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语文怀古诗词教学探讨

【作者】 陈 智

【机构】 (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教师进修学校)


【正文】摘 要:高中语文教学不仅要教授给学生文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素质教育优先的大背景下,我们要重新审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并不断尝试教学创新。基于此,本文就高中语文教学中怀古诗词的教学方法进行剖析,旨在从文化整体性上入手,不断提升高中生的学科素养水平。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怀古诗教学;教学方法 
  一、古诗词与怀古诗词
  古诗词因其独特的人文内涵和审美价值而被代代相传,时至今日已成为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古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相比其他形式的古诗词,怀古诗多凝聚了作者沉重的思想情感,一般都涉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陈迹等题材[1]。这类诗词的表达手法有:咏叹史事,登高远望,怀念古迹等。怀古诗词多涉及古人往事,达到托古讽今或感慨兴衰等写作目的。因为手法委婉,细细品味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思维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目前看,高中怀古诗词教学形式单一,整体学习效果欠佳,还需要教育工作者提高注意力。
  二、怀古诗教学的意义 
  怀古诗词饱含着作者的内心情感,凸显了“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的特点。在特定的背景下,作者因为古迹、人物、事件等触发了自己的内心情感,进而有了创作欲望。我们在学习怀古诗词时,往往能被特殊的意境、语言和情感所感染,进而提升了个人的鉴赏水平。另外,借助怀古诗词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历史,近距离感受文字之美,还能接触不同时期的风土人情,仿佛徜徉于古代社会生活之中。最后,怀古诗词能够发现很多历史“真迹”,也是传递历史知识的“特殊”途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帮助学生梳理出诗词的常见形式,比如:思接古人、抒己胸怀、登临古地、追忆其事等等。学习古汉语知识要注重归纳,还要掌握迁移知识的能力。学习和研究怀古诗词,有助于提升古诗词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们喜欢古代文学。
  三、怀古类诗词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一)结合注解,了解典故 
  第一,结合现有资源(个人知识积累、工具书、标识注解等)了解典故。怀古诗词不会直抒胸臆,一般由古地风景开始,其基本程序为:“看古迹”→“登临古迹”→“怀古人古事”,这之间需要以联想的手法来衔接,且多涉及各种典故,比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所涉及的“寄奴”就源于刘裕(宋武帝)的小名。在现代,直呼别人小名是不礼貌的,但在古代却蕴含着亲切之情。谢灵运(东晋山水诗鼻祖)的小名是“客儿”,及至后来很多人也都亲切地称呼他的小名。当然,称呼小名也有仇视之意,比如,《三国演义》中曾多次提及“曹阿瞒”,就没有任何亲切之意。有关这方面的教学设计,我们应该让学生有如下认知,首先要了解典故,其次要梳理出相关人物与事迹,最后通过反复诵读来揣摩其背后蕴含的情感[2]。上述安排较为紧凑,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学生对古诗词中的典故知之甚少,“被告知”的形式一直在延续。学生对典故不甚了解,甚至不理解为何引用此典故。此外,诵读并非万能的,一些学生无法理解作者的情感,无法通过诵读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为此,我们可以尝试“以点带面”,从某个“点”入手(比如:典故中的称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思接古人的教学目的。
  (二)阅读文本,感知情感
  学习怀古诗词时,字面翻译固然重要,但还要兼顾到鉴赏与整体理解,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这类诗词的内在含义。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学生应该认真阅读全文,在“感其所感”中理解作者的真实情感。在尊重原诗词的前提下,教师要带领大家慢慢揣摩文字中蕴含的意象。事实证明,这种方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拓展他们的想象力,最终焕发出古诗词的生命力。
  当然,有一部分怀古诗词的意象相对模糊,此时要发挥想象力的作用,努力思考诗词中的画面,品味具有张力的思想情感,这样就能更好地理解怀古诗词了。如果局限于字面含义讲解,就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模式,这种直译会影响对古诗词的理解。事实上,学生需要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去理解怀古类的诗词。因此,我们提倡并鼓励学生们开展全文阅读,从整体上把控作者的情感,并逐步为自己所用。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阅读,至于诗词中的一些细微之处,可以先自行揣摩,然后学生之间可以沟通交流,慢慢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学习古诗词,重在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过程中能够让模糊的镜像更清晰,更能表现出文字的张力,从本质上说,学生的深入思考也是“二次创作”的过程,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词,例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的时代背景如下,韩侂胄把持朝政,想假借北伐提高个人声名,于是便重新启用辛弃疾。此时,作者认为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否则有可能铩羽而归。面对这种特殊的局面,作者就以溯及古迹的手法,感慨自己不得志的心情。如果能够全面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学生们就很容易把握全诗了。本诗可从一定程度上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真、善、美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们有参与感。当然,怀古诗词中也有许多传统背景需要引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这有助于学生对古诗词意境的心领神会。 
  (三)联系背景,明确意图 
  在实际教学当中,一些教师考虑到教学进度,反而忽视了怀古诗词文学背景的讲解。所涉及的内容多以蜻蜓点水的形式完成,且多局限于作者及诗词中所涉及的人物,由此降低了怀古诗词的学习价值。很多学生无法从深层次去理解古诗词所蕴含的情感,仍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一诗为例,当中涉及年号(元嘉)问题,同时还有三个主要人物:孙权(字仲谋)、刘裕(小名寄奴)、刘义隆(年号元嘉),文中显示了三种称谓,无论是字数、平仄关系,以及称谓背后的背景知识,这些都需要学生深入了解,透过表象感受文字中浸润的情感[3]。
  (四)丰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古诗词被视为浓缩的艺术,饱含了作者的感情。为了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我们有必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价值。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情问题,并不断细化教学目标,使这两者之间密切结合起来,在古诗词中会遇到很多叙事类的内容。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情节内容,完成文本赏析后尝试改写故事内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另外,现在比较阅读教学法较盛行,这也可以应用到古诗词教学之中,通过对比同一风格但不同朝代的作品,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比如,对比《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这两首词时,就可以采用对比教学法。这两首豪放派的怀古诗词磅礴大气,此时对比两位作者的生活背景和生平,就能发现用典、写景、抒情等方面的不同之处。此外,针对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对比,也能发现作者写作风格上的变化情况,比如,对比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和《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就可以发现:两首词风格迥异,进而分析词人的生活背景,就容易理解个中曲直了。
  结束语
  综上所述,怀古类诗词不能独立存在于课本之上,更不能背离学生的情感体验。否则,这种学习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能借助个人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怀旧古诗词的含义,真正与作者实现情感共鸣。
  参考文献:
  [1]王亚松.探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语文教与学方式的转变[J].新作文:教研,2021,(001):1-2.
  [2]董帅.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提升教学探讨[J].时代教育:下旬,2021(5):0147-0148.
  [3]张月旺.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J].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202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