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诵读迸出火花

【作者】 宋丹萍

【机构】 (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中学)


【正文】

——浅谈关于古诗词教学中诵读的思考

  摘 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可见,诵读对于学生学习古诗词是多么的重要。但有时教师一味的“满堂灌”,造成了古诗文教学的低效。那么如何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必须重视诵读,而且在诵读中读出语感、悟出情感、体会美感和产生好感。
  关键词:古诗文词教学;诵读 
  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而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生活的起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所以古诗词不仅具有中国特色、富有民族色彩,而且掌握多少还可以反映了一个人文学底子,内涵和修养。
  但是我们现在的古诗词教学处在一个十分被动的状态。一方面学生兴致不高,一谈“古诗词”就色变,并且在这方面的积累少,缺乏基本的审美和鉴赏能力,难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另一方面,教师教学方法又比较呆板,采用“满堂灌”的形式,使得整个课堂显得“鸦雀无声”。很多老师只重视对字词枯燥的讲解,忽视诵读和感悟,这样的做法必然会导致学生对古诗词学习兴趣的丧失和分析能力的降低。
  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词教学?如何在诵读教学中迸出火花呢?笔者就以自己指导的《醉花阴》为例,浅谈对于古诗词教学中诵读的思考。 
  一、诵读中读出语感
  “诵读”却能拉近我们与古人之间的距离。多读,就能读出古诗词的韵味。古诗词语言高度凝练,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感强,特别适合诵读。
  诵读中要读出语感,首先要读准字音,文字通顺;其次,要读出节奏,处理好语调和语气;再次,要读出感情。诵读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可以听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小组读、个人读、分角色朗读或配乐朗读等等。我在教授《醉花阴》一课时,先让学生自读,解决字音问题;然后对照注释读,解决词义的问题;再让学生边读边给句子划分节奏(如有困难,学生质疑一同解决),最后让学生体会朗读时语气。所以诵读并不是普通的、不假思索地读,而是要读出语感,并在语感中为读出情感奠定基础。
  二、诵读中悟出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普通的文中都透露着一定的感情,更何况是古诗词了,可以说情是古诗词的魂,它渗透在字里行间。如教授李清照的《醉花阴》,文章以“薄雾浓云愁永昼”开头,一个“愁”字就出现在大家的面前,让学生们很快地读到这个“愁”字,体会整首词的感情基调就是“愁”。而“愁”也是这首词的“词眼”,所以一下子就能调动学生的情感,拉近与作者距离,激发强烈的阅读兴趣。那么“愁”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哪些字、词、句体现“愁”呢?学生就会带着这些问题再去读这首词,并且展开想象、细细品读,这样就能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的感情。
  学生积极进入到文本,这也为顺利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作了极好的铺垫。读出情感这是诵读古诗词的第二个层次,很多学生停留在这个层次难以突破,所以教师要对一些难读出感情的句子做一些分析,并且反复地带领学生诵读。比如《醉花阴》中的“瑞脑销金兽”、“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等这些词句,需要反复诵读,体会其中的意思。当然,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不同对待,因为学生的程度不同,效果也不同。
  三、诵读中体会美感
  古诗词可以说是一种精炼的综合的文学艺术,它往往将文字、绘画、音乐、摄影艺术等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借助有限的文字来表达一种和谐的意境:有的缠绵悱恻,有的铿锵有力、有的孤独抑郁、有的酣畅淋漓,还有的含蓄清新等等。
  《醉花阴》中历来被人称道的名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一句,不仅有“凄美”的画面,更有“忧愁”的情感。可学生开始诵读时很难读出感情,也不知道这句为什么是名句。所以我请学生抓住“西风”、“人”、“黄花”这些景物,用散文性的语言描绘了这幅凄美动人的画面,有的学生文辞还十分的优美,把词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之感描绘地淋漓尽致,体现了词人的“愁”。所以再读的时候,学生们能进入语境,把作者的“愁”之感诵读出来。可以说学生不仅读懂了原诗,也读出了画面,读透了意境,更让他们读到了美感,这样对于赏析也有重要的帮助。
  四、诵读中产生好感
  古诗词的阅读量很大,如果古诗词的诵读仅仅依靠课堂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读,还需要在课外读。笔者认为在每节语文课上课之前,让学生们大声朗读古诗词,领略古诗词的魅力;可以练笔,把古诗词的画面、意境用散文的语言描绘出来等等。比如学完《醉花阴》,学生对李清照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让学生去诵读李清照其他的词,获得更多的知识。
  五、结束语
  “文章不是无情物”,古诗词不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载体之一,而且是千百年来人类智慧的源泉。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丰富的表现手法,发挥学生的审美主体,开启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从不同角度、多层次的反复诵读,就能消除与古人的距离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诵读教学中迸出火花,这是我从《醉花阴》一词的教学中对如何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一些思考,也希望在以后的古诗词教学中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4]主编:王玉辉.中学语文新大纲及教材分析[M]
  [5]吴忠仁.中小学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策略[M].武汉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