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品鉴思维的培养路径探讨

【作者】 甘秀镛

【机构】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严陵镇河东街小学校)


【正文】摘 要:学习语文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驾驭文字。而学好语文的标志则是“能说”、“善写”。从语文学科特点来看,它具备了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征。学习语文知识有一种“隐性”的能力,也就是品鉴能力。说到品鉴能力,离不开品鉴思维。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我们应该从“有问题”、“有感悟”、“写得好”、“有启发”等几个方面进行针对性训练。而“批注”则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针对小学中段学生来说,我们不能揠苗助长,可以借助“批注”循序渐进地培养小学生的品鉴思维能力,并尝试从中段学习与高段学习衔接起来。
  关键词:小学语文;品鉴思维;教学方法;培养思路
  一、初步建立理性的思维方式
  在实际教学中,教材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根本。语文教师应该立足于教材,循序渐进地培养小学生的品鉴思维。以《乡下人家》一课为例,当中就涉及众多与批注相关的知识。其中,在第一自然段中可以尝试写好学习批注,并逐步构建一种缜密的思维模式。当然,早期的批注可以是口头形式的,通过慢慢过渡,最后以文字形式写出个性化的批注。以下是师生沟通交流的过程,处处显示出“批注”色彩:
  师:大家朗读时想一想。这段文字的精彩之处在哪里?记得说清理由啊!
  生:最精彩的部分——乡下人家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瓜架,爬上屋檐。瓜藤的生长寓意生机勃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师:说得有道理。瓜藤顽强向上,只要有立足点就能够一往无前。那么,大家是从哪里感受到瓜藤的这个优点呢?
  生:……“攀”和“爬”两个字。
  师:对了!大家都看过攀岩吧,只要有着力点,就能一点点向上前进。就如同这样,左边一下,右边一下,但总的方向是一直向上的(教师做一个动作示范)。
  师:大家再想一下。本文讲的是植物,但却用几个动词让植物“动”起来,能够让我们感受到瓜藤带来的勃勃生机。(此时,教师在电子课本动词部位批注“动作”和“生机勃勃”两个词)
  师:大家想想,哪些句子非常优美呢?
  生:这句能表现出优美的田园景色“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
  师:那么。如果我们现在就坐在瓜藤下面。看着这些漂亮的瓜,还有片片绿叶和长长的瓜藤,你们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心情舒畅;有丰收的感觉;原生态;空气清新……
  师:是的。我也有这种感受。那么,这种感受体现在哪几个词上呢?
  生:“青的”、“红的”、“绿绿的”,这些描绘颜色的词汇。
  师:对了。大家明白什么叫作欣赏了吗?就是要用心慢慢体味文字传递出来的味道、颜色、感觉。
  师:想象一下,坐在瓜藤下,看着青的、红的瓜,还有长长的藤,绿绿的叶……你们有什么感受?(此时,在颜色相关词句空白处批注上“色彩”,或者“清新独特,风景优美”等批注词句。)
  师:那么,文中还用了对比的修辞方法。大家找到了吗?
  生:“青、红的瓜……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的一对石狮子或……可爱多了”。
  师:回答对了。这两者对比,一个有趣可爱,充满田园气息,另一个则是威武庄严。如果用在农家院,未免有点过于“沉闷”了。(此时,在对应部位批注上“对比”、“可爱”、“有趣”等词汇)。上面,老师讲出来“哪里好”,以及“有多好”。
  当然,批注时需要学生停下朗读,认真思考并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很多学生会不习惯于这种学习方法,或者小学生更喜欢感性思维,对理性思维较为“抵触”。为此,教师要借助感性语言,引导学生一步步推理,并构建出理性思维模式——文字给“我”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即便阅读有停顿,也会在思考中获得更多的收获,从而慢慢习惯这种学习方法。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批注书写格式,一般左侧批注的是“写法”,右侧批注的是“效果”。
  借助“批注”式的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展现作者的思维变化过程和变化特点。能够更好地品味文中的亮点,并在思考中理解这些词汇的表达效果。这样就能突出“哪里好”和“有多好”,并对文中语言产生深刻的印象。这里所说的“哪里好”是说文中语言亮点,从而培养了小学生的品鉴思维。通常情况下,学生们也尝试过写批注,但多局限于“写得好”,但很难忽略语言亮点,更缺乏对语言的揣摩,未能上升至品鉴的层次。
  二、为小学生搭建品鉴演练平台
  阅读实践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品鉴思维。为此,教师应该创造更多演练机会,搭建更多平台。通过积极地操练,积累小学生自主的阅读经验,提升个人品鉴能力。同样在《乡下人家》一课中,几幅插图也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教师可以安排小学生开展小组学习,每组安排一幅图,并提出学习要求。“每组都认真读一下安排的画面,分析一下哪里写得好,并用波浪线或三角号标记出对应的关键词/句”。“记住,左侧写‘哪里好’,右侧写‘有多好’”。完成小组讨论后,教师讲解需要将这两者结合起来讲解。通过上述引导,小学生就慢慢明白如何写批注,并在尝试中变得轻车熟路。
  然后就能写出准确的批注“探出头来”——拟人手法,凸显了春笋的“顽皮”;“成群”——借助数量,表现出春笋的勃勃生机;“率领”表现出母鸡的“领袖”风采和责任心;“耸着”、“大踏步”表现出大公鸡的威风凛凛;“好友”,红霞、微风、鸟儿都成了好朋友,表现出作者轻松愉悦的心情。这些批注准确、得当,都体现了小学生的品鉴思维。
  三、总结
  总之,品鉴思维是欣赏与批判的结合,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思维模式。当然,小学生的认知还有一定的偏差,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达到相应的水平。但是,经过一次次摔打,小学生的能力会与之俱增,语文教师切不可因噎废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