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借助动手操作培养小学生的量感
【作者】 李雪梅
【机构】 (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考院实验小学)
【正文】摘 要:量感的培养,对于学生理解量的概念、体会量的大小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估算、估测能力。量感虽然是一个“新词汇”,但我们已经带领小学生认识了“量”,理解了“量”,只不过缺乏系统性的培养。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对应的环境,让大家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到量的存在,本文就此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发展量感;动手操作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量感是数学核心素养的表现形式之一。量感和数感一样,都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概念。对于量的感知和认识是看不见的,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难理解。为此,我们要将这种抽象的量加以转化,使其变得可视化,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感悟量的存在,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一、分析教材,厘清知识结构体系
“体积”和“容积”是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重要部分。我们应该从生活经验出发,为小学生设置恰当的情境,借助熟悉的物体认识到“它们”所占据的空间,进而在操作中认识到对应空间的大和小。最后用相应的体积来描述这种大和小的关系。借助感性认识理解容积概念,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到量的存在。
二、分析学情,抓准学习的起点与落脚点
学习完长方形和正方形表面积等知识后,就要讲解体积和容积相关知识。对于该年龄段的小学生而言,已经储备了体积、容积相关的感性认知。这些学生懂得如何比较物体的大与小,高与矮,轻与重,以及和物体相关的长度、高度、周长、面积等知识点。可以说,学生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几何体,但尚未厘清体积、容积等相关概念。为此,我们需要借助有趣的情境唤醒大家的经验,进而有效暴露出学生的元认知。此时,从空间入手,在“摸空间”“测量空间”的过程中理解这些既抽象又具体的“空间”。
三、精准定位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结合教材分析学生学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基于生活经验,构建大小不一的空间表象,让学生初步理解体积、容积相关的概念和含义,并懂得这些知识点的关联性。借助教学活动,在操作与交流中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尝试分析解决问题,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从情感与态度角度来看,借助小组合作学习感知体积、容积和生活之间的联系,逐渐形成空间观念,才能够准确区分体积与容积。
四、设计操作活动,在体验中感悟量、认识量、理解量
(一)初步接触相关概念
本节课可以准备小石块、气球、量杯、细沙、清水、两个大小不一的水杯、折叠文件袋等教具和学具。首先,借助折叠文件袋和量杯完成“摸一摸”环节,让学生通过触觉感知到体积和容积的存在,更好地理解无形的“量”。接下来就是“量一量”环节,在量杯中放入一定量的清水,记录水平面刻度。之后轻轻放入小石块,观察量杯刻度变化情况,借助水面变化将体积变得可视化。在“比一比”环节,对比两个水杯最多能够装多少清水,比较出容积的大和小,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小学生的量感。
接下来,使用气球、折叠文件袋,让学生想一想,他们最多能装下多少物品。多数学生会觉着无法测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会慢慢思考出一些方法,比如:将水注入气球中(保证气球不爆炸),在纸文件袋中放入细沙,然后再分别将清水和细沙倒入量杯中,从而得出气球和纸文件袋的容积。借助上述动手操作,学生们就明白了空间的存在,并且气球和纸文件袋不同状态下,体积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二)实践操作,建构概念
首先,我们要引导小学生判断空间的大与小,将小石子、苹果进行对比,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空间大小问题。接下来,就需要准确测量这两者之间的大与小。前面测量过小石子,此时测量苹果的大小即可。学生们提出“和小石子一样测量”“苹果会漂浮起来”“用细沙替代水”。接下来的动手操作就比较简单了,学生们也能快速计算出两个物体空间的大小差异。
其次,完成上述实践活动后进行总结。即:借助水、细沙、量杯等,能够测量出苹果、小石子的体积。事实上,所有物品都占据了对应的空间,只不过是在不同环境中(水、沙、空气)。通过动手操作和讲解,无形的体积问题就可以有形化了,从而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特征。
最后,帮助学生建构容积概念。借助于两个水杯和量杯,完成如下实验:体积相等情况下,容积也相等吗?将等量的水分别倒入大小两个杯子当中,虽然从视觉效果上看小杯子中的水更多一些,大杯子里的水更少一些,但两者对应的容积是相同的。这种实验还告诉学生,凡事都要认真思考动手操作,不要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
(三)区别体积与容积
完成上述操作和讲解后,我们提出体积和容积的区别,多数学生能总结出“体积在外面,容积在里面”这一观点。事实上,某个物体的体积会比容积大一些。这些也可以借助小水杯、量杯做实验,比如:将小水杯中的水(装满)倒入量杯中,读取量杯的刻度。然后将小水杯置入量杯中(浸没一部分),水面刻度就会上升。由此就可以发现,某一容器的容积会小于它的体积。这样,学生们就容易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了。
借助动手操作,我们能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学生们能够在动手动脑过程中接近量问题的本质。借助不断地学习构建与“量”相关的知识体系,还能够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积累更多生活经验。
结束语
总之,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动手操作,能够迁移学生已经积累的方法和经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可以交流、反思、内省、分享,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通过持续地循环后,就能很自然地形成良好的量感。此外,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量感,进一步提升学科素养水平。
关键词:小学数学;发展量感;动手操作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量感是数学核心素养的表现形式之一。量感和数感一样,都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概念。对于量的感知和认识是看不见的,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难理解。为此,我们要将这种抽象的量加以转化,使其变得可视化,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感悟量的存在,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一、分析教材,厘清知识结构体系
“体积”和“容积”是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重要部分。我们应该从生活经验出发,为小学生设置恰当的情境,借助熟悉的物体认识到“它们”所占据的空间,进而在操作中认识到对应空间的大和小。最后用相应的体积来描述这种大和小的关系。借助感性认识理解容积概念,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到量的存在。
二、分析学情,抓准学习的起点与落脚点
学习完长方形和正方形表面积等知识后,就要讲解体积和容积相关知识。对于该年龄段的小学生而言,已经储备了体积、容积相关的感性认知。这些学生懂得如何比较物体的大与小,高与矮,轻与重,以及和物体相关的长度、高度、周长、面积等知识点。可以说,学生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几何体,但尚未厘清体积、容积等相关概念。为此,我们需要借助有趣的情境唤醒大家的经验,进而有效暴露出学生的元认知。此时,从空间入手,在“摸空间”“测量空间”的过程中理解这些既抽象又具体的“空间”。
三、精准定位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结合教材分析学生学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基于生活经验,构建大小不一的空间表象,让学生初步理解体积、容积相关的概念和含义,并懂得这些知识点的关联性。借助教学活动,在操作与交流中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尝试分析解决问题,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从情感与态度角度来看,借助小组合作学习感知体积、容积和生活之间的联系,逐渐形成空间观念,才能够准确区分体积与容积。
四、设计操作活动,在体验中感悟量、认识量、理解量
(一)初步接触相关概念
本节课可以准备小石块、气球、量杯、细沙、清水、两个大小不一的水杯、折叠文件袋等教具和学具。首先,借助折叠文件袋和量杯完成“摸一摸”环节,让学生通过触觉感知到体积和容积的存在,更好地理解无形的“量”。接下来就是“量一量”环节,在量杯中放入一定量的清水,记录水平面刻度。之后轻轻放入小石块,观察量杯刻度变化情况,借助水面变化将体积变得可视化。在“比一比”环节,对比两个水杯最多能够装多少清水,比较出容积的大和小,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小学生的量感。
接下来,使用气球、折叠文件袋,让学生想一想,他们最多能装下多少物品。多数学生会觉着无法测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会慢慢思考出一些方法,比如:将水注入气球中(保证气球不爆炸),在纸文件袋中放入细沙,然后再分别将清水和细沙倒入量杯中,从而得出气球和纸文件袋的容积。借助上述动手操作,学生们就明白了空间的存在,并且气球和纸文件袋不同状态下,体积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二)实践操作,建构概念
首先,我们要引导小学生判断空间的大与小,将小石子、苹果进行对比,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空间大小问题。接下来,就需要准确测量这两者之间的大与小。前面测量过小石子,此时测量苹果的大小即可。学生们提出“和小石子一样测量”“苹果会漂浮起来”“用细沙替代水”。接下来的动手操作就比较简单了,学生们也能快速计算出两个物体空间的大小差异。
其次,完成上述实践活动后进行总结。即:借助水、细沙、量杯等,能够测量出苹果、小石子的体积。事实上,所有物品都占据了对应的空间,只不过是在不同环境中(水、沙、空气)。通过动手操作和讲解,无形的体积问题就可以有形化了,从而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特征。
最后,帮助学生建构容积概念。借助于两个水杯和量杯,完成如下实验:体积相等情况下,容积也相等吗?将等量的水分别倒入大小两个杯子当中,虽然从视觉效果上看小杯子中的水更多一些,大杯子里的水更少一些,但两者对应的容积是相同的。这种实验还告诉学生,凡事都要认真思考动手操作,不要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
(三)区别体积与容积
完成上述操作和讲解后,我们提出体积和容积的区别,多数学生能总结出“体积在外面,容积在里面”这一观点。事实上,某个物体的体积会比容积大一些。这些也可以借助小水杯、量杯做实验,比如:将小水杯中的水(装满)倒入量杯中,读取量杯的刻度。然后将小水杯置入量杯中(浸没一部分),水面刻度就会上升。由此就可以发现,某一容器的容积会小于它的体积。这样,学生们就容易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了。
借助动手操作,我们能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学生们能够在动手动脑过程中接近量问题的本质。借助不断地学习构建与“量”相关的知识体系,还能够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积累更多生活经验。
结束语
总之,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动手操作,能够迁移学生已经积累的方法和经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可以交流、反思、内省、分享,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通过持续地循环后,就能很自然地形成良好的量感。此外,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量感,进一步提升学科素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