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略分析
【作者】 王春莉
【机构】 (四川省资中县职业技术学校)
【正文】摘 要:“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助”(叶圣陶)。高中语文学习一直强调“整本书阅读”,但整体收效甚微。有关这方面的实践研究也比较多,却没有明显的突破。在“有用”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对阅读变得越来越功利。加之长文阅读耗时耗力,部分学生失去了阅读的耐心或者认为“整本书阅读”浪费了大把时间,无益于提升高考成绩。因此,本文就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进行简明扼要的阐述,希望取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整本阅读;教学方法;策略分析
一、“整本书阅读”与群文阅读的区别
小学阶段开始,就提倡群文阅读。但群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群文阅读是指以某一脉络(作者、时代、类型等)选择相似或接近的文章进行阅读。这种阅读教学掺杂着比较的成分,比如:对比作者的写作风格,文章结构特点等。与单篇文章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群文阅读能提升学生的阅读技巧和洞察能力。“整本书阅读”可以直观地认为是同一本书的阅读,一般选择名著、传记、史书等。“整本书阅读”以同一题材为主线,能够加深学生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感悟。
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内涵
“整本书阅读”教学简单理解为:教师指导、引领学生更好地完成整本书的阅读教学。通过有目的的阅读,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有益于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整本书阅读”教学是贯穿于课堂内外。课堂教学是基础和前提,课外阅读是“主战场”,以下是“整本书阅读”的几个内涵:
(一)整体性
提及“整本书阅读”,那么“整体性”也就是最主要的特征之一了。学生所阅读的书籍具有整体性,一本书籍具有完整的、独特的气质,有着整体和连贯的思想。学生从选择书目→阅读→交流→表达,都属于阅读的一部分。另外,“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也具有整体性特征,但是这种评价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测试,而是侧重于过程的评价。这种评价是全方位的,要求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观察与评定每一位学生,这样评价具有极强的整体性。
(二)自主性
“整本书阅读”有别于我们经常说的“阅读”,课堂上的阅读多为某篇课文。“整本书阅读”强调的是书籍。虽然教师对书目有一定的建议,但学生有很强的自主性,并且阅读过程也比较自主,阅读后的交流表达也必须自主。自始至终,教师仅仅起到启发、指导、组织的作用。虽然也会涉及相关考核,但总体上说具有一定的自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长期阅读的好习惯。
(三)灵活性
“整本书阅读”具有很强的灵活性,绝不是城市化或者公式化的套用。这种灵活性源于书籍自身的浩瀚决定的。并且,完成“整本书阅读”前,教师都要考虑这本书的特点,并给予相应的指导,进而会有不同的教学过程。这种灵活性对教师提出了更多要求,甚至对每本书都要有独到的见解,能够和学生进行深度交流。在灵活的教学中,让学生真正地体会阅读的快乐。
三、“整本书阅读”的实施策略分析
(一)完善课程设置,多种形式并行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出路是“校本化”,继而实现“班本化”。“整本书阅读”的相关体系既包括:国家课程体系、校本阅读体系、自主阅读体系,这种“三级阅读体系”既包括了必修内容,还包括选修教材和配套读本。其中,校本阅读体系应该以文史类为大纲,借助专题阅读、教材配套、自编拓展、指定书目。自主阅读体系侧重于人文经典书籍,可以从各个不同维度入手,选择上百本经典书籍,或者趣味性较强的人文经典书籍。将“整本书阅读”分散于不同阅读体系当中,根据“三级阅读体系”的实施,最终达到“校本化”、“班本化”和“个人化”的目标。由于学生的阅读时间有限,并且“整本书阅读”耗费时间较多,只能合理安排课程,并协助学生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才能做到多种课程形式并行,更好地完成“整本书阅读”教学。
(二)构建“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体系,突出全过程评价
虽然高中学业紧张,面临着高考的重压,但仍然能够“挤出”一些时间,完成认证考核。通常这种考核可以选择一个学期,教师结合班级实际情况掌握学生阅读进度。学生需要对所阅读的书籍进行逐篇点评,认真完成阅读笔记,教师需要和学生深入沟通,并定期检查上述学习成果。可以选择同一类型的书籍,在模块考试中增加阅读内容,这样可以侧面考查学生的阅读效果。这也是“整本书阅读”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措施。周全和公平的课程考核,不仅让学生看到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还能借助考察力促“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当学生习惯甚至“爱”上整本阅读后,就会互动寻找某一类书籍去阅读。
为保证课标中的课时和学分要求,需要设置相应的课时与学分,学校根据每个学期的进度采取必要的考核非常必要。考核可以选择考试这种方式,或者上交阅读笔记。达到最基本要求后即可获得学分,评定时可以选择优、良、中、差四个级别。若学生考核不合格者则无法拿到学分,对于优秀的学生而言,则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只有有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才能够引起学生和教师的重视。学生们拥有良好的阅读环境,就能浸润在这种良好的阅读气氛当中。有了系统的课程体系,就可以用制度约束和保障学生们完成“整本书阅读”。
总结
综上所述,中学生不阅读的根本原因是缺乏阅读兴趣,未能找到阅读方法,或者未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说的“轻阅读”仅仅是一种消遣,是典型的浅尝辄止。“整本书阅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学会“高品质”的阅读。学生会尝试从有难度的书籍中,汲取养分,在领略阅读魅力的同时,养成终身阅读的好习惯,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水平。
关键词:高中语文;整本阅读;教学方法;策略分析
一、“整本书阅读”与群文阅读的区别
小学阶段开始,就提倡群文阅读。但群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群文阅读是指以某一脉络(作者、时代、类型等)选择相似或接近的文章进行阅读。这种阅读教学掺杂着比较的成分,比如:对比作者的写作风格,文章结构特点等。与单篇文章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群文阅读能提升学生的阅读技巧和洞察能力。“整本书阅读”可以直观地认为是同一本书的阅读,一般选择名著、传记、史书等。“整本书阅读”以同一题材为主线,能够加深学生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感悟。
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内涵
“整本书阅读”教学简单理解为:教师指导、引领学生更好地完成整本书的阅读教学。通过有目的的阅读,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有益于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整本书阅读”教学是贯穿于课堂内外。课堂教学是基础和前提,课外阅读是“主战场”,以下是“整本书阅读”的几个内涵:
(一)整体性
提及“整本书阅读”,那么“整体性”也就是最主要的特征之一了。学生所阅读的书籍具有整体性,一本书籍具有完整的、独特的气质,有着整体和连贯的思想。学生从选择书目→阅读→交流→表达,都属于阅读的一部分。另外,“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也具有整体性特征,但是这种评价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测试,而是侧重于过程的评价。这种评价是全方位的,要求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观察与评定每一位学生,这样评价具有极强的整体性。
(二)自主性
“整本书阅读”有别于我们经常说的“阅读”,课堂上的阅读多为某篇课文。“整本书阅读”强调的是书籍。虽然教师对书目有一定的建议,但学生有很强的自主性,并且阅读过程也比较自主,阅读后的交流表达也必须自主。自始至终,教师仅仅起到启发、指导、组织的作用。虽然也会涉及相关考核,但总体上说具有一定的自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长期阅读的好习惯。
(三)灵活性
“整本书阅读”具有很强的灵活性,绝不是城市化或者公式化的套用。这种灵活性源于书籍自身的浩瀚决定的。并且,完成“整本书阅读”前,教师都要考虑这本书的特点,并给予相应的指导,进而会有不同的教学过程。这种灵活性对教师提出了更多要求,甚至对每本书都要有独到的见解,能够和学生进行深度交流。在灵活的教学中,让学生真正地体会阅读的快乐。
三、“整本书阅读”的实施策略分析
(一)完善课程设置,多种形式并行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出路是“校本化”,继而实现“班本化”。“整本书阅读”的相关体系既包括:国家课程体系、校本阅读体系、自主阅读体系,这种“三级阅读体系”既包括了必修内容,还包括选修教材和配套读本。其中,校本阅读体系应该以文史类为大纲,借助专题阅读、教材配套、自编拓展、指定书目。自主阅读体系侧重于人文经典书籍,可以从各个不同维度入手,选择上百本经典书籍,或者趣味性较强的人文经典书籍。将“整本书阅读”分散于不同阅读体系当中,根据“三级阅读体系”的实施,最终达到“校本化”、“班本化”和“个人化”的目标。由于学生的阅读时间有限,并且“整本书阅读”耗费时间较多,只能合理安排课程,并协助学生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才能做到多种课程形式并行,更好地完成“整本书阅读”教学。
(二)构建“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体系,突出全过程评价
虽然高中学业紧张,面临着高考的重压,但仍然能够“挤出”一些时间,完成认证考核。通常这种考核可以选择一个学期,教师结合班级实际情况掌握学生阅读进度。学生需要对所阅读的书籍进行逐篇点评,认真完成阅读笔记,教师需要和学生深入沟通,并定期检查上述学习成果。可以选择同一类型的书籍,在模块考试中增加阅读内容,这样可以侧面考查学生的阅读效果。这也是“整本书阅读”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措施。周全和公平的课程考核,不仅让学生看到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还能借助考察力促“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当学生习惯甚至“爱”上整本阅读后,就会互动寻找某一类书籍去阅读。
为保证课标中的课时和学分要求,需要设置相应的课时与学分,学校根据每个学期的进度采取必要的考核非常必要。考核可以选择考试这种方式,或者上交阅读笔记。达到最基本要求后即可获得学分,评定时可以选择优、良、中、差四个级别。若学生考核不合格者则无法拿到学分,对于优秀的学生而言,则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只有有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才能够引起学生和教师的重视。学生们拥有良好的阅读环境,就能浸润在这种良好的阅读气氛当中。有了系统的课程体系,就可以用制度约束和保障学生们完成“整本书阅读”。
总结
综上所述,中学生不阅读的根本原因是缺乏阅读兴趣,未能找到阅读方法,或者未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说的“轻阅读”仅仅是一种消遣,是典型的浅尝辄止。“整本书阅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学会“高品质”的阅读。学生会尝试从有难度的书籍中,汲取养分,在领略阅读魅力的同时,养成终身阅读的好习惯,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