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语文课后习题在课中具体应用的研究
【作者】 姚 攀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人民小学)
【正文】摘 要:课后题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教师极少关注课后题,以致其失去应有的价值。其实,课后题是一个导航,只要合理运用,它的功能就会显示出来,使语文教学更加扎实、有效。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情况下,部编版教材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而相较于传统小学语文教材而言,其侧重于课后习题的设计和运用。能否良好运用课后习题对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掌握所学知识都有着重要影响。在本文中,将以培养学生学习基础和实践能力为出发点,进一步分析和论述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良好运用部编版教材课后习题,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课后题;充分挖掘;合理运用
课后题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编者智慧的结晶。在小学部编版语文教材中,涵盖了大量语文基础知识,为的是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学习基础。而课后习题的设计则有利于学生口语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为此,教师必须意识到课后习题的重要性,并能够对其进行有效利用,以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自身语文素养。
一、课前预习
“凡事預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学好语文的第一步。预习的方法很多,其中利用课后题指导学生自学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预习时,学生只要反复诵读,认真分析并思考课后题,就能明确新课的重点和难点,获得学习的方法,发现不懂的问题,以便听课时有的放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动笔墨不读书”,预习时,还要培养学生圈点批注的习惯。如预习《“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一课时,学生就可以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根据课后题3的提示(课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找出来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体会。)联系生活实际来初步理解句子含义,在文中作批注,不理解的语句做上记号,等到教师讲解时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学习了。
二、课堂导引
很多教师在教学时东抓一下,西摸一下,看起来什么都教了,其实什么都没教。到底什么必须讲,什么可以讲,什么不必讲呢?课后题就为我们指明了方向。那么在课堂上又可以采取哪些有效的策略,让课后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引呢?
如六上的《山中访友》,李汉荣先生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出温馨、美丽的画面。课后题3要求“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并抄写下来。”在教学中笔者以“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一句为例,从三个层面展开教学:第一个层面:“这桥就是桥”。出示图片,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一座怎样的古桥,初步感知老桥的高大与古老。第二个层面:“这桥不是桥”。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说说在作者眼中,这桥还是桥吗?从“几百年”体会老桥的历史悠久,从“弓着腰”和“俯身凝望”体会老桥的默默无闻,从“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体会老桥给大家的生活带来的方便。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几百年来,老桥曾渡过哪些人,在他的身上可能发生过哪些事?在合理的想象中进一步深化对老桥的认识,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对老桥的怀念、感激、敬佩之情。最后紧扣“你”字,让学生换成“您”,通过比较体会这桥不仅是受人尊敬的老者,更是一位亲密无间的老朋友。第三个层面:“这桥还是桥”。想一想,难道这桥真的不是桥吗?为什么在李汉荣先生的笔下这桥却不是桥了呢?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在语言表达上的独具匠心。
在学习范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其他段落,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后习题成了“例子”,而从这个例子的学习中,学生能很快地悟得学法,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三、课后导练
课后题既有导学的功能,又有导练的功能,那么在课后如何合理地运用课后题,充分发挥它的导学导练功能呢?
1. 设计练习,检测学情
在一个班级中,每个学生的认知和理解水平都是有差异的,在课堂上教师往往无法兼顾到每个学生,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学习情况,那么在课后就可以根据课后题,设计出由浅入深、形式丰富的作业,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使语文课堂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2. 学法迁移,融会贯通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外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练兵场,教师应引导学生灵活地运用习得的方法去阅读其他文章,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课后的选读课文就是很有价值的学习资源。学习了《钓鱼的启示》,掌握了联系上下文和联系生活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一阅读方法后(课后题第3题的要求),可指导学生自学选学课文《鞋匠的儿子》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领悟了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外貌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后(课后题第1题的要求),可引导学生学习选学课文《剥豆》,体会母亲在与儿子比赛剥豆的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感受母爱的伟大。课外优秀的篇章也可以成为很有价值的学习资源。如学习了《怀念母亲》,可以去阅读《赋得永久的悔》;学习了《“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可以去阅读《红楼梦》;学习了《少年闰土》,可以去阅读《故乡》……学生将课后习题中获得的学习方法进行运用,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3. 揣摩仿写,学以致用
“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课后,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的语言表达方式,指导学生进行迁移与运用。
《北京的春节》一课,老舍先生以时间为经线,以活动为纬线,记叙了老北京春节时的隆重与热闹的场面,文章思路清晰,详略得当,语言朴实,是学生学习的范本。课后“阅读链接”了两篇文章,梁实秋的《过年》以反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过年的忙碌与热闹,斯妤的《除夕》则充满了较浓的抒情色彩,在比较学习的基础上,领悟本文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再联系实际,写一写家乡的春节(这也是课后练习题3的要求)。这样,降低了习作的难度,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课后习题是语文教材中一座无穷无尽的宝库,只要我们高度重视、充分挖掘并合理运用,就可以发挥课后题应有的价值,让课后题为语文教学导航,使语文教学更加扎实、有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课后题;充分挖掘;合理运用
课后题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编者智慧的结晶。在小学部编版语文教材中,涵盖了大量语文基础知识,为的是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学习基础。而课后习题的设计则有利于学生口语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为此,教师必须意识到课后习题的重要性,并能够对其进行有效利用,以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自身语文素养。
一、课前预习
“凡事預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学好语文的第一步。预习的方法很多,其中利用课后题指导学生自学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预习时,学生只要反复诵读,认真分析并思考课后题,就能明确新课的重点和难点,获得学习的方法,发现不懂的问题,以便听课时有的放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动笔墨不读书”,预习时,还要培养学生圈点批注的习惯。如预习《“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一课时,学生就可以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根据课后题3的提示(课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找出来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体会。)联系生活实际来初步理解句子含义,在文中作批注,不理解的语句做上记号,等到教师讲解时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学习了。
二、课堂导引
很多教师在教学时东抓一下,西摸一下,看起来什么都教了,其实什么都没教。到底什么必须讲,什么可以讲,什么不必讲呢?课后题就为我们指明了方向。那么在课堂上又可以采取哪些有效的策略,让课后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引呢?
如六上的《山中访友》,李汉荣先生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出温馨、美丽的画面。课后题3要求“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并抄写下来。”在教学中笔者以“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一句为例,从三个层面展开教学:第一个层面:“这桥就是桥”。出示图片,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一座怎样的古桥,初步感知老桥的高大与古老。第二个层面:“这桥不是桥”。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说说在作者眼中,这桥还是桥吗?从“几百年”体会老桥的历史悠久,从“弓着腰”和“俯身凝望”体会老桥的默默无闻,从“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体会老桥给大家的生活带来的方便。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几百年来,老桥曾渡过哪些人,在他的身上可能发生过哪些事?在合理的想象中进一步深化对老桥的认识,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对老桥的怀念、感激、敬佩之情。最后紧扣“你”字,让学生换成“您”,通过比较体会这桥不仅是受人尊敬的老者,更是一位亲密无间的老朋友。第三个层面:“这桥还是桥”。想一想,难道这桥真的不是桥吗?为什么在李汉荣先生的笔下这桥却不是桥了呢?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在语言表达上的独具匠心。
在学习范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其他段落,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后习题成了“例子”,而从这个例子的学习中,学生能很快地悟得学法,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三、课后导练
课后题既有导学的功能,又有导练的功能,那么在课后如何合理地运用课后题,充分发挥它的导学导练功能呢?
1. 设计练习,检测学情
在一个班级中,每个学生的认知和理解水平都是有差异的,在课堂上教师往往无法兼顾到每个学生,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学习情况,那么在课后就可以根据课后题,设计出由浅入深、形式丰富的作业,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使语文课堂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2. 学法迁移,融会贯通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外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练兵场,教师应引导学生灵活地运用习得的方法去阅读其他文章,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课后的选读课文就是很有价值的学习资源。学习了《钓鱼的启示》,掌握了联系上下文和联系生活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一阅读方法后(课后题第3题的要求),可指导学生自学选学课文《鞋匠的儿子》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领悟了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外貌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后(课后题第1题的要求),可引导学生学习选学课文《剥豆》,体会母亲在与儿子比赛剥豆的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感受母爱的伟大。课外优秀的篇章也可以成为很有价值的学习资源。如学习了《怀念母亲》,可以去阅读《赋得永久的悔》;学习了《“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可以去阅读《红楼梦》;学习了《少年闰土》,可以去阅读《故乡》……学生将课后习题中获得的学习方法进行运用,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3. 揣摩仿写,学以致用
“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课后,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的语言表达方式,指导学生进行迁移与运用。
《北京的春节》一课,老舍先生以时间为经线,以活动为纬线,记叙了老北京春节时的隆重与热闹的场面,文章思路清晰,详略得当,语言朴实,是学生学习的范本。课后“阅读链接”了两篇文章,梁实秋的《过年》以反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过年的忙碌与热闹,斯妤的《除夕》则充满了较浓的抒情色彩,在比较学习的基础上,领悟本文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再联系实际,写一写家乡的春节(这也是课后练习题3的要求)。这样,降低了习作的难度,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课后习题是语文教材中一座无穷无尽的宝库,只要我们高度重视、充分挖掘并合理运用,就可以发挥课后题应有的价值,让课后题为语文教学导航,使语文教学更加扎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