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形式下《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如何践行立德树人的任务

【作者】 付家阔

【机构】 (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第十五中学)


【正文】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把立德树人作为培养人的中心环节,为思政课教师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新要求。立德树人,意义深远,关系重大,德行须先行,教师是关键。要把立德树人落实到教育全过程中,吸收传统优秀道德文化,落实在学校德育工作日常教育管理中和《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
  关键词:立德树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践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把立德树人作为培养人的中心环节,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习近平的讲话,高瞻远瞩,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对我们思政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新希望新要求,为改进思政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进一步增强了思政教师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
  立德树人是要求学校在进行教育工作过程中,将德育教育放在首位,让学生先立德,再树人,一个人可以学识平庸,但却绝不允许道德败坏,这对于他人、对社会有非常大的危害。所以,目前的德育是教育工作的重点。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可采用相应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启发、引导、熏陶,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初中阶段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本文就思政教师作为“德育工作者”和“《道德与法治》课任教师”两种身份,解决如何践行“立德树人”之重任的问题。
  一、坚持立德树人理念,重在德育先行
  理念的确立对人的实践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不管是作为学校的德育管理者,还是道德与法治教师,都是学校德育队伍中的一员,在教育管理和教学过程中始终要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其中的融合促进作用,让学生知荣辱、懂善恶,以培养全面的建设性人才为根本教育目标。首先,学校的管理就要做到德育为首、德育为先,我们可以通过对学生的教育,如落实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检查、学校食堂和宿舍的管理制度、校服和校牌的佩戴要求、文明班级文明标兵的评比等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其次,通过在学生中开展学习国史党史活动、学习法律法规活动、开展法制讲座、开展主题班会教育课及新闻联播的观看等,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学生的课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学生的头脑,使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通过德育先行来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
  二、完成立德树人任务,重在狠抓落实
  (一)以课堂为教学主阵地
  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先进理念的主要发出者,应该以身作则,首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际行动传播立德树人的理念,这一点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教学活动中采取有效的方法传递公平意识。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传递公平公正的意识,让学生不以个人喜好对事物妄加评价,体现出对客观事物的尊重。诚信也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凸显事物客观性的重要方法,想让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就要使他们能感受诚信带来的好处,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诚信这一问题确立奖惩机制,让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参与到这一过程中。为了使这些变革理念得到落实和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授课教师要抓住课堂这个主阵地,将这些教育理念贯穿到日常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受到正确思想观念的熏陶。其次,在道德与法治课中还要加强学生品德修养教育。青少年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自我意识强烈,这些特点使其极容易发生道德观念变化。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发挥其塑造学生三观的主要作用,对学生进行身体力行的引导,利用学生可塑性较强的优势,努力让有利的思想观念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同时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促进学生主动进行自我完善的探索,如可以让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平台,通过浏览网页、观赏微课等多种形式提高其个人品德修养。第三,思政课教师还应该吸收传统优秀道德文化,来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中华文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立德树人体现了传统道德文化的优秀精粹,要学会道德修身,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处理好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处世之道,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救世情怀,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教育感化学生,用传统道德文化价值观念反思自我,感召体验,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将这些优秀道德传统融入学生思想中,增强教育效果。
  (二)各学科课程是教育学生的核心
  各学科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向其他学科的教师做好宣传工作,将立德树人贯穿于各科课程改革各个环节之中,把党的教育方针细化到各科课程改革各个细节之中,将学科和学校德育工作有机结合,挖掘学科教育中的文化内涵、德育因素,人文精神,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关注社会价值取向,坚持科学性,针对性,符合时代性,不断优化课程结构,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使学生学习各个学科知识时,潜移默化受到德育教育,体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就要求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大力推行学科教育特点,改变只教书不育人的问题,让教育回归本质,实现知识能力培养与价值观培育有机统一,把德育寓于智育体育美育之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开展有教育意义的德育实践活动
  学生会在德育实践活动中认识世界,认识社会,体悟人生,正确对待自然,正确对待社会,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自己,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磨炼意志,适应瞬息变化的世界,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学校德育实践活动是德育教育的载体。教师要围绕一定的目标组织实践活动,吸引学生参加丰富有趣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加情感体验,逐渐规范自己的行为,把课程学到的德知,形成德识,并有一定的德行,在生活学习中严格要求自己,逐渐形成自己的德行习惯,使德育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公益活动,成为生活化德育的有效途径。因为社会公益活动促进团结友爱,真诚互助,关心他人,关爱社会,在与他人交流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会文明有礼,有责任心,内化德识,外化德行,从德行升华为德性,德性是一种发乎心、行乎外的道德素养,它与生命融于一体,需要学生去体验感悟反思而自主构建,因此,开展学校德育实践活动意义重大。
  (四)利用家庭、社会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学生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得到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支持,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应该在这三个领域都展开有效的活动,以此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首先学校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体功能,道德与法治授课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平台,丰富学生的道德理念,并有效布置相关的实践任务。家庭应该支持学生实践工作的开展,构建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为学生的心理发展提供和谐的家庭环境,社会也要提供学习教育的历史文化资源、社会媒体资源,全社会齐抓共管,多管齐下,才能形成教育合力。
  三、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教师是关键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接班人的关键。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也是道德的引领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意志的塑造者。作为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育别人自己要先受教育。基础教育学段的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打铁还要自身硬,只有教师自身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才能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教师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书育人,言传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关注社会,学术规范,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成为立德树人的先锋和楷模。
  总之,新形式下思政课教师要践行好立德树人,就要把握时代的脉搏。“政治上拎得清,业务上讲得透,思想上有深度、有温度,方法上有新意、有实效”。要鼓起勇气、敢于担当,大胆探索创新,上好思政课,当好思政教师,既要会“教书”更要会“育人”,用正确的理论教育学生、以高尚的品格感染学生,让传道受业解惑成为一件用灵魂唤醒灵魂的生机勃勃的快乐过程,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以高质量的思政教育回报党和人民的信任,践行总书记的嘱托。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坚持立德树人实现全程育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12-09.
  [2]吴海燕.立德树人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2020(2):111-112.
  [3]蔡增文.初中《道德与法治》立德树人课程价值表达[J].神州,2019(36):215.
  [4]伍仁容.立德树人以法育心: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建议[J].软件,2020(1):186.  
  [5]董爱华.如何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J].学周刊,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