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单亲家庭 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及对策研究

【作者】 石 艳 吴 勇

【机构】 (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关寨镇过瓦小学)


【正文】  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单亲家庭对子女身心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单亲,在一定程度上对子女教育形成缺陷,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会因为缺乏父爱或母爱而变得心理失衡。他们常常感到孤独、忧虑、失望、自卑、情绪低沉、性格孤僻。这种心态如不及时纠正,就会使孩子性格扭曲、心理变态,严重影响其意志、情感和品格的发展。所以,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成为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问题。
  一、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性格孤僻、冷漠
  由于父母离异,孩子由一方抚养,家庭失去了往日的欢笑,特别是重新组建家庭之后,某些孩子的孤独感、不融洽感会进一步加剧。单亲家庭孩子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又常常是由家庭不完整带来的自卑心理所致,单亲孩子认为自己在家庭中得不到关心甚至是“多余人”。因此,他们在学校里与人交往不热情,对很多事都漠不关心,他们给人的印象往往就是性格内向,少言寡语,有的甚至心态闭锁。在校表现为:不爱和同学接触,不善言谈,出现矛盾不能和老师沟通,或心理抑郁,或行为粗暴。
  (二)自尊感重、倔强、产生逆反心理
  单亲家庭的孩子都不希望其他的人知道自己的父母离异,认为是件丑事,所以当人们提到这个话题时,他们就会感到别人是在针对他,使他很没面子。并且,单亲家庭的小学生特别固执,别人给他们的建议不管是好是坏都不予以接受,还表现出你叫他这样做可他偏那样做的心态。逆反心理表现为“你要我这样,我偏那样”的情绪。这往往是由于家长本身有令人不能原谅的错误而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不信任、厌恶和消极的对抗情绪。有这种心理的孩子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甚至对老师和同学有着莫名的抵触情绪,很不合群。我班的一个孩子,父母离异后由父亲带领,父亲常年带病对孩子无暇照顾,导致孩子生活无作息时间,放学在校外东游西逛。教师批评他,他就搞破坏,欺负小同学,以此发泄内心的不满。
  (三)缺乏信心、自卑、胆怯
  自卑感往往是与强烈的自尊心相伴的。在“你愿意别人跟你开玩笑吗”这一提问中,回答“愿意”的单亲家庭学生比常规家庭学生少很多;而回答“不愿意”的单亲家庭学生又比常规家庭学生多。单亲家庭儿童在受到别人欺负时的反应,也比常规家庭儿童更强烈。
  (四)容易嫉妒他人
  有嫉妒心理的单亲家庭学生的比例,也较常规家庭儿童为高。因为家庭的不完整,他们嫉妒同学谈自己的父母,谈自己温暖的家。嫉妒使他们产生了一种羞于启齿而又十分强烈的憎恨心态。他们不相信周围的人,排斥周围的人,没有爱的情感,与周围人缺乏情感交流,常常把他人的善意批评或好言相劝,看成是恶意的举动,他们轻则置若罔闻,重则寻机报复,经常挑起一些带有恶作剧色彩的事端,有的甚至以对他人的戏弄或殴打为乐。另外,从调查结果中显示出单亲家庭学生的情绪和意志上体现了一些和常规家庭学生不同的比较明显的特征,在问及“你夜里经常做恶梦吗”时,大部分的单亲家庭儿童回答“经常做”。这说明单亲家庭学生的紧张、焦虑和压抑情绪相对于常规家庭学生来说更为普遍。由于单亲家庭学生潜意识中有较多的不安成分,因此,当他们处于某种特定情境时,便有可能比常规家庭的学生更多地表现出胆小或无名的恐惧。再如,我们在问卷中设定了一个“如果你晚上一个人在家”的情境,回答“害怕”的单亲家庭儿童的比例,激烈。显然高于常规家庭学生。在渲泄压抑和苦闷情绪的方式上,单亲家庭学生比常规家庭学生更多地选择自我诉说。同样问卷中还有这样一个提问:“在完成作业的情况下,当家长不在家时,你最常做的事情是什么?”调查结果显示,单亲家庭学生在闲暇独处时,也比常规家庭学生表现出更多的消极无聊情绪,也更多地采用消极被动的方式来打发时光。在意志特征方面,由于单亲家庭儿童在平时受到的挫折相对多一些,因而,他们的忍耐力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一般比常规家庭儿童相对较强。
  (五)产生厌学
  父母离异,只有一方照顾孩子,甚至有的家庭为了生活,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照顾。大多数爷爷奶奶文化水平比较低,在学习上不能指导孩子完成作业,而父母又不能监管孩子的学业,再加上孩子年纪小,自控力又差,使得他们会放任自己去玩游戏、上网等,而使学业荒废。单亲家庭学生心理比较孤独,可能因为家庭的因素,在课堂上经常发呆,注意力容易分散,不能够专注于学习。在学习上不会的东西越来越多,就感到学习压力大,厌恶学习,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有的孩子会放弃学习,产生辍学的想法。
  (六)养成不良行为习惯
  儿童时期是养成良好心理习惯的关键时期,而父母缺少陪伴,不能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进行有效监管,使孩子出现以自我为中心,违反学校纪律,对老师和长辈的管教产生逆反等心理问题。
  二、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单亲家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心理学家分析,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因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导致心理失衡。他们常常感到孤独、忧虑、失望,往往情绪低沉,心情浮躁,性格孤僻。这种心态如不及时矫正,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性格扭曲,心理变态,严重影响其情感、意志和品德的发展。那么,怎样才能使单亲家庭的孩子形成积极良好的情绪和健康的人格呢? 
  (一)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
  从入学起,就应当着手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进行深入地了解和跟踪,并详细记载。对他们适时进行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生活上的关照,行为上的矫正,定期与家长联系,及时掌握单亲家庭孩子在家中和社会上的情况。家庭的教育方法如何,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产生很大影响。因此,班主任要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就必须先当好孩子、家长的“知音”,单亲家庭的孩子更需要如此。在教育工作中,我力求做到细心地观察、仔细了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了解这些孩子所处的生活环境,注意掌握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融洽点、疏忽点,以便架起老师、学生与家长三方面之间沟通的桥梁,达到相互了解,相互信赖的目的。
  (二)使单亲家庭孩子融入班集体生活,消除忧郁心理
  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老师,其一,要在课堂上多提问,鼓励他们参加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让他们感到同学、老师都很重视他们,尽量淡化他们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差别,避免他们感到窘迫、难堪和不安。其二,教师自身观念要开放,心态要豁达,尊重单亲家庭孩子的人格和生活方式,不能有歧视、嘲笑、戏弄单亲孩子的做法。其三,要善于发现单亲家庭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重视他们的点滴进步,同时,引导他们多为集体做好事,帮助他们在班集体中树立起威信和良好形象,使同学们接受他们并乐意亲近他们。其四,要及时从家长那儿获取信息。教师除细心观察外,还应及时与家长沟通,深入了解孩子在家中的情况,从而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三)在活动中培养他们健全的个性
  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深入了解,不分青红皂白一味蛮做,便会阻碍于孩子的发展。特别是特殊家庭的孩子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我们要了解他们喜爱什么,讨厌什么。培养他们健全的个性,使他们朝气蓬勃地融入到集体中来,乐观地面对并克服困难。比如,在班级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组织“手拉手,一帮一”、“同在一片蓝天下”、“我们都是一家人”等主题班会,让双亲家庭孩子与单亲家庭孩子团结互助、平等相处,一起欢笑,没有讽刺,没有歧视,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个性和正常的人际关系。同时,避免当面谈论敏感话题,关注其动态,防止结交坏朋友,走上邪路。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学校和家庭两个方面结合来实现,学校应强化心理健康硬件设施、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加大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建议每所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种心理因素,优化学生心理环境,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增进文化的同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其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而家庭方面,家长应及时和孩子沟通,对于孩子的教育不能过于严苛,强逼可能会适得其反。 
  (五)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和快乐、关心和鼓励?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理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深处。”对于那些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更需要教师注入无私的爱来抚慰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创伤。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创设一种真诚的氛围,使孩子重新享受失而复得的温暖与快乐。学校是教书育人之地,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是学校的主要职责。单亲家庭的孩子尽管遭遇了很多家庭的不幸,比一般的孩子缺少爱护和幸福感。但是,爱是可以弥补的,只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本着“爱心、热心、诚心、耐心”和科学的态度,为他们付出更多的爱,就能医治他们内心的创伤,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中的困难,相信他们也同样会生活得快乐。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应该给予他们特殊的关爱,因势利导,综合运用各类育人方法,使他们燃起心中的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