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记叙文情景描写“意象·五觉”技法
【作者】 周义芬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城关镇第一初级中学)
【正文】摘 要:在记叙文中,为了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一般都设置有“情景”。对于“情景”的描绘除了掌握一些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技巧之外,还要学会选择“意象”,学会从“五觉”的角度去感知情景,描绘情景。
关键词:情景描写;意象;五觉
在记叙文中对于“情景”的描绘除了掌握一些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技巧之外,我个人认为首先要学会选择“意象”,学会从“五觉”的角度去感知情景,描绘情景。
“意象”指的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带上人的思想感情的“物象”。“五觉”指的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是根据人们感知外界事物的感官来划分的。故在情景描写中,根据写作目的选择意象,善于调动“五觉”感知意象,描绘意象,是可以将情景描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
一、根据写作目的选择意象
根据写作目的选择意象是情景描写的关键环节。写作目的不同,甚至写作重心不同,意象的选择以及对意象特点的表现也不同。这种不同,在名家作品中多有体现。比如唐朝诗人韩偓,他在《柳》一诗中如此写柳:“一笼金线拂弯桥,几被儿童损细腰……”在《咏柳》一诗中又是如此写柳:“袅雨拖风不自持,全身无力向人垂……”唐朝李商隐关于“柳”,也先后写了三首诗,一首为:“……朝佩皆垂地,仙衣尽带风……”一首为:“……如线如丝正牵恨,王孙归路一何遥。”另一首为:“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柳”这一植物在同一诗人或不同诗人眼里为什么不是完全一样的情形?排除柳在不同地方不同季节的特点,单就柳条“柔软垂直”的特点,有“一笼金线拂弯桥”,有“全身无力向人垂”,有“朝佩皆垂地,仙衣尽带风”,有“如线如丝正牵恨”等,同一事物的同一客观特点却有不同的主观表现,皆因带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
在日常写作中,我们亦可以体会到这种的特点。如“荷塘月色”和“月色荷塘”这两种情景,前者是以“月色”为中心,要以描绘月亮的形态、月光的光线、月光颜色为主体,但这月色是在“荷塘”上的;后者是以“荷塘”为中心,要以描绘荷的花、叶,塘的水、鱼等为主体,但这荷塘景象是在“月光”中的。再比如“荷塘月色朦胧”“月色荷塘宁静迷人”和“月色荷塘广阔无边”,“朦胧”侧重于月色光线,“宁静”侧重于塘这个地方的人与虫的声响,“广阔无边”侧重于荷塘的面积。写作目的不同,选择的意象也不同;表现意象特点不同,描写时的角度也有所不同。
根据写作目的选择意象,以“情”择“景”,有先入为主的状态,但这就是写作的必经环节。人虽然往往是因景生情,触景生情,情景相生,但也正因是景触生了情,情才驱使人们进行创作,或用美术或用音乐或用文学等方式将生发了“情”的“景”表现出来。
二、借助“五觉”多角度描绘情景
事物在形、声、色、味等方面自有特点,比如,形有长、短、方、圆等,声音有高、底、长、短等,色有红、黄、黑、白等,温度有高低之别,温度有干湿差异。对于事物的这些特点,人们是通过五种感觉器官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来感知的,并且这种感知往往会触动人的思想情感,让人们作出反应,或是认知判断或是行为改变等,故从“五觉”的角度去描绘景物,可以将景物描绘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赵长天在《天嚣》中这样写西瓜:“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滚”“大”“绿生生”从视觉角度写出了西瓜的形与色,“油津津”从触觉角度表现了西瓜的质地。在凌叔华的《小哥儿俩》中有这样的片段:“这是刚刚天亮了不久,后院地上的草还带着露珠儿,沾湿了这小英雄的鞋袜了。树枝上小麻雀三三五五地吵闹着飞上飞下地玩,近窗户的一棵丁香满满开了花,香得透鼻子,温和的日光铺在西边的白粉墙上。”这文段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几个角度表现了后院清亮、热闹、幽香、温暖的晨景。描绘单一事物或一个场景,都可以从“五觉”的角度将其特点表现出来,从而增强文章感染力。
三、利用五觉“通感”让情景立体
“五觉”是人们对事物感知的基本通道,是事物能够进入创作主体情感活动的基本通道。人们对事物的感知不是按先视觉后听觉等顺序来进行的,而往往是几种感觉同时进行的,在描写情景时,可以利用五觉“通感”让情景立体化。这种写法朱自清在《荷塘月色》运用自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正如明珠、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等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个角度表现了荷花的特点,“清香”是味,但又犹如“歌声”,味觉与听觉互通,让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突破了人的思维定势,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也加深了情景的艺术感染力。这种写法在白居易的《琵琶行》、刘鄂的《老残游记》等名家作品中都有体现。在日常写作中,我们也是经常见的,比如描写一个人的笑容,“她的笑容很甜”、“她的笑容很冷”等;再比如描写声音,“这声音清脆悦耳”、“这声音细小尖锐”、“这声音真甜美”、“这声音真温暖”等。“笑容”本是视觉所见,现用味觉、触觉来描写;“声音”本是听觉所闻,现用视觉、味觉、触觉来描写,“五觉”互通,让情景立体化,多角度全方位增强了情景给予人们的感受。
从“五觉”的角度描绘情景,会让情景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学会“五觉”写景的技巧,对于诗歌、小说、散文的阅读鉴赏亦有帮助。我们应该提高“五觉”感知力,掌握“五觉”描绘情景的方法技巧。
参考文献:
[1]徐银平.《结合课文练“五觉”,放开联想写具体》.[J]《小学生作文辅导(教师适用)》.2012(07)
关键词:情景描写;意象;五觉
在记叙文中对于“情景”的描绘除了掌握一些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技巧之外,我个人认为首先要学会选择“意象”,学会从“五觉”的角度去感知情景,描绘情景。
“意象”指的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带上人的思想感情的“物象”。“五觉”指的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是根据人们感知外界事物的感官来划分的。故在情景描写中,根据写作目的选择意象,善于调动“五觉”感知意象,描绘意象,是可以将情景描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
一、根据写作目的选择意象
根据写作目的选择意象是情景描写的关键环节。写作目的不同,甚至写作重心不同,意象的选择以及对意象特点的表现也不同。这种不同,在名家作品中多有体现。比如唐朝诗人韩偓,他在《柳》一诗中如此写柳:“一笼金线拂弯桥,几被儿童损细腰……”在《咏柳》一诗中又是如此写柳:“袅雨拖风不自持,全身无力向人垂……”唐朝李商隐关于“柳”,也先后写了三首诗,一首为:“……朝佩皆垂地,仙衣尽带风……”一首为:“……如线如丝正牵恨,王孙归路一何遥。”另一首为:“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柳”这一植物在同一诗人或不同诗人眼里为什么不是完全一样的情形?排除柳在不同地方不同季节的特点,单就柳条“柔软垂直”的特点,有“一笼金线拂弯桥”,有“全身无力向人垂”,有“朝佩皆垂地,仙衣尽带风”,有“如线如丝正牵恨”等,同一事物的同一客观特点却有不同的主观表现,皆因带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
在日常写作中,我们亦可以体会到这种的特点。如“荷塘月色”和“月色荷塘”这两种情景,前者是以“月色”为中心,要以描绘月亮的形态、月光的光线、月光颜色为主体,但这月色是在“荷塘”上的;后者是以“荷塘”为中心,要以描绘荷的花、叶,塘的水、鱼等为主体,但这荷塘景象是在“月光”中的。再比如“荷塘月色朦胧”“月色荷塘宁静迷人”和“月色荷塘广阔无边”,“朦胧”侧重于月色光线,“宁静”侧重于塘这个地方的人与虫的声响,“广阔无边”侧重于荷塘的面积。写作目的不同,选择的意象也不同;表现意象特点不同,描写时的角度也有所不同。
根据写作目的选择意象,以“情”择“景”,有先入为主的状态,但这就是写作的必经环节。人虽然往往是因景生情,触景生情,情景相生,但也正因是景触生了情,情才驱使人们进行创作,或用美术或用音乐或用文学等方式将生发了“情”的“景”表现出来。
二、借助“五觉”多角度描绘情景
事物在形、声、色、味等方面自有特点,比如,形有长、短、方、圆等,声音有高、底、长、短等,色有红、黄、黑、白等,温度有高低之别,温度有干湿差异。对于事物的这些特点,人们是通过五种感觉器官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来感知的,并且这种感知往往会触动人的思想情感,让人们作出反应,或是认知判断或是行为改变等,故从“五觉”的角度去描绘景物,可以将景物描绘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赵长天在《天嚣》中这样写西瓜:“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滚”“大”“绿生生”从视觉角度写出了西瓜的形与色,“油津津”从触觉角度表现了西瓜的质地。在凌叔华的《小哥儿俩》中有这样的片段:“这是刚刚天亮了不久,后院地上的草还带着露珠儿,沾湿了这小英雄的鞋袜了。树枝上小麻雀三三五五地吵闹着飞上飞下地玩,近窗户的一棵丁香满满开了花,香得透鼻子,温和的日光铺在西边的白粉墙上。”这文段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几个角度表现了后院清亮、热闹、幽香、温暖的晨景。描绘单一事物或一个场景,都可以从“五觉”的角度将其特点表现出来,从而增强文章感染力。
三、利用五觉“通感”让情景立体
“五觉”是人们对事物感知的基本通道,是事物能够进入创作主体情感活动的基本通道。人们对事物的感知不是按先视觉后听觉等顺序来进行的,而往往是几种感觉同时进行的,在描写情景时,可以利用五觉“通感”让情景立体化。这种写法朱自清在《荷塘月色》运用自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正如明珠、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等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个角度表现了荷花的特点,“清香”是味,但又犹如“歌声”,味觉与听觉互通,让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突破了人的思维定势,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也加深了情景的艺术感染力。这种写法在白居易的《琵琶行》、刘鄂的《老残游记》等名家作品中都有体现。在日常写作中,我们也是经常见的,比如描写一个人的笑容,“她的笑容很甜”、“她的笑容很冷”等;再比如描写声音,“这声音清脆悦耳”、“这声音细小尖锐”、“这声音真甜美”、“这声音真温暖”等。“笑容”本是视觉所见,现用味觉、触觉来描写;“声音”本是听觉所闻,现用视觉、味觉、触觉来描写,“五觉”互通,让情景立体化,多角度全方位增强了情景给予人们的感受。
从“五觉”的角度描绘情景,会让情景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学会“五觉”写景的技巧,对于诗歌、小说、散文的阅读鉴赏亦有帮助。我们应该提高“五觉”感知力,掌握“五觉”描绘情景的方法技巧。
参考文献:
[1]徐银平.《结合课文练“五觉”,放开联想写具体》.[J]《小学生作文辅导(教师适用)》.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