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双减”背景下语文课堂实现减负增效探究
【作者】 周德平
【机构】 (四川省攀枝花市二十五中小阳光外国语学校)
【正文】 摘 要:“减负增效”是指通过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全面发展能力,有效提升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围绕基础知识实施教学、重视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合理布置语文学习任务、组织趣味语文教学活动、运用课外语文教学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等方式,实现语文课堂的“减负增效”。
关键词:意义;主观能动性;减负增效;教学策略
一、语文课堂实施减负增效的重要意义
(一)减轻课业负担,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语文课堂实施减负增效可以促使语文教师及时更新教学理念,积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主动优化作业形式,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提高学生作业效率,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部分语文教师习惯于通过布置背诵作业、书写作业、阅读作业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语文知识。这样的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观情感体验,不但会给学生带来繁重的课业负担,还不利于学生真正理解和吸收知识,更不利于学生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的提高。“双减”背景下,语文教师通过实施减负增效可有效改变这种状况。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通过精选习题、控制作业量、减少作业时长的方式实施减负增效,可以有效把学生从成堆的作业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根据自身需要自由支配课余时间,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更高,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二)增加课业实效,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不仅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还要在情感、思想、技能上同步引导学生,改变学生的语文学习态度。“双减”背景下,语文教师通过实施减负增效能够在教育学生、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促使学生以更为主动的方式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当中。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语文知识、学生情感、教学活动为切入点,并结合教材资源将课外素材和文化活动合理引入语文课堂,以提高课堂的吸引力,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收获新知。
二、“双减”背景下减负增效的实施原则
(一)适度性原则
“双减”背景下,教师要从两个环节实施减负增效:一是减负,二是增效。在减负环节,教师要严格控制作业量与作业时长,保证教学质量。在增效环节,教师要针对语文教学的有关要求导入实践、交流、探究活动,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减负活动的实施直接对增效活动产生影响,教师只有适当减少作业量,并控制好作业难度,才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缩减作业量,降低作业难度时必须以适度、适量为基本原则,不仅要控制好作业量,更要保证作业的有效性,确保语文作业能够发挥出其夯实学生基础、锻炼学生思维的作用。这样一来,学生在完成语文作业时既可以感受到压力又不会产生抵触情绪,语文作业的开发学生思维、训练学生技能的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二)发展性原则
“双减”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同时要为学生的发展、现代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负责。针对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必须努力构建教学活动与学生素质同步推进的教学新机制,设定科学合理的语文教学目标,灵活把握语文课堂上出现的新资源、新元素,加强对学生思想意识的引导,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及语文课程的特点,坚持“与时俱进”的教育原则,以发展性原则为起始点,重新规划语文教学活动。一方面,语文教师要保证课堂教学伴随着“双减”的有关要求同步发展,设计以低量化、现代化、科学化为特点的教学指导模式。另一方面,语文教师要保证课堂教学与学生素质同步发展,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时提出教学指导方案,加强对学生语文技能与创造力的综合训练。
三、“双减”背景下语文课堂减负增效的实施策略
(一)围绕基础知识实施教学
部分学生对语文学科存在作业形式单一、作业量大、学习要求复杂等印象,常常给语文打上难度高、内容枯燥的标签,这直接导致其在主观情感上抵触语文学习活动。要想改变学生对语文学科这一刻板印象,提升语文教学效果,在“双减”背景下,语文教师必须先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再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而达成减负增效目标。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从难度低、趣味性较强的语文基础知识入手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改变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印象,推动减负增效。
(二)重视学生语文素养培养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仍然存在以教师为中心,一切教学活动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情况。学生必须无条件接受老师布置的作业和任务,这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不足,思维能力不足,汉语素养难以提高。在“双减”背景下,要实现语文教学减负增效的目标,教师必须突破传统教学的障碍,真正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积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形成会学、好学的良好品质,并且乐于学习。
(三)组织趣味语文教学活动
“双减”并不意味着必须缩减教学时长、删减教学内容,而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进而取得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基于此,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可采用“化整为零”的教学方式将独立的教学版块划分为多个教学活动,并尝试在语文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而言,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与学习需求,在必要的教学版块组织学生开展趣味语文教学活动,如组织开展书评活动、推荐文学读物活动等,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在充满趣味性的活动中学习知识,提升素养。
在“双减”背景下,减负增效已成为语文教学的必然选择。在此背景下,语文教师应在减少学生作业量的同时,增加更多有价值和互动的教学环节,以确保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使语文真正成为学生愿意学习和喜欢学习的好课。在实践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根据减负增效的相关要求,创新语文教学模式,尝试从语文基础、语文活动和课外交流等角度设计语文教学板块,鼓励学生自由学习和自由发挥,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有效地实现了语文教学减负增效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何珠.以大单元结构化阅读教学实现“减负提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
[2]赵慧.语文作业高效减负探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
关键词:意义;主观能动性;减负增效;教学策略
一、语文课堂实施减负增效的重要意义
(一)减轻课业负担,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语文课堂实施减负增效可以促使语文教师及时更新教学理念,积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主动优化作业形式,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提高学生作业效率,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部分语文教师习惯于通过布置背诵作业、书写作业、阅读作业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语文知识。这样的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观情感体验,不但会给学生带来繁重的课业负担,还不利于学生真正理解和吸收知识,更不利于学生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的提高。“双减”背景下,语文教师通过实施减负增效可有效改变这种状况。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通过精选习题、控制作业量、减少作业时长的方式实施减负增效,可以有效把学生从成堆的作业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根据自身需要自由支配课余时间,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更高,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二)增加课业实效,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不仅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还要在情感、思想、技能上同步引导学生,改变学生的语文学习态度。“双减”背景下,语文教师通过实施减负增效能够在教育学生、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促使学生以更为主动的方式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当中。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语文知识、学生情感、教学活动为切入点,并结合教材资源将课外素材和文化活动合理引入语文课堂,以提高课堂的吸引力,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收获新知。
二、“双减”背景下减负增效的实施原则
(一)适度性原则
“双减”背景下,教师要从两个环节实施减负增效:一是减负,二是增效。在减负环节,教师要严格控制作业量与作业时长,保证教学质量。在增效环节,教师要针对语文教学的有关要求导入实践、交流、探究活动,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减负活动的实施直接对增效活动产生影响,教师只有适当减少作业量,并控制好作业难度,才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缩减作业量,降低作业难度时必须以适度、适量为基本原则,不仅要控制好作业量,更要保证作业的有效性,确保语文作业能够发挥出其夯实学生基础、锻炼学生思维的作用。这样一来,学生在完成语文作业时既可以感受到压力又不会产生抵触情绪,语文作业的开发学生思维、训练学生技能的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二)发展性原则
“双减”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同时要为学生的发展、现代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负责。针对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必须努力构建教学活动与学生素质同步推进的教学新机制,设定科学合理的语文教学目标,灵活把握语文课堂上出现的新资源、新元素,加强对学生思想意识的引导,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及语文课程的特点,坚持“与时俱进”的教育原则,以发展性原则为起始点,重新规划语文教学活动。一方面,语文教师要保证课堂教学伴随着“双减”的有关要求同步发展,设计以低量化、现代化、科学化为特点的教学指导模式。另一方面,语文教师要保证课堂教学与学生素质同步发展,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时提出教学指导方案,加强对学生语文技能与创造力的综合训练。
三、“双减”背景下语文课堂减负增效的实施策略
(一)围绕基础知识实施教学
部分学生对语文学科存在作业形式单一、作业量大、学习要求复杂等印象,常常给语文打上难度高、内容枯燥的标签,这直接导致其在主观情感上抵触语文学习活动。要想改变学生对语文学科这一刻板印象,提升语文教学效果,在“双减”背景下,语文教师必须先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再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而达成减负增效目标。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从难度低、趣味性较强的语文基础知识入手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改变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印象,推动减负增效。
(二)重视学生语文素养培养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仍然存在以教师为中心,一切教学活动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情况。学生必须无条件接受老师布置的作业和任务,这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不足,思维能力不足,汉语素养难以提高。在“双减”背景下,要实现语文教学减负增效的目标,教师必须突破传统教学的障碍,真正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积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形成会学、好学的良好品质,并且乐于学习。
(三)组织趣味语文教学活动
“双减”并不意味着必须缩减教学时长、删减教学内容,而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进而取得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基于此,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可采用“化整为零”的教学方式将独立的教学版块划分为多个教学活动,并尝试在语文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而言,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与学习需求,在必要的教学版块组织学生开展趣味语文教学活动,如组织开展书评活动、推荐文学读物活动等,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在充满趣味性的活动中学习知识,提升素养。
在“双减”背景下,减负增效已成为语文教学的必然选择。在此背景下,语文教师应在减少学生作业量的同时,增加更多有价值和互动的教学环节,以确保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使语文真正成为学生愿意学习和喜欢学习的好课。在实践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根据减负增效的相关要求,创新语文教学模式,尝试从语文基础、语文活动和课外交流等角度设计语文教学板块,鼓励学生自由学习和自由发挥,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有效地实现了语文教学减负增效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何珠.以大单元结构化阅读教学实现“减负提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
[2]赵慧.语文作业高效减负探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