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谈谈小学生科学学习兴趣培养
【作者】 李开宇
【机构】 (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张华镇中心小学校)
【正文】摘 要:小学科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慢慢提升小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本文基于“兴趣”,简单阐述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科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兴趣;探究能力;学科素养
一、兴趣与小学科学
兴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简单来说,兴趣是指某个人对某种事物或爱好的心理倾向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古代先贤就对“兴趣”有了深层次的认知。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起到减负提质的效果,进而孜孜不倦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科学知识包罗万象并且知识点之间又相互的关联,一旦怀有浓厚的兴趣,学生们就会不分时间、地点,主动探究那些“未知领域”。小学科学教师要考虑到小学生的这些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他们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的教学情境有承上启下、铺垫、渲染、引导的作用。众多实践证明,借助好的教学情境能调动学生既有的经验,能够沟通师生的心灵。优秀的教师会重视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吸引每位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在听懂的基础上,主动观察、判断、分析,逐渐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让学生们“爱”上科学课,比如说,在学习《淀粉的踪迹》相关知识时,我们可以创设“魔术”教学模式。“同学们,这里有一碗白米饭。米饭大家都吃过吧?接下来,我在米饭上滴一滴碘酒,大家会看到什么呢?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此时,小学生们会将教师视为魔术师,都急切地看教师“表演”。这时候,在米饭上滴一滴碘酒,白白的米饭瞬间变成蓝色。小学生们会瞠目结舌,连连发出赞叹声。此时,教师话锋一转——那么,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是告诉大家,为什么在碘酒的“刺激”下,米饭会“变色”。学生们会兴趣满满,瞬间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当中。
三、借助实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课更要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学习科学知识,我们要强调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就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科学“走进”生活。比如,在学习《浮与沉》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取两枚大小、颜色接近的鸡蛋(其中一枚为熟鸡蛋),然后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这两枚鸡蛋从颜色、大小上来看基本没区别,但是其中有一枚是熟鸡蛋,大家知道怎么区分吗?”,或许有学生清楚——通过旋转两枚鸡蛋(熟鸡蛋旋转速度快,转动时间长),从旋转速度上来区分。接下来,教师又抛出一个问题,“那么,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区分它们呢?”,这时候,几乎没有学生能回答上来。“如果,我把它们放入水槽之中,它们会是什么状态”,大多数学生会回答:会沉下去!此时,将两枚鸡蛋缓缓放入水中,大家会惊奇地发现,有一枚是漂浮起来的。通过此类实验,能引导学生主动操作。当大家能够从操作中尝到“甜头”时,就会更积极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之中。
四、开展课堂游戏,引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弗洛伊德)。儿童们喜欢徜徉于游戏活动之中。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我们可以设计出妙趣横生的游戏情境,真正激发小学生的探究欲和求知欲,比如,在学习《怎样认识物体》相关知识时,可以创设一个“摸奖环节”,在箱子内放入各种物体(糖果、花生、铅笔、橡皮、涂改液、乒乓球、羽毛球等等),准确说出物体名称可以继续摸。一旦说错,就要停止并由下一位同学继续。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中,会增强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除去“触觉”以外,还可以借助“味觉”“听觉”“视觉”开展小游戏,比如说,在两杯白水中分别置入粉末状物品(食盐、白糖),由学生先猜后品尝,通过“眼见未必为实”这类小游戏,也能让小学生乐在其中。
五、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陶行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出平等、和谐、自由、愉悦、宽松的课堂氛围,充分释放小学生的个性潜能。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要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各抒己见,发表不同的见解。慢慢地,小学生就会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在交流过程中,要善于使用“同学们,你们是怎么想的?”“谁还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呢?”“我是这样想的,大家觉着这样可以吗?”“我有一些想法,想和大家一块交流”。有效地沟通,能取得学生的信任,能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比如说,在学习《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相关知识时,要考虑到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大家畅所欲言,大家就会从凹凸镜、颜色、时间、物体表面光洁度等多个角度进行阐述。对于回答准确的学生要给予表扬,针对回答错误的学生,要给予相应的鼓励,切勿使用负向语言。
六、让学生享受成功,稳定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说,每位学生都想成为“学习的成功者”,这也体现出一种主体意识和积极的心态。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为大家提供展示平台,比如,在学习《种子里面有什么》相关知识时,可以设计课外活动内容“大家想办法,亲自动手解剖花生、玉米、黄豆、黑豆的种子,观察种子的基本构造。”学生们会发现,除去花生以外,其他种子质地坚硬,很难直接解剖。于是大家就会先用清水浸泡,当种子比较柔软时,再用小刀进行解剖。在这类活动中,能展现小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喜悦。
总结
总之,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成为今后成长的推动力量,激发起小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善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能借助科学知识灵活地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兴趣;探究能力;学科素养
一、兴趣与小学科学
兴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简单来说,兴趣是指某个人对某种事物或爱好的心理倾向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古代先贤就对“兴趣”有了深层次的认知。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起到减负提质的效果,进而孜孜不倦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科学知识包罗万象并且知识点之间又相互的关联,一旦怀有浓厚的兴趣,学生们就会不分时间、地点,主动探究那些“未知领域”。小学科学教师要考虑到小学生的这些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他们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的教学情境有承上启下、铺垫、渲染、引导的作用。众多实践证明,借助好的教学情境能调动学生既有的经验,能够沟通师生的心灵。优秀的教师会重视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吸引每位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在听懂的基础上,主动观察、判断、分析,逐渐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让学生们“爱”上科学课,比如说,在学习《淀粉的踪迹》相关知识时,我们可以创设“魔术”教学模式。“同学们,这里有一碗白米饭。米饭大家都吃过吧?接下来,我在米饭上滴一滴碘酒,大家会看到什么呢?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此时,小学生们会将教师视为魔术师,都急切地看教师“表演”。这时候,在米饭上滴一滴碘酒,白白的米饭瞬间变成蓝色。小学生们会瞠目结舌,连连发出赞叹声。此时,教师话锋一转——那么,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是告诉大家,为什么在碘酒的“刺激”下,米饭会“变色”。学生们会兴趣满满,瞬间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当中。
三、借助实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课更要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学习科学知识,我们要强调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就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科学“走进”生活。比如,在学习《浮与沉》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取两枚大小、颜色接近的鸡蛋(其中一枚为熟鸡蛋),然后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这两枚鸡蛋从颜色、大小上来看基本没区别,但是其中有一枚是熟鸡蛋,大家知道怎么区分吗?”,或许有学生清楚——通过旋转两枚鸡蛋(熟鸡蛋旋转速度快,转动时间长),从旋转速度上来区分。接下来,教师又抛出一个问题,“那么,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区分它们呢?”,这时候,几乎没有学生能回答上来。“如果,我把它们放入水槽之中,它们会是什么状态”,大多数学生会回答:会沉下去!此时,将两枚鸡蛋缓缓放入水中,大家会惊奇地发现,有一枚是漂浮起来的。通过此类实验,能引导学生主动操作。当大家能够从操作中尝到“甜头”时,就会更积极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之中。
四、开展课堂游戏,引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弗洛伊德)。儿童们喜欢徜徉于游戏活动之中。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我们可以设计出妙趣横生的游戏情境,真正激发小学生的探究欲和求知欲,比如,在学习《怎样认识物体》相关知识时,可以创设一个“摸奖环节”,在箱子内放入各种物体(糖果、花生、铅笔、橡皮、涂改液、乒乓球、羽毛球等等),准确说出物体名称可以继续摸。一旦说错,就要停止并由下一位同学继续。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中,会增强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除去“触觉”以外,还可以借助“味觉”“听觉”“视觉”开展小游戏,比如说,在两杯白水中分别置入粉末状物品(食盐、白糖),由学生先猜后品尝,通过“眼见未必为实”这类小游戏,也能让小学生乐在其中。
五、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陶行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出平等、和谐、自由、愉悦、宽松的课堂氛围,充分释放小学生的个性潜能。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要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各抒己见,发表不同的见解。慢慢地,小学生就会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在交流过程中,要善于使用“同学们,你们是怎么想的?”“谁还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呢?”“我是这样想的,大家觉着这样可以吗?”“我有一些想法,想和大家一块交流”。有效地沟通,能取得学生的信任,能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比如说,在学习《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相关知识时,要考虑到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大家畅所欲言,大家就会从凹凸镜、颜色、时间、物体表面光洁度等多个角度进行阐述。对于回答准确的学生要给予表扬,针对回答错误的学生,要给予相应的鼓励,切勿使用负向语言。
六、让学生享受成功,稳定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说,每位学生都想成为“学习的成功者”,这也体现出一种主体意识和积极的心态。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为大家提供展示平台,比如,在学习《种子里面有什么》相关知识时,可以设计课外活动内容“大家想办法,亲自动手解剖花生、玉米、黄豆、黑豆的种子,观察种子的基本构造。”学生们会发现,除去花生以外,其他种子质地坚硬,很难直接解剖。于是大家就会先用清水浸泡,当种子比较柔软时,再用小刀进行解剖。在这类活动中,能展现小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喜悦。
总结
总之,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成为今后成长的推动力量,激发起小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善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能借助科学知识灵活地解决各种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