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作者】 韩运奎
【机构】 (广西河池市天峨县六排镇令当村小学)
【正文】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数学课上常用的一种组织形式,主要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团结协作,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学习讨论的平台。因此,只有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建立有序的合作的常规,培养良好的合作习惯,加强对合作学习的过程性等的评价,才能使合作学习真正做到有实效,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个体的发展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相互讨论,能激活思维从而使学生个体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达到自我创造、发展、完善,促进同伴创造、发展、完善,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知识的发生过程,忽视情感教学目标,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匮乏,极大妨碍了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以培养发展学生创新精神为重点,让学生在“自学试探”、“合作互动”的情境中探索目标、创新学习,从而获得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造思维的发展,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也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创新活动的导航者”,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呈现问题后,不留给学生思考时间,就开始小组合作。这时,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很容易造成组内优生一言堂,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假如老师先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思考我准备怎么办,再组织合作学习。这样,才能使人人参与小组合作,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同时,特别要注重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的几点做法,略谈几点个人的认识。
一、组建好学习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要组织好小组合作交流,最重要的一环是组建好的学习小组。我们常见到的合作学习形式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前后桌的4人为一组展开讨论,而现行学校课堂中往往座位的编排是按照学生高矮次序、男女搭配而成的,显然是不合适的。如何组建好的学习小组呢?我以为:可将班上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3~6人为宜,再给每个小组成员分好工: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一名记录员,负责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每个学生都各尽其责,每次合作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充实而有效的。教师每次组织小组合作时,也轻松了,不用担心谁在小组里无事可做或“唯我独行”了。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直不变的,在一定周期后,调换小组成员的角色,这次担任小组长的下次去担任汇报员,这次担任操作员的下次去搞记录,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几个角色都了解,都能胜任,并明白这些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
二、努力创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现代建构主义认为:课堂教学环境和情境的营造是获得数学学习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观点、想法讲出来;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怀、尊重、理解和信任带给学生,积极营造成一种融洽、民主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有效学习奠定基础。传统的教学理念往往容易导致这种格局的形成:主角属于优生、配角属于中等生、道具是差生,全能导演则是教师。教师应视自己为学生中的一员,是学生的朋友,是合作的伙伴,是能够对学生成长起到促进、引导作用的人,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三、把握好恰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合作理论认为: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教师要合理选择合作的契机,因为不是什么内容都需要合作的,否则合作学习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材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有一定探索和讨论的价值,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还要探究恰当的合作时机,如当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学生个人思考、探索有困难,需要互相启发时,答案多样性时,问题涉及面大,学生回答不全面时,学生意见不一样需交流时,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组内冷静的思考,理智地分析。
1、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时进行合作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因此,教师在小组合作实践问题上,要尽量设计一些:一人操作不便,只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才能操作完成的内容,这时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展开讨论,教师适时指导,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解决过程,更能有效的促进学生获得对数学学知识的真正理解。小学生天真、爱幻想、是他们的天性。因此教学中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例如:我所讲的《平移和旋转》一课,从学生喜欢的游乐园出发,从中发现物体运动方式的不同,从而引出平移和旋转。这一情景贯穿在整个课堂新授的教学过程之中,从而将数学知识融入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课堂学生乐于接受,同时学生们也会主动探讨研究。学生非常的感兴趣。积极性很高。再比如在学习笔算加法时,通过对几个学生的板演评价完之后,在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小组内讨论“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这时小组每个成员都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交流,互相补充,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这是学生自觉获得的知识,因此会记忆深刻。
2、学生仅靠个人的思考不全面时进行合作
数学内容是较为抽象和深刻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是时由于学生个人认识问题的局限性,单靠一个人往往很难将问题回答全面,这时可以考虑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组内的几个成员相互讨论、互相补充,从而对数学问题认识得更加深入和全面。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从别的学生哪里,看到解决问题的另一个角度。培养了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拓展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例如教学二年级上册第58页的第4题,可先让学生看图,然后问学生:“你能解决沙滩上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讲给小组同学听,这时学生的解决方法有:3×4+3,4×4-1,5×3。通过这种交流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思维方法,互相促进,形成互动的学习氛围。
3、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后再进行合作。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的基础上的,当学生自己独立解决某个问题遇到困难时,需要寻求他人帮助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因此在教学中出现问题后,教师不要急于组织学生或要求学生讨论,应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等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立的观点,学生出现“吞吞吐吐”现象的时候,教师不要急于打断学生的发言,要让学生拥有充足的发言、补充、订正和辩论的时间和空间,以便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尽情的阐述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智慧得以发挥。“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让学生把三角形能否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图形,看能否得到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然后让学生汇报。学生怎样做的都有,那如何形成共同的认识。此时学生自觉地说与他人合作,这时我让小组合作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经过推理,得出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小组合作学习就恰到好处,在交流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拓展了解决问题的思路。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反思、学会接纳、学会欣赏的能力。
四、积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全过程
1、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一位老师帮助学生对小数的性质进行认识的时候,出示了1=10=100的算式,带着期待的目光问学生:“你能用你聪明的大脑,让这道题成立吗?”把时间教给学生讨论,一番讨论后,有的学生说:1元=10角=100分;还有的学生认为:1米=10分米=100厘米……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教师趁机提出疑问:如果现在允许你加上的只是两点,注意:只是两点,你还能使得这个算式还能够成立吗?这样通过情境问题的创设,学生的探究新知的兴趣会被自然地激发,学生探究的能力得以培养,最终完成小数性质的认识。
2、加强学生实践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的方式。在学习活动中,如果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可以提高大脑的兴奋性,促进更好地建立暂时的联系。在教学中,加强实践操作,让学生手、口、脑、眼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活动中发展能力。
3、鼓励学生设疑置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才能常长进。数学学习的过程实际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进行疑难设置,使得学生处于认知的矛盾冲突中,让学生获得悬念的乐趣,让学生产生“新奇”,顿生“愤悱”之感,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激起他们的探索意愿,使得他们的创新精神得以培养。
4、体验成功的快乐,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体验成功心理学的认为:一个人只要一次成功的体验,就会激起无休止的地追求意念和力量。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乐趣以及成就感,对于这种激励而言,是强有力、最有效、最持久的,也是学习动力的最佳途径的激烈转化。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要得到足够的重视,想方设法对学生兴趣以及情感等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使其获得发展方面的动力。
5、给出明确的合作任务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问题是智慧的窗口,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我们知道只有当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小组开展合作学习,设计探索的问题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年龄认知规律,在课堂上使得学生获得“摘果子跳一跳的感觉”,建设合作学习的依据应该围绕知识诞生的原始情景中发生的问题来进行,对于设置的问题而言,答案不是唯一的,开放性是必须因素,这样的话也就是说,多种研究以及讨论的路线能够使他们获得,以便于新问题的提出,而不仅仅是教师预期答案的诱导,其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创设的目的在于维持和激发学生的兴趣,采取合作的方式使得独特的答案以及创造性的方法得以获得。
五、合理分组
1、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性别、智力、性格的甚至家庭背景等差别进行分组。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小组人数要合理,合作小组的人数,一般而言,2人配对、4人相邻合作学习,对空间场地的变化要求不是很高,较容易实现。6人分组可以采取马蹄形排座,8人分组可采用双排课桌前后相邻,等等。合作学习小组一般不提倡学生自愿组合,学生个人的意愿作为参考。
2、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3、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交流,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
4、在小组内要强调合作、组外强调竞争,以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扩大学生的参与机会;培养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敢说、敢想的心理,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六、适当地表扬和批评是催化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同样,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是分不开的。一方面,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合作学习材料既要“新、活、趣”使学生感到新奇,有探究的价值。另一方面,此时的教师必须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要运用教育评价鼓励合作。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讨论结束时,不仅注重学习结果的汇报,更要注意对合作过程的评价。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强化“小组”的集体荣誉,即对小组之间进行评价。如开展比“哪个小组得红旗多”,评“最团结小组”,“红星小组”等活动。由此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励的场面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如教学“认识钟表”时,我给每组提供一张圆纸片,两根大纸条,剪刀、图钉等,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钟面模型,并要求:“小组合作做钟面时要保持安静、团结友爱、分工合作听音乐开始,音乐停就结束停止,最后比一比哪组做的最快最好。”在每节探究活动结束时,针对纪律、组织探究活动等情况,教师表扬最好的小组,同时也可对一些小组存在的问题给予批评,从而可以在下一次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们不再出现或少出现这类问题,可使数学探究活动日趋好转。如有些组的学生组织得较好,很快就可以把探究的问题研究完了;而有些组则由于组内分工不合理,在规定的时间内都没有完成探究问题,教师指出来后,可以促进各小组在下一次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引起注意,从而使得这类表扬和批评成为促进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催化剂。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能力,需要教师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训练;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法,需要在教师科学指导、适时点拨下逐渐形成;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兴趣,需要在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的引导下得以发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是每个教师要认真探索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是每个学生要做到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是每堂课都要实现的。让我们努力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真正有实效。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个体的发展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相互讨论,能激活思维从而使学生个体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达到自我创造、发展、完善,促进同伴创造、发展、完善,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知识的发生过程,忽视情感教学目标,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匮乏,极大妨碍了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以培养发展学生创新精神为重点,让学生在“自学试探”、“合作互动”的情境中探索目标、创新学习,从而获得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造思维的发展,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也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创新活动的导航者”,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呈现问题后,不留给学生思考时间,就开始小组合作。这时,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很容易造成组内优生一言堂,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假如老师先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思考我准备怎么办,再组织合作学习。这样,才能使人人参与小组合作,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同时,特别要注重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的几点做法,略谈几点个人的认识。
一、组建好学习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要组织好小组合作交流,最重要的一环是组建好的学习小组。我们常见到的合作学习形式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前后桌的4人为一组展开讨论,而现行学校课堂中往往座位的编排是按照学生高矮次序、男女搭配而成的,显然是不合适的。如何组建好的学习小组呢?我以为:可将班上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3~6人为宜,再给每个小组成员分好工: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一名记录员,负责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每个学生都各尽其责,每次合作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充实而有效的。教师每次组织小组合作时,也轻松了,不用担心谁在小组里无事可做或“唯我独行”了。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直不变的,在一定周期后,调换小组成员的角色,这次担任小组长的下次去担任汇报员,这次担任操作员的下次去搞记录,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几个角色都了解,都能胜任,并明白这些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
二、努力创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现代建构主义认为:课堂教学环境和情境的营造是获得数学学习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观点、想法讲出来;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怀、尊重、理解和信任带给学生,积极营造成一种融洽、民主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有效学习奠定基础。传统的教学理念往往容易导致这种格局的形成:主角属于优生、配角属于中等生、道具是差生,全能导演则是教师。教师应视自己为学生中的一员,是学生的朋友,是合作的伙伴,是能够对学生成长起到促进、引导作用的人,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三、把握好恰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合作理论认为: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教师要合理选择合作的契机,因为不是什么内容都需要合作的,否则合作学习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材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有一定探索和讨论的价值,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还要探究恰当的合作时机,如当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学生个人思考、探索有困难,需要互相启发时,答案多样性时,问题涉及面大,学生回答不全面时,学生意见不一样需交流时,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组内冷静的思考,理智地分析。
1、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时进行合作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因此,教师在小组合作实践问题上,要尽量设计一些:一人操作不便,只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才能操作完成的内容,这时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展开讨论,教师适时指导,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解决过程,更能有效的促进学生获得对数学学知识的真正理解。小学生天真、爱幻想、是他们的天性。因此教学中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例如:我所讲的《平移和旋转》一课,从学生喜欢的游乐园出发,从中发现物体运动方式的不同,从而引出平移和旋转。这一情景贯穿在整个课堂新授的教学过程之中,从而将数学知识融入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课堂学生乐于接受,同时学生们也会主动探讨研究。学生非常的感兴趣。积极性很高。再比如在学习笔算加法时,通过对几个学生的板演评价完之后,在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小组内讨论“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这时小组每个成员都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交流,互相补充,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这是学生自觉获得的知识,因此会记忆深刻。
2、学生仅靠个人的思考不全面时进行合作
数学内容是较为抽象和深刻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是时由于学生个人认识问题的局限性,单靠一个人往往很难将问题回答全面,这时可以考虑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组内的几个成员相互讨论、互相补充,从而对数学问题认识得更加深入和全面。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从别的学生哪里,看到解决问题的另一个角度。培养了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拓展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例如教学二年级上册第58页的第4题,可先让学生看图,然后问学生:“你能解决沙滩上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讲给小组同学听,这时学生的解决方法有:3×4+3,4×4-1,5×3。通过这种交流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思维方法,互相促进,形成互动的学习氛围。
3、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后再进行合作。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的基础上的,当学生自己独立解决某个问题遇到困难时,需要寻求他人帮助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因此在教学中出现问题后,教师不要急于组织学生或要求学生讨论,应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等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立的观点,学生出现“吞吞吐吐”现象的时候,教师不要急于打断学生的发言,要让学生拥有充足的发言、补充、订正和辩论的时间和空间,以便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尽情的阐述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智慧得以发挥。“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让学生把三角形能否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图形,看能否得到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然后让学生汇报。学生怎样做的都有,那如何形成共同的认识。此时学生自觉地说与他人合作,这时我让小组合作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经过推理,得出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小组合作学习就恰到好处,在交流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拓展了解决问题的思路。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反思、学会接纳、学会欣赏的能力。
四、积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全过程
1、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一位老师帮助学生对小数的性质进行认识的时候,出示了1=10=100的算式,带着期待的目光问学生:“你能用你聪明的大脑,让这道题成立吗?”把时间教给学生讨论,一番讨论后,有的学生说:1元=10角=100分;还有的学生认为:1米=10分米=100厘米……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教师趁机提出疑问:如果现在允许你加上的只是两点,注意:只是两点,你还能使得这个算式还能够成立吗?这样通过情境问题的创设,学生的探究新知的兴趣会被自然地激发,学生探究的能力得以培养,最终完成小数性质的认识。
2、加强学生实践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的方式。在学习活动中,如果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可以提高大脑的兴奋性,促进更好地建立暂时的联系。在教学中,加强实践操作,让学生手、口、脑、眼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活动中发展能力。
3、鼓励学生设疑置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才能常长进。数学学习的过程实际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进行疑难设置,使得学生处于认知的矛盾冲突中,让学生获得悬念的乐趣,让学生产生“新奇”,顿生“愤悱”之感,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激起他们的探索意愿,使得他们的创新精神得以培养。
4、体验成功的快乐,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体验成功心理学的认为:一个人只要一次成功的体验,就会激起无休止的地追求意念和力量。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乐趣以及成就感,对于这种激励而言,是强有力、最有效、最持久的,也是学习动力的最佳途径的激烈转化。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要得到足够的重视,想方设法对学生兴趣以及情感等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使其获得发展方面的动力。
5、给出明确的合作任务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问题是智慧的窗口,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我们知道只有当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小组开展合作学习,设计探索的问题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年龄认知规律,在课堂上使得学生获得“摘果子跳一跳的感觉”,建设合作学习的依据应该围绕知识诞生的原始情景中发生的问题来进行,对于设置的问题而言,答案不是唯一的,开放性是必须因素,这样的话也就是说,多种研究以及讨论的路线能够使他们获得,以便于新问题的提出,而不仅仅是教师预期答案的诱导,其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创设的目的在于维持和激发学生的兴趣,采取合作的方式使得独特的答案以及创造性的方法得以获得。
五、合理分组
1、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性别、智力、性格的甚至家庭背景等差别进行分组。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小组人数要合理,合作小组的人数,一般而言,2人配对、4人相邻合作学习,对空间场地的变化要求不是很高,较容易实现。6人分组可以采取马蹄形排座,8人分组可采用双排课桌前后相邻,等等。合作学习小组一般不提倡学生自愿组合,学生个人的意愿作为参考。
2、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3、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交流,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
4、在小组内要强调合作、组外强调竞争,以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扩大学生的参与机会;培养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敢说、敢想的心理,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六、适当地表扬和批评是催化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同样,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是分不开的。一方面,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合作学习材料既要“新、活、趣”使学生感到新奇,有探究的价值。另一方面,此时的教师必须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要运用教育评价鼓励合作。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讨论结束时,不仅注重学习结果的汇报,更要注意对合作过程的评价。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强化“小组”的集体荣誉,即对小组之间进行评价。如开展比“哪个小组得红旗多”,评“最团结小组”,“红星小组”等活动。由此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励的场面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如教学“认识钟表”时,我给每组提供一张圆纸片,两根大纸条,剪刀、图钉等,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钟面模型,并要求:“小组合作做钟面时要保持安静、团结友爱、分工合作听音乐开始,音乐停就结束停止,最后比一比哪组做的最快最好。”在每节探究活动结束时,针对纪律、组织探究活动等情况,教师表扬最好的小组,同时也可对一些小组存在的问题给予批评,从而可以在下一次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们不再出现或少出现这类问题,可使数学探究活动日趋好转。如有些组的学生组织得较好,很快就可以把探究的问题研究完了;而有些组则由于组内分工不合理,在规定的时间内都没有完成探究问题,教师指出来后,可以促进各小组在下一次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引起注意,从而使得这类表扬和批评成为促进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催化剂。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能力,需要教师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训练;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法,需要在教师科学指导、适时点拨下逐渐形成;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兴趣,需要在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的引导下得以发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是每个教师要认真探索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是每个学生要做到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是每堂课都要实现的。让我们努力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真正有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