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水乳”交融 传承经典

【作者】 吴艳莉

【机构】 (湖北省丹江口市张家营小学)


【正文】

——浅谈信息技术与多学科融合的经典诵读策略

  摘 要:本文介绍了我们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列入学校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信息技术为媒介,以传统文化为载体,以经典诵读为切入口,打破学科界限,通过跨学科融合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经典诵读融合的策略;在全校逐步形成信息技术全程参与的多学科有效融合的韵味诵读法、体育游戏法、书画再现法和经典咏流传的特色经典诵读法,让古老的经典在现代重新焕发生命力,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培养学生乐学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多学科融合;经典诵读;策略探究
  习近平总书记向教育界提出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建立文化自信”的要求,因为缺乏传统文化教育,我们就无法踏上回到自己精神家园的道路,只能成为文化上无家可归、无根可依的文化流浪者。单一型、偏科型人才已无法满足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时代发展需要融合型、复合型人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时俱进,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小学语文统编版新教材注重文化知识的系统性、整体性和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强调五育并举、学科协同发展。
  我们将信息技术与多学科课程的融合列入学校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信息技术为媒介,以传统文化为载体,以经典诵读为切入口,打破学科界限,通过跨学科融合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经典诵读融合的策略,逐步形成多学科有效融合的韵味诵读法、体育游戏法、书画再现法和经典咏流传的特色经典诵读法,让古老的经典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重新焕发生命力,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培养学生乐学素养。
  一、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的韵味诵读法
  这是最主要、最基本的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学生年龄幼小,生硬的讲解必定惹人生厌。此法以学生诵读文本为主,理解内容为辅,不求甚解。我们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小学生机械记忆力强的优点,由语文老师选择部分四言、五言、七言古诗和蒙学经典读物,配以旋律简单、节奏明快的音乐,指导学生听旋律按节奏诵读,避免学生因反复诵读而产生的枯燥乏味感,激发学生诵读兴趣。学生在多次洗脑式的复现中,不仅加深了记忆,而且粗知文义,略通大义。随着年龄增长和知识的积淀,这些已经成为自身语文学识的文学经典自然会被逐步理解、消化,从而内化为自身文学和艺术素养。
  二、体育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游戏诵读法
  如何让学生课间和体育课上既有适当的活动量又不会发生安全事故,是每个老师极为头疼的难题。如果我们在学生们跳绳跳皮筋、拍手对脚踢毛毽、做课间操时编排上经典诗词,让学生边运动边进行经典诵读,用肢体语言来诠释诗词内涵,又满足了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我们根据小学生爱玩游戏的特点,创造性地把经典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小游戏当中。比如,边踢毛毽边吟诵《三字经》《弟子规》等典籍,看谁先背完;学生跳皮筋时按照《春晓》等古诗的节奏编出各类动作,边跳边诵,看谁背得多;编排配乐国学操,课间活动可以边诵读诗词边做。多样活泼的游戏让学生自觉融入到对经典的认识、了解和学习中,体育课堂上、课间十分钟、运动场上,学生们边游戏边说经典、唱经典,学习事半而功倍。
  三、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的书画诵读法
  诗画不分家,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一幅画就是一首诗。如古诗《题惠崇春江晚景》《画》等题画诗,诗配画,画配诗,以诗入画,以画入诗,诗情画意,相得益彰。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喜欢涂鸦,也为诗画相融合提供了基础。
  我们在美术课上选择部分画面感强烈的写景诗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先利用语文课堂培养形成的诗词理解和鉴赏力韵味诵读、配乐诵读,同时闭眼想象,在头脑中浮现诗词所描绘的画面;当画面逐步清晰完善后,再提笔作画,将头脑中美景勾勒呈现在画纸上,可以是简笔画、水粉画、水墨画等;然后模仿古代诗人在画面的留白处用毛笔写上诗句,还不忘题上自己的大名;最后一边欣赏自己或同学的绘画一边韵味诵读,诗情与画意深度融合。
  四、音乐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的音乐诵读法
  经典咏流传,经典诗词原本就是祖先传唱之语,富有韵律之美。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就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为了传唱方便,唱得更婉转、悠扬,古人由诗又创作了更富有节奏韵律变化的词、曲,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现在有许多歌曲都借鉴诗词,如《涛声依旧》《千里之外》……谷建芬老师和众多音乐创作人把许多诗词谱曲传唱,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满江红》“怒发冲冠”《将进酒》……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更是掀起了经典传唱的热潮。至于依据古诗词创编的歌舞更是不胜枚举。经典与音乐的融合当属天作之合。
  我们借鉴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栏目创意,搜集网络现有的已谱曲古诗词,如谷建芬老师谱曲的诗词,《经典咏流传》栏目歌手创编改编谱曲的古诗词,以及网络上传唱度较高的一些曲目和戏曲,如《一剪梅》《水调歌头》《将进酒》《花木兰》等,由音乐老师在课堂上教授学生演唱,或利用酷狗网易等APP播放音乐、MV等,有的老师和学生还配合编排了舞蹈。朗朗上口的旋律,精美的视频,优美的舞姿,学生在兴味十足中看、诵、唱、跳。音乐、舞蹈与文学艺术的结合,学生轻易就记住了唱词,文学、艺术素养得到同步提高。
  多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的经典诵读策略,课堂表现形式活泼多样,一改传统文化典籍的枯燥单调,学生喜闻乐见积极参与,体音美学科不再只是游离于文化学科之外的边缘学科,信息技术不再只是单纯的技术手段,而是主动参与到民族文化教育的全过程,多学科的联动实现了知识的融合:朝读经典,午习书法;课前诵读,课间做操;曲不离口,典不离手。渲染了一种快乐诵读、创新诵读的经典诵读氛围,营造了一趟融合现代信息特色的多学科文化寻根之旅,学生的语文素养、艺体素养、信息技术素养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5日
  [2]《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J].师资建设.2016,第0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