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如何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者】 李亚莉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观阁镇小学校)


【正文】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本文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把“导读”作为阅读教学的关键点和在读中结合说话训练进行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提高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明确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我结合教学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阅读是学生接受知识、理解知识的基本方法和重要途径,要想培养出能力优秀思维敏捷的学生及人才,增强阅读能力是教学工作的基础。听、说、读、写等教育过程中必经的能力培训,都是基于稳定的阅读能力下才能够继续培养完善的。因此,阅读能力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关键作用。小学时期,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想象力都处于迅速发展的关键时刻,这段时间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强,利于习惯的养成,所以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最佳时机。在这个时期,为学生奠定坚实的阅读基础,能够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更加轻松的理解和吸收新的知识,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和创造力的延伸。为此,小学的阅读能力教学是语文科目中尤为重要的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掌握科学的培养方式和途径,才能确保学生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顺利的培养和完善其阅读能力。
  二、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上阅读课文时,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就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二年级时,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读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至理解全篇内容。
  三、把“导读”作为阅读教学的关键点
  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才能在读中动真情,以增强自己的阅读能力。
  (1)创设情境。有些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遥远或者学生没有体验过,那么学生理解起来就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如果创设情境地读,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我先播放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画面,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地震带来的灾难和失去亲人那种撕肝裂肺的伤痛,这样能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所设置的情景,朗读课文时入境进而入情,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2)读中悟情。读,作为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要让学生进入文中,体味、品味,然后跃出纸外,去表达,去交流。这样,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化有声的语言为活生生的形象,朗读就成为打开学生闸门的一把钥匙。在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我抓住“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引导学生去对比、去揣摩、去体会作者的情感。我问:“父亲每次说这句话时,是什么样的心情,阿曼达有什么表现?阿曼达牢记了父亲的这句话,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我帮助学生梳理父子俩的内心感受,让学生在读中明白:彼此的信任产生了巨大的力量。在朗读时,学生声情并茂,当父子俩紧紧拥抱在一起时,同学们都潸然泪下,取得了极佳的朗读效果。
  (3)读中学法。“授人以鱼,莫如授人以渔。”读中学法,就是要求在阅读中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从而培养其独立阅读的能力。在教学《桂林山水》第二课时的时候,围绕读,我设计了:初读找特点、再读读特点、三读明写法板块进行教学,加快了教学进程,使学生掌握了新的阅读技巧。
  四、在读中结合说话训练
  “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而“说”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说的态度和语言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如在教学《狼和小羊》一课的结尾部分时,我就组织学生续编故事,说说小羊到底被狼吃了没有?当学生的思维闸门一打开,他们就会想象奇特、丰富多彩,并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有的说,小羊那么善良温顺,不会被狼吃掉的。狼太坏了是没有好下场的,一定会掉进河里被淹死的。有的说,小羊被他妈妈救走了,有的说,狼被猎人打死了。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说话中很有思想,认为好人有好报,恶人没好下场。读书、说话、情感陶冶三结合,真可谓“一石三鸟”。
  总之,小学阅读教学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大胆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在不同的阅读形式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