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中历史教学利用乡土资源培养家国情怀初探

【作者】 黄玉玲

【机构】 (广西柳州市钢一中学)


【正文】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进和发展,校本课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校本课程的设置过程中将独具特色的乡土历史文化融入到历史学科的课程内容当中,能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以及对家乡的喜爱之情,使静止的乡土文化成为学生学习最真切感人、最形象生动的活教材,本文以高中历史教学实例,对如何进行校本课程的设置进行探索,加深学生对家乡历史文化的浓郁乡情,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乡土资源;核心素养;家国情怀
  一、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所积淀和承袭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家国情怀这一思想和理念体现了人们对家国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凸显出人们致力于家国同构、民族团结的共同体意识,注重通过修正个体、重视亲情、心怀国家等路径来滋养培育良好的家国理念,是对我国历史上行孝尽忠、乡土观念、天下为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传统文化思想优秀成果的继承和扬弃。在新时代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家国情怀的内涵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在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家国情怀是高中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知识应具备的人文追求,充分展现了新一代学生应有的对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崇高梦想,以及为国奋斗、为社会奉献的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等美好情感。专家之言总能给予我们借鉴,正如徐蓝老师所言,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持有的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持久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前途和命运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
  二、利用乡土资源培养家国情怀的必要性
  (一)丰富历史家国情怀教育素材
  乡土历史资源是学生身边的历史,是宏观历史的缩影。高中生对自己的家乡倍感亲切,他们对所在家乡的乡土资源尤为熟悉,常常对家乡的历史人物、故事和事件耳熟能详。在高中历史课中,巧妙利用乡土历史校本资源,能为历史课中开展家国情怀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为学生们营造更加直接具体的教学情境,为他们呈现出生动的乡土历史新课堂,渲染学习氛围,极大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探索史实的欲望。
  (二)增强学生家国情怀教育体验
  爱国主义教育总是始于爱自己的家乡,乡土资源是实施家国情怀教育、增进学生教育学习体验的有益素材。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巧妙利用当地的历史遗迹、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丰富资源,引导学生参与参观学习,能使他们在身临其境的学习活动中拉近历史课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习热情和潜能,增强教育学习体验,有效获得家国情怀教育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从直接表达爱家庭、爱学校、爱故乡的感情,逐渐过渡到认识更加深刻的社会关系,从理性上认识祖国的概念”。家国情怀是历史课教学的重要情感目标,是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表现。教师积极利用乡土校本教学资源,渗透实施家国情怀教育,指引学生由爱家乡升华到爱祖国,能有力地促进学生提高追求家庭幸福、国家富强的思想境界,凝聚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启迪学生深刻认识国与家的和谐关系,充分激发爱国之情,激励他们树立起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利用乡土资源培养家国情怀的策略
  (一)挖掘具有家国情怀的课程资源
  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穿插本土历史以及名人事迹,既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将家国情怀培育渗透其中。如《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中,唐朝文化与名人中学生特别熟悉的人物就是柳宗元,但是大部分学生只知道柳州人民修建柳侯祠纪念柳宗元,柳宗元被贬至柳州,推动了柳州的发展,对于柳宗元个人的理念以及如何改变柳州的具体事件并不清楚。教学中导入设计“同学们知道在柳州古代先民饮水是通过什么方式吗?”以此吸引学生的兴趣,有的学生可能会说饮河水,井水……,教师以此引出隋唐时期的柳州,处于文明暂未开化的少数民族地区,彼时民风彪悍,柳宗元被贬至柳州之后,对柳州地区进行了一系列治理,如原先柳州市民不打井,风俗中是不允许打水井的,所以市民用水依靠河水,受制于自然。柳宗元请人先算风水确定井眼,再组织市民打井,引导当地百姓发展小农经济,使得“民业有经,公无负租,流逋四归,乐生兴事,宅有新屋,步有新船,池园洁修,猪牛鸭鸡,肥大蕃息”。百姓安居乐业,流民回乡,有新房住有新船乘,家禽家畜肥硕,呈现出一幅繁荣的景象;此外,柳宗元在任职期间还种了不少树、竹,开垦荒地种植瓜果蔬菜等等,在他的带动下,柳州的农林业快速发展。
  此外柳宗元还大力推进柳州文化事业建设。柳宗元初到柳州时,主持重修孔庙,作《柳州文宣王新修庙碑》。柳宗元发现文宣王庙破败不堪,地百姓不重视,对这种中原主流文化漠不关心,依旧崇尚原始信仰。柳宗元希望通过宣传佛家戒杀生的理念劝导民众行善,用因果轮回观教化百姓;同时,柳宗元作为颇具影响力的文豪,吸引了许多学子来柳求学,“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是经其门,必为名士。著述之盛,名动于时,时号柳州云”。众多文人来柳求学,一方面,柳宗元得以将他的思想传播给文人雅士,另一方面,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的文人到柳给柳州带来了更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这些文人不仅有来自中原地区的,还有从其他地区慕名而来,各地的文化思想从此在柳州地区有了小规模碰撞,多种文化在这里交融。
  为了纪念柳宗元对柳州的贡献,柳州人民修建柳侯祠纪念柳宗元。柳宗元因为罗池庙的修建,已经位尊地方保护神了,即所谓的罗池神。当时唐代的统治者对此不太满意,却又没有进行严厉的打击,其原因一是地域跨度大,中原地区对边疆地区的影响小;二是中央对南方地区的轻视,重北轻南;通过柳宗元的治理给柳州带来的变化,同时也让学生理解了教学中的经济重点即唐朝时期,南北经济发展差异大,北方仍是经济中心。
  (二)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革命遗址等为爱国教育基地
  柳州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不仅有远古先民们在这里留下的灿烂文化,也有许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如人教版《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中,组织学生参观柳州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拉进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螺蛳粉就是柳州的经典小吃,“柳州螺蛳粉”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商标。2021年5月2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申报的柳州螺蛳粉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学生特别感兴趣的是一块出土于白莲洞遗址的螺蛳壳化石堆积,证实了早在两万多年前,柳州地区的古人类已经开始食用螺蛳了,这印证着柳州人嗜爱螺蛳的饮食习惯来自于数万年的传承。
  柳州作为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聚居较多、较早的地区,博物馆展出的“柳江人”是中国乃至整个东亚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晚期智人,说明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在柳江流域进行生产活动。白莲洞遗址中发现了两颗人类牙齿化石、用火痕迹、大量石器、骨器和哺乳动物的化石,尤其是石锛和陶片的发现,不但证实了这里曾经是古人类生活的定居点。还是一个具有五个不同文化层、年代为距今37000年到7000年的遗址。无数先民曾经在这里生活、居住、繁衍生息,留下了灿烂的文化。以白莲洞遗址为中心的白莲洞文化系列框架,囊括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演化过程,并建立起了华南地区、东南亚地区甚至日本、欧洲史前文化考古之间的联系。著名古人类学家裴文中盛赞:“中国可以成为世界古人类研究的中心,广西是中心的中心。”白莲洞作为华南地区石器时代文化的证明者和守望者,由此绽放的文明之光延续至今,成为了当代中华儿女探索民族之源、传承文明之魂的曙光。
  (三)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家国情怀与人文精神培育的效果
  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也会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这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仅靠课堂教学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应广泛开展历史实践活动,从而与课堂教学互为补充,形成合力,渗透家国情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积极利用节日进行社会实践。组织学生设计各种展板或板报,举行故事会和演讲比赛,把本土的一些历史英雄事迹通过图片结合文字的形式展示出来。以本校为例,历史教研组组织全校学生每一个大的假期开展社会实践,征集优秀传统文化,家乡故事。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拿起笔、照相机、摄影机记录身边的优秀传统文化乡土历史资源。学生分组活动,收集资料,自主探究,完成之后汇报成果。学生完成了大量优秀的作品,民俗同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名人传记、村规名俗、红色故事等。历史写作类的作品如《墨笔丹青绕素笺,瀚海崇山展旧颜》对传统山水画画家韦庆业的采访实录、《广西特产白糍粑美食文化》为代表的家乡美食介绍、《走走马村的形成与发展》为代表的家乡历史、《三江侗寨里的扶贫斗士——父亲扶贫记》为代表的人物故事……。历史绘画类的作品如《广西壮族传统文化》、《欢歌三月三 浓浓壮乡情》、《柳州人的幸福味道》、《天琴》等。最后由学校历史组举办历史专题展览并编成学生作品集册,对优秀作品进行表彰。通进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学生受到生动的民族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给学生心灵以强烈的震撼,激发他们坚守民族传统美德、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唤醒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和自我担当意识,从而不断提升家国情怀素养。
  (四)教师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进一步深化家国情怀与人文精神培育
  李惠军老师曾经说过:“在我看来历史教学是教师用生命和心灵体悟历史的神韵、体察学生的心灵的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的思想攀缘过程。在困惑中秉烛探索,在迷途中渴求突破,在冥冥幻念中追求着未来的圆满。”作为一名一线历史教师,需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祖国、认识世界,使其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民族,对中华文明、传统文化充满自信,树立面向祖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家国情怀。如教师在教学中将现代化视听手段运用于历史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充分发掘、利用乡土历史资源,借助图片、课件、微课等形象化的载体,能够再现历史场面,从多角度、全方位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人文精神。
  总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乡土历史资源能在学生和历史之间搭建交流的平台,拓宽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路径,最终实现学生个人价值的升华,推进历史核心素养的落地。
  参考文献:
  [1]徐蓝.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7(10):25-34.
  [2]苏霍姆林斯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2.
  [3]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百六十《柳宗元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李惠军.我思、我行,故我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4):4-8.
  [5]]黄靖昕,席长华.走进历史人物感受家国情怀——一个高中文科生的探究感悟[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15):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