,意境相去甚远。学生通过比较,更能体会《江雪》那种孤独的心情。这样对教材内容进行开发重组,丰富了课程内容,开阔了学生视野,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在比较阅读中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比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三、巧妙联读,触摸古人生活
如今,群文阅读教学之风已深入语文课堂,大量阅读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古诗词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群诗联读也悄然成风。因此,教师科学地选择群诗阅读材料,能有效地利用课外资源达成课文教学任务,让学生以诗学诗,以诗悟诗,真正满足学生传统文化积淀的需要,丰厚学生古诗词的素养。
比如,在学习《村居》之后,我相机拓展了《小儿垂钓》《池上》《宿新市徐公店》《所见》《夜书所见》《四时田园杂兴》六首古诗,让学生读一读,圈出古代的孩子在干什么。学生在快速阅读后,迅速找出了这六首古诗里的儿童分别在“垂钓”“偷采白莲”“追黄蝶”“捕鸣蝉”“挑促织”“学种瓜”。学生在群诗联读中,感受了古代孩子闲暇时光与我们现在儿童的不同,他们虽然没有电子产品的陪伴,但是他们的童年在田野、在树林、在江上,他们享受着在自然中玩耍的快乐,享受着无忧无虑美好的童年。
这样的群诗联读,让学生了解了古代儿童日常玩耍的场景,让他们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中的儿童玩耍的快乐,从而更好地体会“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快乐。
四、给予支点,快乐创作诗词
很多老师觉得,古诗词离学生太遥远,对于古诗词的拓展仿写畏首畏尾,不敢尝试。他们可能忘了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也忘了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只要给学生足够的支点,学生能给我们带来古诗词仿写创作的惊喜。
比如,我在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问:“难道诗人一年之中,只有九月九日重阳节才会想念家乡的亲人吗?”引发学生思考,在除夕、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等节日,长安的热闹节日氛围也会引发诗人的思乡念家之情。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各个传统节日的习俗,再让学生以《忆山东兄弟》为题,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少一人。”让学生以此为支点仿写古诗。因为有铺垫,有支点,这样的写诗拓展让学生言之有物,学生的诗作也让人惊喜连连。“遥知兄弟望明月,举杯邀月少一人。”“遥知兄弟辞旧岁,爆竹声声少一人。”“遥知兄弟竞龙舟,锣鼓喧嚣少一人。”…
总之,腹有诗书气自华”,诗言志,诗传情,古诗的凝炼、意韵、其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有益于培养文学修养,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词素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适度拓展学生学习古诗词空间。但也不应该停留在一节课或一首诗词这样局限的教学中,而是要适时、适度地选择合适的方式拓展,拓宽学生的诗词阅读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化内涵,让每个学生都可以知其一而反其三,这不仅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思想,也顺应着时代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杨章凌;浅谈古诗词的教学[J];文学教育(上);2009年07期.
[2]唐晓凤;浅谈如何引导小学生学好古诗词[J];才智;2010年23期.
[3]张礼洪;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探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11期[]张玉英;;古诗词教学的自主合作学习策略[J];文学教育(下);2009年08期.
[4]肖洋梅;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年05期.
[5]杨岳容;浅议古诗词教学[J];文学教育(上);2010年02期.
[6]金妍;让古诗词的魅力之光在心灵闪耀——如何培养小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年01期.
[7]杨定明;吟诵 知意 悟情——论传统的吟诵方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J];新闻爱好者;2009年10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拓展;方法;策略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化传承的精髓,短小精炼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古诗词产生的年代久远,一般形式短小,内涵丰富。要准确把握诗歌作品情感,学生要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就需要教师形成开放的语文教学观,让作者情、学生情在拓展延伸中融合。虽然统编版教材已经大大提高了古诗词在小学阶段的篇数,但这只是博大精深的中华古诗文的冰山一角。小学古诗词教学长期以来处在误区之中,表现主要有三:一是重现代汉语的对译,轻对诗句的品味和体悟;二是重理性分析,轻对意境的想象和体验;三是重课堂上的背诵,轻对已学诗词的反刍和涵咏。为了让小学生能更好、更多地接受古诗词的熏陶、浸润,我认为在古诗词教学中要适时、适度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拓展,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传承、弘扬中华文化。我在古诗词教学中注意了对文本的整合,同时加强与课本以外教学资源的联系,增大课堂容量,恰到好处的拓展和延伸能让古诗词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增量,能更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涵养当下生活,力求通过集约化的方式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率,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一、紧扣诗题,诱发学习期待
人们常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古诗词亦然。诗题是古诗文内容和读者情感心理之间的第一个接觸点,也提供读者窥探古诗文内容的独特视角。关注题目,有助于我们快速准确地理解诗歌思想内容、感情基调和思路,有助于较快切入文本。根据诗的题目进行拓展,可以引发学生对诗的好奇和期待,达到“未成曲谱先有声”的功效,为诗词学习埋下伏笔。
如在教学《望洞庭》一课时,我先利用课件视频引领学生欣赏洞庭的湖光山色,老师配乐深情介绍洞庭湖,再问:“此时此刻,你最想用哪个词来赞美洞庭湖呢?”在学生回答之后,出示以下词语:“明月当空、月光皎洁、银光闪闪、交相辉映、波光粼粼、水平如镜、水天一色、晶莹剔透、朦朦胧胧、小巧玲珑。”这些词语,不仅让学生积累了写月光与水色的词语,还为学生营造了洞庭湖的宁静悠远之美,为洞庭湖的美景蒙上了神秘的面纱。此时,我又借机拓展了温庭筠《咸阳值雨》中描写洞庭湖的诗句:“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以及查慎行《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中的诗句:“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虽然学生对这两句诗的意思可能一知半解,但诗句中透露出的洞庭湖之美在学生懵懂的意识中萌发。
这样扣诗题的词语、诗句拓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也丰富了洞庭湖的文化内涵,为《望洞庭》的学习埋下了伏笔,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期待。
二、激发想象,巧助诗意理解
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达到对古诗词内容心领神会的目的。如在《咏柳》教学中,我出示了几幅柳树的图片,引导学生先观察柳树图片,说说自己眼中的柳树是怎样的。再读读诗人写柳树的诗句,抓关键字词“碧玉”“妆”“万条”“绿丝绦”感受诗人笔下柳树的别样美,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这其实是一个基于学生学情的生成,从学生对柳树认识的原点出发,由作者精炼、优美的文字引领,触发学生深层次的想象,从而达到丰满语言,体悟作者赞美柳树之情,感受语言优美的目的。学生想象的过程,其实就是理解诗意的过程。这样的拓展,让学生借助想象,走进了诗人描绘的诗境里,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悟,丰满了诗歌的内容。
我们都知道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改变传统“逐首教学”“逐环教学”的模式,资源整合,主题凝聚,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如在教学张志和的《渔歌子》后,出示的柳宗元的《江雪》对比起来学习,更便于学生把握这首词的主旨。一个是寒江垂钓图: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立翁,独钓寒江雪。一个是春雨垂钓图: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同是垂钓图,意境相去甚远。学生通过比较,更能体会《江雪》那种孤独的心情。这样对教材内容进行开发重组,丰富了课程内容,开阔了学生视野,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在比较阅读中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比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三、巧妙联读,触摸古人生活
如今,群文阅读教学之风已深入语文课堂,大量阅读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古诗词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群诗联读也悄然成风。因此,教师科学地选择群诗阅读材料,能有效地利用课外资源达成课文教学任务,让学生以诗学诗,以诗悟诗,真正满足学生传统文化积淀的需要,丰厚学生古诗词的素养。
比如,在学习《村居》之后,我相机拓展了《小儿垂钓》《池上》《宿新市徐公店》《所见》《夜书所见》《四时田园杂兴》六首古诗,让学生读一读,圈出古代的孩子在干什么。学生在快速阅读后,迅速找出了这六首古诗里的儿童分别在“垂钓”“偷采白莲”“追黄蝶”“捕鸣蝉”“挑促织”“学种瓜”。学生在群诗联读中,感受了古代孩子闲暇时光与我们现在儿童的不同,他们虽然没有电子产品的陪伴,但是他们的童年在田野、在树林、在江上,他们享受着在自然中玩耍的快乐,享受着无忧无虑美好的童年。
这样的群诗联读,让学生了解了古代儿童日常玩耍的场景,让他们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中的儿童玩耍的快乐,从而更好地体会“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快乐。
四、给予支点,快乐创作诗词
很多老师觉得,古诗词离学生太遥远,对于古诗词的拓展仿写畏首畏尾,不敢尝试。他们可能忘了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也忘了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只要给学生足够的支点,学生能给我们带来古诗词仿写创作的惊喜。
比如,我在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问:“难道诗人一年之中,只有九月九日重阳节才会想念家乡的亲人吗?”引发学生思考,在除夕、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等节日,长安的热闹节日氛围也会引发诗人的思乡念家之情。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各个传统节日的习俗,再让学生以《忆山东兄弟》为题,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少一人。”让学生以此为支点仿写古诗。因为有铺垫,有支点,这样的写诗拓展让学生言之有物,学生的诗作也让人惊喜连连。“遥知兄弟望明月,举杯邀月少一人。”“遥知兄弟辞旧岁,爆竹声声少一人。”“遥知兄弟竞龙舟,锣鼓喧嚣少一人。”…
总之,腹有诗书气自华”,诗言志,诗传情,古诗的凝炼、意韵、其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有益于培养文学修养,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词素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适度拓展学生学习古诗词空间。但也不应该停留在一节课或一首诗词这样局限的教学中,而是要适时、适度地选择合适的方式拓展,拓宽学生的诗词阅读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化内涵,让每个学生都可以知其一而反其三,这不仅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思想,也顺应着时代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杨章凌;浅谈古诗词的教学[J];文学教育(上);2009年07期.
[2]唐晓凤;浅谈如何引导小学生学好古诗词[J];才智;2010年23期.
[3]张礼洪;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探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11期[]张玉英;;古诗词教学的自主合作学习策略[J];文学教育(下);2009年08期.
[4]肖洋梅;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年05期.
[5]杨岳容;浅议古诗词教学[J];文学教育(上);2010年02期.
[6]金妍;让古诗词的魅力之光在心灵闪耀——如何培养小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年01期.
[7]杨定明;吟诵 知意 悟情——论传统的吟诵方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J];新闻爱好者;2009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