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议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 曾小芮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观阁镇小学校)


【正文】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理应首先担负起这一重任。本文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多方面阐,旨在为同仁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是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品格、良好习惯和健康个性等心理品质方面的要求和培养,这种以人为本,追求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自然成为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下面笔者就浅谈一下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所谓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既能够使人们所具备的全部心理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的理想状态。小学生处在少年时期,他们思想单纯,活泼好动,自理能力较差,容易受到社会不良环境、不良现象的影响,加之他们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大多受到双亲家庭的溺爱,在幼年期养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对以后的成长相当不利,心理素质脆弱,必须对他们进行心里素质的培养,进行爱国主义、政治、思想、道德和法纪等教育,使他们逐步成长起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树立集体主义思想,克服个人主义,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养成学习、生活及日常活动的好习惯,为此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心理素质教育是德育教育改革实践中对德育内容的拓宽,是对德育对象的深刻了解,同时也是时代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心理素质教育是德育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教育。
  二、深入挖掘语文教材,渗透心理教育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的特点。人文性是语文区别于其它课堂的特有优势。通过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丰富而生动的内涵,找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契合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课堂是师生思想交流的主要平台,也是现行教育的主要阵地。通过对语文课本中现有资源的重新挖掘和整合,利用课堂将这些生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材料变为学生可以理解的情感,使学生在赏析课文的同时,能够进行深刻的自省,重新认识自我,审视自我,并提高自我,众所周知,文学即人学,是人物内心意识活动的记录。深入挖掘其中众所周知,文学即人学,是人物内心意识活动的记录。深入挖掘其中的涵义,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课本教材充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利用课本教材进行心理教育的渗透,在语文课堂上反复地进行心理训练,必会对学生们的心理调节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语文教学课堂,为形成良好心理提供土壤
  学生的情感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也有自己的心理负担,这些压力有学习上的,有生活上的,现代心理研究表明,当人的认识活动,情感体验处于和谐状态时,其学习效率最高,学生只有学得主动,学得快乐,才是身心健康的保证,才能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重视师生交往中的情感因素,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给学生创设宽松、自由的心灵空间,让学生轻松快乐的学习,为形成良好心理提供土壤。如:课上有些学生的顾虑情绪很严重,不敢积极地举手回答问题,生怕出错,这样教师就要真诚的面对学生,放下教师的架子,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消除畏惧心理,营造一个积极的、互相帮助的、关怀的环境,以平等的身份去接近学生,相信学生的心理负担也就不存在了,各种学习活动也能顺利开展了。并且通过教师对学生的爱,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感化,为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
  四、挖掘教材中的真善美,引导学生良好品质的发展。
  一个人是否幸福,有时并不取决于他是否聪明,但可能取决于他是否快乐。制造快乐、享受快乐的能力就是一种非智力因素。而语文学习就是能通过挖掘教材的内容。促进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通过课文中典型人物的分析、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意志个性品质。当今的学生大多吃苦少,所以多表现为意志不够坚强,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强,心胸不够宽广,易为小事耿耿于怀。语文教学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真善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如引导学生阅读《名人传》,使之体会到只有经历痛苦,人才能变得深刻;只有经历痛苦,人生才变得辉煌;只有经历了痛苦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当苦难来临时,要学会勇敢面对,不要屈服,在苦难中体验人生。人生的道路是漫长而崎岖的,当你在人生之途中遭遇控折与灾难时,要珍爱生命,善待生命。相信总有一天,你的生命之光会变得璀璨耀眼。
  五、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心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应有各自的规律,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时要根据教材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如故事法、感悟法、情境法、欣赏法、示范法、讨论法等,并加以优化。同时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法的整合,优化教学流程,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唤醒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心理,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励学生的学习意志,激发学生积极地学习心理,不仅能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而且还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六、优化课堂心理环境,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由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所以语文课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品格、良好习惯和健康个性等心理品质方面的要求和培养,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改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能使学生既有效地掌握学科知识和提高能力,又能发展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如: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小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们渴望与别人沟通思想,渴望得到他人的接受和尊重,渴望在人际交往方面得到成功。因此,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加以正确引导。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促进学生间的正常交往,加强同学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将学生的交往热情引导到学习活动中,教师对每个活动小组都要提出具体要求,清楚了解小组活动情况,及时加以指导,适当给予表扬和鼓励,逐渐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
  因此适时地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使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的融合,发挥“先入为主”的积极效应,学生定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染和引导,定能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而教育也能真正做到了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很多,值得语文教师去探索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全新的任务,同时又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我们应该努力创设条件,增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