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班主任德育激励方法新探
【作者】 刘松波 赵子文
【机构】 (山东省安丘市东埠中学)
【正文】初中阶段学生的心智和思维还未成熟,很容易接触到海量的网络信息,其中的不良网络信息和错误思想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会产生消极影响。对此,班主任在初中生的士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运用激励策略,甚至可以为学生和班级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塑造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帮助他们提高道德品质,帮助他们理解做事的原则,限制他们的言语和功能,培养他们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才能。这表明实施令人鼓舞的战略是多么重要。
1、德育内涵
“立德树人”教育背景下,德育作为人才培养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已经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具体来说,初中学生的德育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民族精神教育,主要是强化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爱好和平、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情感;二是理想信念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等内容的教育;三是文明行为教育,主要是引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树立诚实守信、珍爱生命、环境保护等意识,以及相关的家庭美德等;四是遵纪守法教育,主要是指导学生对相关法律知识、规章制度等展开教育;五是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给予关注,并为其提供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心理援助等。
2、班主任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班主任素质需要提高
学生作为德育工作的主体,他们有着鲜明的性格特点。但是长期以来,班主任在德育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一味地采用“灌输式”的教育,使得德育教育变成死板的说教,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初中生面临的学习压力都比较大,其中一部分的压力便来自班主任。因为在初中教学开展的过程中,班主任会将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中,而没有重视对德育教育的开展。因此,难以有效提高初中教学德育效果。
2.2脱离社会
在初中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德育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然而,在教育部颁发的《德育工作指南》中就明确指出,在新形势下应当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以此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让学生得以健康成长。当前在初中德育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没有将其与社会相联系,使得德育教学脱离社会现实,影响到德育工作的效果。
2.3班主任教学方式单一
班主任自身的行为会对学生们产生较大的影响,很多班主任由于自身的教学方式和管理理念较单一,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在实际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一味地让学生服从自己,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很多班主任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耐心缺乏,对于犯错误的学生没有进行针对性地引导,而是通过严厉处罚进行教育。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这主要是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正确管理理论的支撑,无法让各项工作高效有序进行。因此,班主任应当具备与时俱进的意识,在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创新教学方式,提高管理水平。
3、德育激励方法的有效实施路径
3.1因材施教,德育激励有的放矢
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德育方法。处于不同生长环境的学生有不同的性格特点,或多愁善感,或乐观开朗,班主任要结合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实施不同的德育激励措施,因材施教,激励学生提高个人德育素养。同时,针对学生日常的表现,班主任应及时进行综合性考量,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更好发展。对于日常表现较好的学生,如果其能够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在课堂上认真听讲、遵守课堂纪律,班主任就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更高的挑战,并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引导,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而对于在课堂上不能认真学习、课堂表现较差的学生来说,在课下,班主任可以主动找这类学生聊一聊,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状态。通过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鼓励各类学生给自己设定出一个小的学习或进步目标,激励自己,不断严格要求自己。当他们持之以恒取得进步时,班主任要及时地进行评价,不断鼓励他们,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不断进步。
3.2奖惩适度,全面促发展
在德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激励,也要恰当地将激励与批评结合,形成合力,激发学生积极进步。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奖惩制度都能够有效地维持秩序,促进和谐。因此,班主任在开展德育的过程中,为了保持激励的有效应用,可以制定出适当的奖惩制度,激发学生学习和进步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提升个人素养。值得注意的是,激励与批评教育结合,应把握一定的度。如果没有坚持适度原则,那么奖惩策略就会失去原有的作用。
3.3贴近生活,让德育激励成为有源之水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实践探索三者合一,他反对以“教”为中心,克服了书本上的知识与社会实践脱节、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弊端。他的理论解释了解决传统教学中诸多问题的办法,强调了学习与实践的关系,说明学生学知识不应该只运用于解题中,更要运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学生的眼界也不应该仅仅局限在书本中,而是要放眼广阔天地,进行历练。德育也是如此,不仅是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要求学生掌握丰富的德育知识,还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充分结合。可以说,德育激励并非只能在课堂上,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中,也能够体现德育激动的效果,体现出学生的道德修养,所以贴近生活的激励策略是德育的有源之水。
3.4善用热点,落实德育
初中的班级德育工作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学生与社会的第一次接触,可以通过生活中的热点新闻信息来完成。因此,对于初中教师来说,将部分温馨的信息融入实施激励策略的过程中是很重要的。这样,学生才能通过对这部分信息的合理分析,充分、准确地理解社会生活,能够准确地选择和判断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同时,一种淡化了赛季原则的激励策略,可以真正应用。通过这种方式,热点数据与激励策略的整合,可以更好地体现学生的道德教育,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提高批判性思维,在道德教育中更加活跃。实事求是地说,学生要深刻理解和理解士气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结合,并最终真正应用德育。
结束语
初中阶段做好班级德育工作,可塑性强且效率高,德育效果显著。人生的意义是要不断督促自己上进、接受新鲜事物,在这个基础上兼备教养以及德行。班主任在进行德育时,要转变传统德育观念,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实施适当的激励策略,促进德育教学的提高。
1、德育内涵
“立德树人”教育背景下,德育作为人才培养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已经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具体来说,初中学生的德育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民族精神教育,主要是强化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爱好和平、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情感;二是理想信念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等内容的教育;三是文明行为教育,主要是引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树立诚实守信、珍爱生命、环境保护等意识,以及相关的家庭美德等;四是遵纪守法教育,主要是指导学生对相关法律知识、规章制度等展开教育;五是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给予关注,并为其提供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心理援助等。
2、班主任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班主任素质需要提高
学生作为德育工作的主体,他们有着鲜明的性格特点。但是长期以来,班主任在德育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一味地采用“灌输式”的教育,使得德育教育变成死板的说教,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初中生面临的学习压力都比较大,其中一部分的压力便来自班主任。因为在初中教学开展的过程中,班主任会将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中,而没有重视对德育教育的开展。因此,难以有效提高初中教学德育效果。
2.2脱离社会
在初中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德育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然而,在教育部颁发的《德育工作指南》中就明确指出,在新形势下应当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以此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让学生得以健康成长。当前在初中德育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没有将其与社会相联系,使得德育教学脱离社会现实,影响到德育工作的效果。
2.3班主任教学方式单一
班主任自身的行为会对学生们产生较大的影响,很多班主任由于自身的教学方式和管理理念较单一,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在实际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一味地让学生服从自己,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很多班主任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耐心缺乏,对于犯错误的学生没有进行针对性地引导,而是通过严厉处罚进行教育。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这主要是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正确管理理论的支撑,无法让各项工作高效有序进行。因此,班主任应当具备与时俱进的意识,在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创新教学方式,提高管理水平。
3、德育激励方法的有效实施路径
3.1因材施教,德育激励有的放矢
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德育方法。处于不同生长环境的学生有不同的性格特点,或多愁善感,或乐观开朗,班主任要结合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实施不同的德育激励措施,因材施教,激励学生提高个人德育素养。同时,针对学生日常的表现,班主任应及时进行综合性考量,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更好发展。对于日常表现较好的学生,如果其能够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在课堂上认真听讲、遵守课堂纪律,班主任就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更高的挑战,并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引导,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而对于在课堂上不能认真学习、课堂表现较差的学生来说,在课下,班主任可以主动找这类学生聊一聊,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状态。通过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鼓励各类学生给自己设定出一个小的学习或进步目标,激励自己,不断严格要求自己。当他们持之以恒取得进步时,班主任要及时地进行评价,不断鼓励他们,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不断进步。
3.2奖惩适度,全面促发展
在德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激励,也要恰当地将激励与批评结合,形成合力,激发学生积极进步。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奖惩制度都能够有效地维持秩序,促进和谐。因此,班主任在开展德育的过程中,为了保持激励的有效应用,可以制定出适当的奖惩制度,激发学生学习和进步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提升个人素养。值得注意的是,激励与批评教育结合,应把握一定的度。如果没有坚持适度原则,那么奖惩策略就会失去原有的作用。
3.3贴近生活,让德育激励成为有源之水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实践探索三者合一,他反对以“教”为中心,克服了书本上的知识与社会实践脱节、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弊端。他的理论解释了解决传统教学中诸多问题的办法,强调了学习与实践的关系,说明学生学知识不应该只运用于解题中,更要运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学生的眼界也不应该仅仅局限在书本中,而是要放眼广阔天地,进行历练。德育也是如此,不仅是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要求学生掌握丰富的德育知识,还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充分结合。可以说,德育激励并非只能在课堂上,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中,也能够体现德育激动的效果,体现出学生的道德修养,所以贴近生活的激励策略是德育的有源之水。
3.4善用热点,落实德育
初中的班级德育工作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学生与社会的第一次接触,可以通过生活中的热点新闻信息来完成。因此,对于初中教师来说,将部分温馨的信息融入实施激励策略的过程中是很重要的。这样,学生才能通过对这部分信息的合理分析,充分、准确地理解社会生活,能够准确地选择和判断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同时,一种淡化了赛季原则的激励策略,可以真正应用。通过这种方式,热点数据与激励策略的整合,可以更好地体现学生的道德教育,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提高批判性思维,在道德教育中更加活跃。实事求是地说,学生要深刻理解和理解士气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结合,并最终真正应用德育。
结束语
初中阶段做好班级德育工作,可塑性强且效率高,德育效果显著。人生的意义是要不断督促自己上进、接受新鲜事物,在这个基础上兼备教养以及德行。班主任在进行德育时,要转变传统德育观念,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实施适当的激励策略,促进德育教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