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教育中促进学生共性与个性发展探析

【作者】 李健文

【机构】 (广西合浦县白沙镇龙江小学)


【正文】在新课改背景中,小学教育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需要明确学生个体是有所不同的,需要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等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仅如此,同时需重视学生共性和个性的和谐发展,让学生全面发展。如今小学教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个性,就需要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小学教育需要做到兼顾学生共性和个性的发展,实现个性和共性的辩证统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小学教育中促进学生共性与个性发展的基本原则
  第一,教育和趣味并存。在小学教育中,教师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思想品德,保持良好的行为举止。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文学作品的教育价值,并据此培养学生的个性。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共性与个性和谐发展,教师要充分地发挥指导作用,体现课堂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以及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第二,传统和现代并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给小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教师需活用传统文化。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也在不断创新。因此,教师在小学教育的过程中还可以结合现代文化培养学生个性。教师需要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正确选择教学方式,充分地联系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
  二、良好习惯的养成
  学生习惯的培养与外界环境密不可分,只有学生所处的环境是有利于学生习惯的培养,那么学生才有可能培养出好的习惯。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同时也是学校里对学生产生影响最大的人,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用爱心感化学生,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习惯。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它也是推动学生转变的支柱,学生在教师的爱中学习,会使学生也在潜移默化中变得有爱。因此,教师应该用爱去关心和体谅学生,用爱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用爱去纠正学生的缺点,用爱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同时,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模范作用。小学生心智不成熟,对于许多事物都只是处于模仿阶段,所以老师的平时习惯对于学生习惯的养成也会有影响。以教师引路,弘扬学生良好的习惯,抑制学生的不良习惯,也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科学研究表明,习惯的养成只需要22天,如果22天完全重复一件事,那么就会成为习惯。因此,不难看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所以学校可以定期为学生安排一些培养习惯的任务,以任务的形式去规范学生的习惯,进而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习惯。家长作为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对于学生习惯的养成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学生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在培养学生习惯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协作,努力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只有当学生拥有了良好的习惯时,他们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达到新教育对于学生的要求。所以,学生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当代教育背景下应该关注的问题。
  三、小学生共性与个性教育需重视
  教育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这两点是教育的主要目的,其中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着一定的联系,如果仅仅重视一个方面就会过于片面。小学教育需要重视个人价值以及个体的能动性,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需要重视社会价值,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小学阶段属于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时期,需要兼顾小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社会性发展,重视个体在各个方面的特点,其中包括学生的天赋能力、思维方式以及行为习惯等内容。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教师需要尊重这种差异,需要满足学生在社会交往以及道德素质水平等方面的共性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和共性的和谐发展。四、小学教育中促进学生共性与个性和谐发展的措施在上小学之前,儿童主要是遵守人的自然性生长发育,进入小学之后,他们开始度过集体生活,建立最初的人际关系。在这个时期,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认知能力持续提升,通过和其他学生的沟通交流,会逐渐产生自我认知和个性。设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的培养目标。小学教育时期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小学教育的要求之一。在这个时期,教师需有计划、有组织和有目的地培养学生,需按照各个学生的发展特点,把学生培养成更加有个性的人,设置有针对性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的目标。设置兼顾丰富性和选择性的课程。丰富性指课程种类的多样性和科目的多样性,能给学生带来更加良好的学习体验,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落实融合整体要求和个体需求的教学。班级授课是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对于学生的发展需求需借助课堂教学来落实,确保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得到良好的发展。设置统筹基线标准和个体差异的学习评价。在学习评价的时候,最开始需要掌握各个科目学习效果的基线标准,即全体学生学习之后都可以达到的效果指标,面对全体学生,确保各个学生在学习之后都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优化小学教育课程安排,提高学生认知和实践能力
  小学的教育课程是学生们在学校内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课程的合理安排能够起到提高乡村小学生认识能力的作用,安排有益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课程对其成长相当重要。合理安排课程,拒绝一味地教授书本上的知识,特别是信息课程的教育。当今信息化逐渐进入各个家庭,学校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以防学生对于信息知识的认识不够而沉迷于网络。可以定期组织学生春游以及一些夏令营活动,借着活动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增长学识见识和实践能力;也可以在学校中成立各种学会,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加入其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增强自信心,促进学生身心学习全面健康发展。
  小学教育是各个学生需要接受的最基本的学校教育。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整体素质发展的基础阶段,教师需要在共性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确保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