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科学教学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作者】 周伟玮
【机构】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梧田南堡小学)
【正文】 摘 要: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师注重对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展,更要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良好的习惯能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能让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良好的学习习惯更能够帮助学生认清知识获取的高效渠道和方法,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态度,养成严谨的思维。
关键词:善于反思;策略;良好习惯
小学科学教师需要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热情,真正地在对科学进行探究过程中获得科学知识的感性体验和认识,从而能用一个发展的观念来看待科学的成果,了解科学的过程。而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造力中,树立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可以起到非常大的积极作用,还可以对以后更加复杂的科学知识的学习起到促进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科学教学主要在于思考,学生若是对教学内容被动接受,而不去思考内容的真实性和原因,那么小学科学教学则失去意义。对于教学中科学现象或是结论,学生要用于猜测是否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并动手实验验证猜测。例如:学习“磁铁的磁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会讲解同极相斥、异极相吸并对此进行简单实验,同时,利用磁铁的磁性吸附铁质物体的实验,使学生明确磁铁的应用方向。学生可以对此展开猜想,“磁铁只能吸附铁质物体吗?”、“磁铁的磁性会不会出现减弱或是加强的现象?”等,学生的思维开阔,对磁铁会产生很多的疑问,教师可以选择其中具有典型特点的疑问进行讲解,并利用实现现象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学生对磁铁有深入的了解,从而学会利用磁铁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磁铁在人们的生活中并不罕见,甚至可以说是常见,学生了解磁铁的相关知识,可以在生活中进行实验,进而丰富自身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对小学科学教学有重要作用。
二、培养学生观察习惯,辅助学生获取感知信息
小学阶段的教学,虽然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传授方式,但是在辅助学生获取间接经验时,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从直接经验出发,从最基础的表象感知出发,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提炼升华知识,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知识能力得以同步增长。其中,在直接经验的获取中,观察是通过视觉感官获取经验的最基本形式,在学生的观察中,学生通过对一些表象的细致观察、有目的性的观察、全面的观察,才能让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更加科学、更加全面。以《果实和种子》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中便可以从种子的萌发到抽出嫩芽循序观察,从而了解种子的萌发、生命的开始。在本部分知识的教学中,由于受种子萌发和生长时间的限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视频教学的方式辅助学生认识,同时也可以向学生呈现相应的实物模型辅助学生感知。在实物和模像两种辅助性教学资源的呈现下,教师引导学生对生命生长的不同阶段进行观察。以种子的萌发为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向日葵种子的颜色、重量、饱满程度、外壳、种子的果肉等进行初步的观察。在此基础上,教师为学生提供辅助观察的工具——放大镜,让学生通过放大镜观察种子,从而帮助学生提升对事物观察的全面性。此后,在适宜的温度、水等条件下,种子开始萌发,长出嫩芽。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观察,包括土壤中种子冲破果皮,长出茎叶的过程,叶子的形状、厚度、颜色等进行细致的观察记录。在如此全面的观察方式之下,教师再帮助学生认识植物生命的历程,从种子到发芽,从幼苗到开花,从结果到枯死的过程,在细致的观察中,帮助学生感知生命的历程,体验生命的精彩。同时,在学生的观察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学会在科学学习中要全神贯注、集中注意力,提升对事物观察的全面性、深刻性和细致性,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三、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良好习惯
科学教学中探索是其核心内容。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良好习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知识,并主动观察、实验科学现象,在探索中寻找科学知识的准确结论或是现象。目前,在小学科学教学,很多学生没有形形成良好的自主探索学习习惯,需要教师督促才能被动的学习科学知识,对于自身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不会主动寻找答案,这样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习科学知识。因此,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良好习惯。
四、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好习惯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小学生更愿意用动手的方式来学习,对于用脑筋去思考他们比较缺乏。我们在课堂上进行实验的时候,将仪器摆在他们面前,他们往往迫不及待地用手去操作,但是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小学生只是看看热闹而已,动手摆弄摆弄也只是出于好奇,他们对实验本身根本就没有动脑去思考,对实验的意义也了解得不足。所以,我认为培养小学生养成既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意义是重大的。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多开展一些探究活动,让学生实际体验结论得出的过程,注重引导学生在动手的时候要多动脑思考,对出现的自己不理解的现象要多想一想,和同学多进行一些思想的交流,看看别人是怎样想的,多观察事物的细节,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从而解决问题。
五、培养学生善于反思的良好习惯
学习过程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结束,而是下一个里程碑的开始。教师在教学结束之后,要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反思科学现象和结论是否存在不足或是错误。大多数时候,学生探索科学知识得到的结论不够准确,甚至是与正确的结论相背离,此时教师不需要批评学生,而是根据学生的结论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反思,从而认识到自己得到的科学结论不正确,并对此重新进行观察和实验。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学习行为,增加学生的信心,使其有勇气重新开始,并相信自己可以学会、学好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善于反思是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反思习惯。
小学科学教学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索能力。同时,在本学科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发挥本学科的优势,通过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培养学生规范实验的习惯、培养学生反思分析的习惯,让学生从科学学科中获得缜密思维习惯的养成、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反思总结归纳习惯的建立,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丽娜.浅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J].教育,2011.
[2]武刚.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J].现代阅读,2010.
关键词:善于反思;策略;良好习惯
小学科学教师需要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热情,真正地在对科学进行探究过程中获得科学知识的感性体验和认识,从而能用一个发展的观念来看待科学的成果,了解科学的过程。而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造力中,树立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可以起到非常大的积极作用,还可以对以后更加复杂的科学知识的学习起到促进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科学教学主要在于思考,学生若是对教学内容被动接受,而不去思考内容的真实性和原因,那么小学科学教学则失去意义。对于教学中科学现象或是结论,学生要用于猜测是否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并动手实验验证猜测。例如:学习“磁铁的磁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会讲解同极相斥、异极相吸并对此进行简单实验,同时,利用磁铁的磁性吸附铁质物体的实验,使学生明确磁铁的应用方向。学生可以对此展开猜想,“磁铁只能吸附铁质物体吗?”、“磁铁的磁性会不会出现减弱或是加强的现象?”等,学生的思维开阔,对磁铁会产生很多的疑问,教师可以选择其中具有典型特点的疑问进行讲解,并利用实现现象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学生对磁铁有深入的了解,从而学会利用磁铁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磁铁在人们的生活中并不罕见,甚至可以说是常见,学生了解磁铁的相关知识,可以在生活中进行实验,进而丰富自身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对小学科学教学有重要作用。
二、培养学生观察习惯,辅助学生获取感知信息
小学阶段的教学,虽然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传授方式,但是在辅助学生获取间接经验时,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从直接经验出发,从最基础的表象感知出发,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提炼升华知识,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知识能力得以同步增长。其中,在直接经验的获取中,观察是通过视觉感官获取经验的最基本形式,在学生的观察中,学生通过对一些表象的细致观察、有目的性的观察、全面的观察,才能让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更加科学、更加全面。以《果实和种子》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中便可以从种子的萌发到抽出嫩芽循序观察,从而了解种子的萌发、生命的开始。在本部分知识的教学中,由于受种子萌发和生长时间的限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视频教学的方式辅助学生认识,同时也可以向学生呈现相应的实物模型辅助学生感知。在实物和模像两种辅助性教学资源的呈现下,教师引导学生对生命生长的不同阶段进行观察。以种子的萌发为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向日葵种子的颜色、重量、饱满程度、外壳、种子的果肉等进行初步的观察。在此基础上,教师为学生提供辅助观察的工具——放大镜,让学生通过放大镜观察种子,从而帮助学生提升对事物观察的全面性。此后,在适宜的温度、水等条件下,种子开始萌发,长出嫩芽。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观察,包括土壤中种子冲破果皮,长出茎叶的过程,叶子的形状、厚度、颜色等进行细致的观察记录。在如此全面的观察方式之下,教师再帮助学生认识植物生命的历程,从种子到发芽,从幼苗到开花,从结果到枯死的过程,在细致的观察中,帮助学生感知生命的历程,体验生命的精彩。同时,在学生的观察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学会在科学学习中要全神贯注、集中注意力,提升对事物观察的全面性、深刻性和细致性,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三、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良好习惯
科学教学中探索是其核心内容。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良好习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知识,并主动观察、实验科学现象,在探索中寻找科学知识的准确结论或是现象。目前,在小学科学教学,很多学生没有形形成良好的自主探索学习习惯,需要教师督促才能被动的学习科学知识,对于自身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不会主动寻找答案,这样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习科学知识。因此,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良好习惯。
四、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好习惯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小学生更愿意用动手的方式来学习,对于用脑筋去思考他们比较缺乏。我们在课堂上进行实验的时候,将仪器摆在他们面前,他们往往迫不及待地用手去操作,但是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小学生只是看看热闹而已,动手摆弄摆弄也只是出于好奇,他们对实验本身根本就没有动脑去思考,对实验的意义也了解得不足。所以,我认为培养小学生养成既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意义是重大的。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多开展一些探究活动,让学生实际体验结论得出的过程,注重引导学生在动手的时候要多动脑思考,对出现的自己不理解的现象要多想一想,和同学多进行一些思想的交流,看看别人是怎样想的,多观察事物的细节,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从而解决问题。
五、培养学生善于反思的良好习惯
学习过程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结束,而是下一个里程碑的开始。教师在教学结束之后,要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反思科学现象和结论是否存在不足或是错误。大多数时候,学生探索科学知识得到的结论不够准确,甚至是与正确的结论相背离,此时教师不需要批评学生,而是根据学生的结论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反思,从而认识到自己得到的科学结论不正确,并对此重新进行观察和实验。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学习行为,增加学生的信心,使其有勇气重新开始,并相信自己可以学会、学好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善于反思是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反思习惯。
小学科学教学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索能力。同时,在本学科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发挥本学科的优势,通过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培养学生规范实验的习惯、培养学生反思分析的习惯,让学生从科学学科中获得缜密思维习惯的养成、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反思总结归纳习惯的建立,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丽娜.浅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J].教育,2011.
[2]武刚.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J].现代阅读,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