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问题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研究
【作者】 阮海彪
【机构】 (广西玉林市陆川县第三中学)
【正文】摘 要:语文作为中学教育中的重要科目,对于中学生今后的发展有莫大的帮助。想要有效的提升语文的教学质量,就应当从实际出发,将素质教育与课程目标相结合,而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问题式教学法能够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就针对问题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进行分析,为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语文教学;运用分析
在进行课改的过程中,语文教学的改革一直在追求创新,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问题式教学法在此过程中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问题式教学法就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一、问题教学法概念分析
问题教学法通常是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当做一条主线,并将这条主线应用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先提出问题,随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最终理解问题并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后教师可按照讨论的情况,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此种教学方法较为简便,且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只要运用得当,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二、“问题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当我们基本明确问题教学法的含义之后,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也就有了明晰的思路,这就是:
第一,首先教师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学生发挥智力因素,以带动他们的创造型思维。课堂教学中,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培养,都是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从自己的学习操作活动中完成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得到充分的体现。如在秦牧《菱角的喜剧》的教学中,我就文题“菱角的喜剧”设计了三个问题:第一,“其实秦牧最初发表这篇文章时所定的题目是《复杂》,大家认为与《菱角的喜剧》相比那个题目更好一些,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是想让学生确定文章体裁,从情感认知的角度来分析文章题目对阅读接受的影响。从学生或者说人类普遍的阅读接受心理上看,一般都更倾向于富有情节性的文章。学生就可以从中找出“菱角的喜剧”比“复杂”要好的理由:因为“复杂”这个题目看起来很公式化,很乏味,引不起读者的兴趣;而“菱角的喜剧”这个近乎故事型的问题则能使人天马行空,想入非非。接着我就提出第二个问题:“那么据你们的理解,什么叫‘喜剧’呀?”这个问题主要是为引入全文,贯穿全文而设计的。因为文章对“喜剧”的阐释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喜剧”一次的别用。学生基本上都已经十六七岁,有了一定的社会阅历,欣赏过不同类型的喜剧电影电视剧作品,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回答起来不会太难,但一定得开动脑筋,调动平时的积累及经验,经过深加工。于是经过短暂思考有的学生迅速回答:“是一种很搞笑的东西。”有的答:“它往往是以大团圆结尾的,给人以轻松愉快地感觉。”这些无疑都是喜剧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但就本篇课文来说还没有达到要求。于是我点拨道:喜剧的目的是什么呀?学生回答:“褒扬好人好事,贬斥不良言行。”“那么本文呢?”“本文是作者在讽刺自己在。”“我知道了,喜剧还包含着对不良行为的揶揄和讽刺。”学生弄明白了“菱角的喜剧”其实是作者自嘲后的感想。于是第三个问题出来了:那么我们再想想作者是怎样一步步用“喜剧”来引入正题的?这个问题终于把学生从问题引导了课文本身。有了前面的问答作铺垫,这个问题学生很快就准确地理出来答案。所提的三个问题,本身都包含着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三个问题之间,又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前两个问题的解决为最后一个问题的提出作铺垫,最后一个问题是前两个问题的必然延伸和深化。但是,三个问题又各有自己的侧重点,第一个问题着重对学生的阅读经验的考察;第二个问题是关键,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第三个问题着重要求学生从课文中直接找到知识点,并加以归纳总结。
我们在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须达到问题性水平高,即是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重,具有较高的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问题性水平低,即是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轻,甚至极少包含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具有较低的甚至根本不具有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当然,问题性水平高也必须有一个限度,不能让学生如“丈二金刚”,这样会适得其反。问题性水平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就足够了。否则,学生的思维难以启动跳跃,到头来是徒劳无益。
第二,适时转到以学生发现问题为主的模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自觉提出问题。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开始由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但要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升,能独立地听、说、读、写,就必须培养起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
作为教师,我们应在教学中不断灌输给学生“尽信书不如无书”“学需先疑”的观念。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知识的掌握是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必然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景,鼓励提问,促使学生产生疑惑、提出问题,激活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学生这种探究问题的动机和真实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的最有力的驱动力。
如何才能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呢?
首先,我们教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使师生互动贯穿课堂本身。课堂上建立师生平等的民主气氛,尊重和关爱每个学生,遇事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将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为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创造一个氛围,使他们敢于质疑,勇于争论,从而也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和表现欲望。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问题,点拨学生理解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敢想、敢问。如在教学《我很重要》一课时,先前都是把课文中所存“疑点”都尽数找出,然后引导学生,提问学生。后来则先采用主要问题贯穿全文,再将部分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留给学生自己去寻找,去讨论,然后自己去解决。
其次,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和自主探究的空间。教师不易在课堂上包办,而应把时间,把任务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自学思考,提出有独到之处的问题,更使人惊喜的是通过讨论学生常常能想出比老师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如在《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的教学过程中,我就给了学生一个极为笼统地问题,即“依据文章,总结出王海桐的性格特点。”学生在这个问题的讨论、探究过程中,分别找出了文中许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语句,从而从文字深处一步步挖掘出作者的性格特征。
第三,认真对待对学生所提处的问题,寻求最佳解决途径。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与课文内容关系不大的问题。对这类问题,一般在鼓励其创新的话语引导下,用婉转的语言告知学生,因为与上课内容关联不紧,建议在课外帮助他解决;第二类,与课文内容有关,但没有切中要害、关键的问题,处理这类问题,教师可以自己解答,也可以请同学帮助解答;第三类,是那些跟课文关系密切的,能打开学生思路的问题,对待这类问题,教师要着重对提问的学生加以鼓励,甚至可以把问题公布出来,让全班同学一起讨论,作为学习的重点。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起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当中,问题教学的进行显得尤为重要。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最最基本的能力,不仅在学生学习时期能发生迁移,即从语文学科的学习迁移到其它一切学科的学习中去,而且在学生走向社会,进入生产岗位和科研岗位之后,能迁移到一切情景中去。李政道博士曾经说过:?“最重要的是会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国外教育家有一种说法: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就是他提出问题的水平,问题的深度即智力的高度。假如我们从语文基本能力迁移的角度看问题,从学生一辈子受益的角度看问题,那么,在语文教学中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大大值得的。
实践证明,新课改环境下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能在教学中活跃课堂气氛,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培养了学生质疑的兴趣和能力,养成好思好问的良好习惯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创新精神,从而为学好语文乃至各门学科都奠定了良好的智力基础。从而使现代中学生全面提高自身能力和素养,更好地适应将来更高层次的教育以及科研,称为社会发展所亟需的全方位人才。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语文教学;运用分析
在进行课改的过程中,语文教学的改革一直在追求创新,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问题式教学法在此过程中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问题式教学法就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一、问题教学法概念分析
问题教学法通常是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当做一条主线,并将这条主线应用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先提出问题,随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最终理解问题并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后教师可按照讨论的情况,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此种教学方法较为简便,且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只要运用得当,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二、“问题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当我们基本明确问题教学法的含义之后,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也就有了明晰的思路,这就是:
第一,首先教师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学生发挥智力因素,以带动他们的创造型思维。课堂教学中,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培养,都是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从自己的学习操作活动中完成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得到充分的体现。如在秦牧《菱角的喜剧》的教学中,我就文题“菱角的喜剧”设计了三个问题:第一,“其实秦牧最初发表这篇文章时所定的题目是《复杂》,大家认为与《菱角的喜剧》相比那个题目更好一些,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是想让学生确定文章体裁,从情感认知的角度来分析文章题目对阅读接受的影响。从学生或者说人类普遍的阅读接受心理上看,一般都更倾向于富有情节性的文章。学生就可以从中找出“菱角的喜剧”比“复杂”要好的理由:因为“复杂”这个题目看起来很公式化,很乏味,引不起读者的兴趣;而“菱角的喜剧”这个近乎故事型的问题则能使人天马行空,想入非非。接着我就提出第二个问题:“那么据你们的理解,什么叫‘喜剧’呀?”这个问题主要是为引入全文,贯穿全文而设计的。因为文章对“喜剧”的阐释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喜剧”一次的别用。学生基本上都已经十六七岁,有了一定的社会阅历,欣赏过不同类型的喜剧电影电视剧作品,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回答起来不会太难,但一定得开动脑筋,调动平时的积累及经验,经过深加工。于是经过短暂思考有的学生迅速回答:“是一种很搞笑的东西。”有的答:“它往往是以大团圆结尾的,给人以轻松愉快地感觉。”这些无疑都是喜剧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但就本篇课文来说还没有达到要求。于是我点拨道:喜剧的目的是什么呀?学生回答:“褒扬好人好事,贬斥不良言行。”“那么本文呢?”“本文是作者在讽刺自己在。”“我知道了,喜剧还包含着对不良行为的揶揄和讽刺。”学生弄明白了“菱角的喜剧”其实是作者自嘲后的感想。于是第三个问题出来了:那么我们再想想作者是怎样一步步用“喜剧”来引入正题的?这个问题终于把学生从问题引导了课文本身。有了前面的问答作铺垫,这个问题学生很快就准确地理出来答案。所提的三个问题,本身都包含着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三个问题之间,又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前两个问题的解决为最后一个问题的提出作铺垫,最后一个问题是前两个问题的必然延伸和深化。但是,三个问题又各有自己的侧重点,第一个问题着重对学生的阅读经验的考察;第二个问题是关键,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第三个问题着重要求学生从课文中直接找到知识点,并加以归纳总结。
我们在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须达到问题性水平高,即是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重,具有较高的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问题性水平低,即是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轻,甚至极少包含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具有较低的甚至根本不具有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当然,问题性水平高也必须有一个限度,不能让学生如“丈二金刚”,这样会适得其反。问题性水平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就足够了。否则,学生的思维难以启动跳跃,到头来是徒劳无益。
第二,适时转到以学生发现问题为主的模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自觉提出问题。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开始由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但要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升,能独立地听、说、读、写,就必须培养起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
作为教师,我们应在教学中不断灌输给学生“尽信书不如无书”“学需先疑”的观念。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知识的掌握是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必然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景,鼓励提问,促使学生产生疑惑、提出问题,激活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学生这种探究问题的动机和真实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的最有力的驱动力。
如何才能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呢?
首先,我们教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使师生互动贯穿课堂本身。课堂上建立师生平等的民主气氛,尊重和关爱每个学生,遇事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将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为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创造一个氛围,使他们敢于质疑,勇于争论,从而也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和表现欲望。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问题,点拨学生理解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敢想、敢问。如在教学《我很重要》一课时,先前都是把课文中所存“疑点”都尽数找出,然后引导学生,提问学生。后来则先采用主要问题贯穿全文,再将部分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留给学生自己去寻找,去讨论,然后自己去解决。
其次,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和自主探究的空间。教师不易在课堂上包办,而应把时间,把任务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自学思考,提出有独到之处的问题,更使人惊喜的是通过讨论学生常常能想出比老师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如在《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的教学过程中,我就给了学生一个极为笼统地问题,即“依据文章,总结出王海桐的性格特点。”学生在这个问题的讨论、探究过程中,分别找出了文中许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语句,从而从文字深处一步步挖掘出作者的性格特征。
第三,认真对待对学生所提处的问题,寻求最佳解决途径。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与课文内容关系不大的问题。对这类问题,一般在鼓励其创新的话语引导下,用婉转的语言告知学生,因为与上课内容关联不紧,建议在课外帮助他解决;第二类,与课文内容有关,但没有切中要害、关键的问题,处理这类问题,教师可以自己解答,也可以请同学帮助解答;第三类,是那些跟课文关系密切的,能打开学生思路的问题,对待这类问题,教师要着重对提问的学生加以鼓励,甚至可以把问题公布出来,让全班同学一起讨论,作为学习的重点。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起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当中,问题教学的进行显得尤为重要。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最最基本的能力,不仅在学生学习时期能发生迁移,即从语文学科的学习迁移到其它一切学科的学习中去,而且在学生走向社会,进入生产岗位和科研岗位之后,能迁移到一切情景中去。李政道博士曾经说过:?“最重要的是会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国外教育家有一种说法: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就是他提出问题的水平,问题的深度即智力的高度。假如我们从语文基本能力迁移的角度看问题,从学生一辈子受益的角度看问题,那么,在语文教学中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大大值得的。
实践证明,新课改环境下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能在教学中活跃课堂气氛,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培养了学生质疑的兴趣和能力,养成好思好问的良好习惯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创新精神,从而为学好语文乃至各门学科都奠定了良好的智力基础。从而使现代中学生全面提高自身能力和素养,更好地适应将来更高层次的教育以及科研,称为社会发展所亟需的全方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