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分层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作者】 李 云
【机构】 (广西北流市清湾镇明瑞小学)
【正文】摘 要:数学分层教学,可以通过科学分层,认识差异、对学习任务进行分层,满足全体学生学习需求、注重层次,巧设练习等举措,使教育符合全体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基于此,本文针对分层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展开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模式;应用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改变教学的着眼点,即应当重视“教”,更应当重视学生的“学”。这还要求教师能够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对班级学生、教学目标、课堂任务、教学目标等进行合理分层,使课堂教学能够符合每一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促进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发展。
一、科学分层,认识差异
小学数学课堂上分层教学模式的应用前提是要做好科学的学生分层工作。在为学生进行数学能力水平层次划分时,教师可以积极地与班级中的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沟通交流,通过交谈、闲聊等不同沟通方式,掌握班级中不同学生的实际数学学习情况、个人学习状态、所采用的学习方法以及不同学生对数学学科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兴趣特点等。教师只有充分地了解学生学情后,才能清晰地认识到不同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认知与能力差异,进而为后续的学生分层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样的,在进行学生分层时,教师必须参考、遵循分层教学基本原则,即水平相近、差别模糊,不同的能力水平层次的学生之间客观性地存在相应差异,那么教师在对待不同层次学生时,感情、态度上都应保持一致,既要关注能力水平较高学生的自我超越与奋进,更要善于采取科学的教学指导策略帮助能力水平较差的学生收获持续进步。通常情况下,学生分层工作会将班级中的学生划分成三个层次,其一则为数学能力水平较差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为薄弱,且有可能缺乏数学知识学习兴趣,教师教学过程中则应将教学目标聚焦于巩固基础、激发兴趣上;其二则为数学能力水平中等的学生,这部分学生能参照教材中的例题自主解答其他习题,但在遇到灵活性较强的数学内容时,则有可能难以变通,数学问题解决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其三则为数学能力水平较优秀的学生,他们在数学学习中会更容易收获良好的学习体验,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散数学思维,此时,教师则可以更多地将学生数学能力往生活化、创新创造性应用角度引导,激活他们的数学潜力。
二、对学习任务进行分层,满足全体学生学习需求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布置一些学习任务,让学生在任务的引领下去进行知识的探究,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如果课堂任务设置不合理,会有些学生觉得完成任务比较吃力,影响他们的参与积极性,而对于能力强的学生则会认为过于简单,没有挑战性,因此也会表现得比较懈怠。这时教师便可以采取学习任务分层的模式,将课堂任务分成基础性任务、常规性任务、拓展性任务等几个不同的层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对于难度较高的任务,能力一般或是较差的学生可以尝试完成。这样,学生就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不会因完不成课堂任务而感到气馁。相反,还会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让学生有更大的努力目标,促使他们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努力前行,提升自我。
例如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说,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因此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有些学生在学习完这部分之后的很长时间仍然不能灵活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为了实现知识的顺利衔接,教师首先给学生出几道简单的计算题,如“6+()=10,7+()=10,8+()=10,9+()=10”,让学生进行口算。这些题比较简单,因此班级学生多数都可以快速得到正确答案。这时教师再继续出20以内的加法,如“9+5=(),8+7=()”等等。这就涉及到了本节课的新知识。由于计算结果超出了10的范围,很多学生难以第一时间获得答案。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摆计数棒等形式寻找答案,并探究是否有快速计算的规律可循。对于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通过摆计数棒、数计数棒数量的形式能够找到准确答案。而能力更强的学生,则可以发现计算规律,以“9+5=()”这道题为例,有学生分别摆出9根计数棒和5根计数棒,然后从5根计数棒中拿出1根,可以与另一堆计数棒凑成10根,5根计数棒则剩余了4根,10+4=14,从而获得正确结果。
三、注重层次,巧设练习
通常情况下,教师所设计的分层次数学作业可以参考如下练习设计原则:对能力水平较低的学生,教师所设计的练习作业应以基本题型为主,意在巩固其数学知识基础;对能力水平中等的学生,教师则可以在基础题型上适当地添加变式训练题,稍稍提升课后作业难度,促使学生在独立思考与独立解题中发散自身数学思维;而对能力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鼓励学生尝试拔高题、开放题以及创新题等类型的作业,以此挖掘学生数学潜力,促使其不断超越自我实现持续进步。从另一角度上说,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实施作业分层设计,也是“双减”政策落实的新时期教学发展重点方向,通过作业分层,学生学习效率与学习能力都能得到有效提升,从而进一步推动数学教育的蓬勃发展。作为数学教师,分层作业设计中同样要秉承“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实际能力发展需求,因材施教。
总之,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能发挥良好的教学效率与质量提升作用,科学的学生分层与教学目标分层是分层教学得以落实的重要前提与基础,而科学合理的过程分层、作业分层则是分层教学顺利推进的必要条件,评价分层、科学反馈以及教学调控则是分层教学效果保障的关键因素。由此可见,分层教学策略的开展与实施是多向的、多元的,教师要善于规避教学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积极探索分层教学优化、及改进的措施,从而更好地促进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黎志杰.小学数学教学遵循学生认知差异的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1(77)
[2]李庆武.分层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新探[J].当代家庭教育,2021(23)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模式;应用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改变教学的着眼点,即应当重视“教”,更应当重视学生的“学”。这还要求教师能够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对班级学生、教学目标、课堂任务、教学目标等进行合理分层,使课堂教学能够符合每一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促进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发展。
一、科学分层,认识差异
小学数学课堂上分层教学模式的应用前提是要做好科学的学生分层工作。在为学生进行数学能力水平层次划分时,教师可以积极地与班级中的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沟通交流,通过交谈、闲聊等不同沟通方式,掌握班级中不同学生的实际数学学习情况、个人学习状态、所采用的学习方法以及不同学生对数学学科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兴趣特点等。教师只有充分地了解学生学情后,才能清晰地认识到不同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认知与能力差异,进而为后续的学生分层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样的,在进行学生分层时,教师必须参考、遵循分层教学基本原则,即水平相近、差别模糊,不同的能力水平层次的学生之间客观性地存在相应差异,那么教师在对待不同层次学生时,感情、态度上都应保持一致,既要关注能力水平较高学生的自我超越与奋进,更要善于采取科学的教学指导策略帮助能力水平较差的学生收获持续进步。通常情况下,学生分层工作会将班级中的学生划分成三个层次,其一则为数学能力水平较差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为薄弱,且有可能缺乏数学知识学习兴趣,教师教学过程中则应将教学目标聚焦于巩固基础、激发兴趣上;其二则为数学能力水平中等的学生,这部分学生能参照教材中的例题自主解答其他习题,但在遇到灵活性较强的数学内容时,则有可能难以变通,数学问题解决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其三则为数学能力水平较优秀的学生,他们在数学学习中会更容易收获良好的学习体验,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散数学思维,此时,教师则可以更多地将学生数学能力往生活化、创新创造性应用角度引导,激活他们的数学潜力。
二、对学习任务进行分层,满足全体学生学习需求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布置一些学习任务,让学生在任务的引领下去进行知识的探究,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如果课堂任务设置不合理,会有些学生觉得完成任务比较吃力,影响他们的参与积极性,而对于能力强的学生则会认为过于简单,没有挑战性,因此也会表现得比较懈怠。这时教师便可以采取学习任务分层的模式,将课堂任务分成基础性任务、常规性任务、拓展性任务等几个不同的层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对于难度较高的任务,能力一般或是较差的学生可以尝试完成。这样,学生就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不会因完不成课堂任务而感到气馁。相反,还会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让学生有更大的努力目标,促使他们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努力前行,提升自我。
例如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说,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因此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有些学生在学习完这部分之后的很长时间仍然不能灵活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为了实现知识的顺利衔接,教师首先给学生出几道简单的计算题,如“6+()=10,7+()=10,8+()=10,9+()=10”,让学生进行口算。这些题比较简单,因此班级学生多数都可以快速得到正确答案。这时教师再继续出20以内的加法,如“9+5=(),8+7=()”等等。这就涉及到了本节课的新知识。由于计算结果超出了10的范围,很多学生难以第一时间获得答案。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摆计数棒等形式寻找答案,并探究是否有快速计算的规律可循。对于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通过摆计数棒、数计数棒数量的形式能够找到准确答案。而能力更强的学生,则可以发现计算规律,以“9+5=()”这道题为例,有学生分别摆出9根计数棒和5根计数棒,然后从5根计数棒中拿出1根,可以与另一堆计数棒凑成10根,5根计数棒则剩余了4根,10+4=14,从而获得正确结果。
三、注重层次,巧设练习
通常情况下,教师所设计的分层次数学作业可以参考如下练习设计原则:对能力水平较低的学生,教师所设计的练习作业应以基本题型为主,意在巩固其数学知识基础;对能力水平中等的学生,教师则可以在基础题型上适当地添加变式训练题,稍稍提升课后作业难度,促使学生在独立思考与独立解题中发散自身数学思维;而对能力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鼓励学生尝试拔高题、开放题以及创新题等类型的作业,以此挖掘学生数学潜力,促使其不断超越自我实现持续进步。从另一角度上说,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实施作业分层设计,也是“双减”政策落实的新时期教学发展重点方向,通过作业分层,学生学习效率与学习能力都能得到有效提升,从而进一步推动数学教育的蓬勃发展。作为数学教师,分层作业设计中同样要秉承“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实际能力发展需求,因材施教。
总之,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能发挥良好的教学效率与质量提升作用,科学的学生分层与教学目标分层是分层教学得以落实的重要前提与基础,而科学合理的过程分层、作业分层则是分层教学顺利推进的必要条件,评价分层、科学反馈以及教学调控则是分层教学效果保障的关键因素。由此可见,分层教学策略的开展与实施是多向的、多元的,教师要善于规避教学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积极探索分层教学优化、及改进的措施,从而更好地促进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黎志杰.小学数学教学遵循学生认知差异的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1(77)
[2]李庆武.分层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新探[J].当代家庭教育,20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