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乡土音乐走进音乐课堂

【作者】 蒋义爱

【机构】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万全镇榆垟中心学校)


【正文】  摘 要:新课程标准指出: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应是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近现代和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同样应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传统音乐和民族音乐应是音乐课堂的主流音乐,它对净化学生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音乐课堂的开放和学生精神生活的需求,民族音乐中的乡土音乐已悄然进入人们的视线,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从而也应该成为一道精美的音乐文化大餐。因此在音乐课堂中应渗透这些音乐,从而与主流音乐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关键词:乡土音乐;渗透
  音乐新课标提出:“学校音乐教育要充分利用民族、民间音乐的丰富资源,对学生进行本地区、本民族传统的、乡土的音乐教育。各地区、各民族都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这些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师要善于将本地区、本民族的民间音乐资源运用于学校音乐教学之中,使学生从小就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乡土音乐源远流长,世世代代伴随着人们的生活。从古至今,浩如烟海的乡土音乐就是一部生动形象的地方史。它是人们美好愿望的寄托,也是本土人们社会生活的缩影,在内容上有不少取材于当地的民间传说,反映了本地的风土人情。而统一的音乐教材中无法涉及乡土音乐内容,所以我们音乐老师应该善于挖掘本土资源宝库,把本土音乐内容适当地渗透到课堂中,从而让学生从小就受到民族音乐的熏陶和培养爱家乡的感情。下面结合我们温州乡土音乐谈谈如何让它走进音乐课堂。
  一、合理开发乡土音乐的课程资源
  我们温州的乡土音乐源远流长,唐代诗人顾况在他的《永嘉社日赛神》诗里说:“东瓯传旧俗,风日江边好。何处乐神声。夷歌出烟岛。”在唐代,温州的歌、温州的乐已成旧俗,可见其早了。在中国戏曲史上享有盛誉的南戏诞生在温州这块土地上,元朝的高则诚撰写的古典悲剧《琵琶行》被推崇为“南戏之祖”,宋诗人陆游说:“《琵琶行》的流行,可见一斑了。”温州的乡土音乐是也是斑斓多采的,温州的民歌、曲艺、戏曲丰富诱人,鼓词,莲花、道情还有唱龙船儿,瓯剧、和剧、永昆曾在舞台上红极一时。面对如此丰富的乡土资源,我们怎样去开发呢?
  (一)从现有的课本教材中挖掘乡土音乐资源。
  音乐课本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课本资源,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歌曲《月光光》,它就是由我们温州的民歌《叮叮当》而改编的,那我们教师就可以借此来展开教学,引入歌曲《叮叮当》。“ 叮叮当啰来,叮叮当啰来,山脚门外啰来,啰啰来,孤老堂,松台山上仙人井啰来,妙果寺里猪头钟呵咋……”2000年3月16日晚,由中央电视台、广东音乐台、北京音乐台在深圳举办的首次“中国新民歌大型演唱会”上,温州当红歌手吴涤清请当时的中国第一吉他手、作曲家捞仔编曲,以通俗流行的崭新形式重新深情演绎了现代版温州民歌《叮叮当》,当下一鸣惊人。
  (二)从我们周边的文化氛围中寻找资源。
  如温州鼓词家喻户晓,它俗称“唱词”,用扁鼓、三角板、牛筋琴、小抱月等乐器进行伴奏,使用温州方言演唱。温州鼓词的内容大都取材于历史小说和民间传说,其中以表现朝廷的忠奸斗争,社会上的颂善惩恶,家庭的悲欢离合和爱情故事居多。据不完全统计,在温州地区的每个家庭里至少有一到两个人爱听鼓词。可想而知温州鼓词流行的程度。
  二、创设课堂环境,增添乡土文化气息
  (一)创设表演的氛围。
  在乡土音乐教学当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放在首位,并且留给学生创造的机会与条件,为学生的思维提供时间与空间,使学生在获得音乐知识的同时,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还是以《叮叮当》的教学为例,在学生能很好的演唱歌曲之后,根据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内容启发学生用活泼多样的不同形式进行演唱。当学生很好的表演唱后,我又让学生观看当地的一些有特色的景观,让学生根据这些或是自己生活的点滴来创编歌词。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十分活跃,创新精神得以培养,综合能力得以锻炼,对音乐作品的美的感悟和领会在此过程中也得以升华。
  (二)在活动中寻找乡土音乐文化。
  音乐是那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艺术,如果仅凭书面口头教学,而没有亲身去参与体验,是很难真正做到理解掌握,更不用说对音乐的欣赏解析与再创作了。只有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与音乐融为一体,对音乐有更进一步的领悟,而不仅仅停留在好听与不好听这一肤浅的表面认识水平上。所以教学要引导帮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在社会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例如:让学生听温州台每晚都会播的温州鼓词,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去看正月里地方组织的“看戏”活动等等。
  (三)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家园”,舒适良好的环境,能使学生保持平和的心态。我们应将学校的墙报、走廊、音乐教室加以适当的修饰,用乡土音乐家的图象、地方剧种的剧照等来点缀学校的环境。校广播站每天可以定时介绍一位乡土音乐家或是欣赏一首乡土音乐来增加对乡土音乐的了解;校区域网制作“温州乡土音乐”的网页供学生浏览。
  乡土音乐看似高雅,让学生望而生畏,其实只要我们音乐教师能够合理地开发,有机地渗透到音乐课堂中,它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将起着重要的作用,也让我们的音乐课堂能够开出更多、更美的艺术奇葩,让学生乘着歌声的翅膀尽情飞翔在广阔而美丽的音乐星空。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小学音乐教育》浙江省音乐家协会出版
  [3]《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由西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刘旭东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