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微课的应用
【作者】 郭红宁
【机构】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张湾街道办事处红星小学)
【正文】当前,微课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得到广泛应用。的确,这种手段的应用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它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动态视频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发展了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对提升学生的核心数学素养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特别喜爱听故事,看动画片、教师抓住他们这一特点,一定能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如教学“千克的认识”时,教师可以运用三维动画的微课技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导入新课:“樱桃妹妹到植物王国去,路上看见一座天平:‘哎!我来称一称我到底有多重!’于是她蹦到秤盘里。这时,西瓜大哥大摇大摆地走过来,蛮横地对樱桃妹妹说:“走开,走开!”说完,他一下子跳到秤盘上,把樱桃妹妹跷得老高,摔在地上,连秤盘也掀翻了。樱桃妹妹嘴里直叫:‘疼死我啦!’”此时教师暂停微课视频,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能用天平称西瓜吗?”“称西瓜能用克做单位吗?”就在学生急于想解决问题时,教师导入了新课—“千克的认识”。学生通过动脑猜一猜,动手掂一掂、称一称,知道了1千克物体的实际重量,兴趣盎然地投入整节课的学习之中。借助微课教学手段,教师新颖有趣地引入课题,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意识。
二、突破难点,启发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公式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这些知识往往有一定的抽象性,会给学生形成新的认知体系带来困难。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实践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组建新的认知体系。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在教学难点处设置微课件。演示前,教师问:“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与角的大小有关系吗?有怎样的关系?”学生制作了一个活动角,通过操作、探究、发现:当角的两边张开时,活动角度大,角的两边收拢时,角变小。接着教师用课件演示“边张开,角变大,边靠拢,角变小”的变化规律,屏幕上角的两边一张一弛、一静一动,更清楚地证实了其变化规律。此外,“角两边的长短与角的大小没有关系”也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教师先让学生观察书上的两个角,猜一猜、量一量,然后利用微课件演示:拖动边较长的角,使之与另一个边较短的角重合,验证了角两条边的长短与角的大小没有关系。学生一目了然,恍然大悟。课件设在学生的思维障碍处,利用计算机生动、直观的特点,变静为动,图声并茂,虚拟现象,放大细节,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提高了教学效果,从而实现了教学最优化。
三、演示过程,发展学生思维
教师可预判学生的思维意向,设计微课的动态图像,通过多角度演示,直观地表现不同层面学生的思维过程,启发学生多向思维。如在教学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中,教师预料学生可能出现的思维态势,然后制作成微课件。如当学生猜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和长方形存在相似之处时,教师可以利用割补、平移、翻折、旋转,使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再配以闪烁的图形、线条或多种色块,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既可帮助学生了解各种不同图形的变化过程,又便于学生对照图形很好地理解新知识。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由长方形面积公式到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形成过程,发展了求异思维能力。
四、设置开放题,培养创新能力
数学开放题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而且能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探索和力求创造的心理态势。如果教师能将微课融入其中,则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供广阔的驰骋天地。如在教学“圆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利用微课件设计了一道开放题:有辆没有组装成功的汽车,现有三种轮胎,一种是方形的,一种是椭圆形的,一种是圆形的,你认为汽车安装哪种轮胎最适合,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用动画演示用不同轮胎组装好的汽车行驶的情况,引发学生思考。教师通过三维动画的微课虚拟现象,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应用相关的知识,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微课融入数学教学中活跃了往日课堂教学的氛围,给小学教学改革带来了新鲜的气息,取得的教学效果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教师在使用时切忌片面追求形式的花哨,为用而用;切忌将微课当作课堂的装饰品,无处不用。有的教师将微课的色彩、图画制作得特别美,想激起低年级儿童的学习兴趣,不料学生陶醉在美的世界中,转移了注意力,起到了反效果。还有部分教师忽视了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其实微课教学虽然是一种先进的教学,但是它主要刺激学生的视听分析器,对其他分析器如运动分析器的刺激较少。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恰当运用微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特别喜爱听故事,看动画片、教师抓住他们这一特点,一定能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如教学“千克的认识”时,教师可以运用三维动画的微课技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导入新课:“樱桃妹妹到植物王国去,路上看见一座天平:‘哎!我来称一称我到底有多重!’于是她蹦到秤盘里。这时,西瓜大哥大摇大摆地走过来,蛮横地对樱桃妹妹说:“走开,走开!”说完,他一下子跳到秤盘上,把樱桃妹妹跷得老高,摔在地上,连秤盘也掀翻了。樱桃妹妹嘴里直叫:‘疼死我啦!’”此时教师暂停微课视频,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能用天平称西瓜吗?”“称西瓜能用克做单位吗?”就在学生急于想解决问题时,教师导入了新课—“千克的认识”。学生通过动脑猜一猜,动手掂一掂、称一称,知道了1千克物体的实际重量,兴趣盎然地投入整节课的学习之中。借助微课教学手段,教师新颖有趣地引入课题,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意识。
二、突破难点,启发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公式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这些知识往往有一定的抽象性,会给学生形成新的认知体系带来困难。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实践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组建新的认知体系。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在教学难点处设置微课件。演示前,教师问:“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与角的大小有关系吗?有怎样的关系?”学生制作了一个活动角,通过操作、探究、发现:当角的两边张开时,活动角度大,角的两边收拢时,角变小。接着教师用课件演示“边张开,角变大,边靠拢,角变小”的变化规律,屏幕上角的两边一张一弛、一静一动,更清楚地证实了其变化规律。此外,“角两边的长短与角的大小没有关系”也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教师先让学生观察书上的两个角,猜一猜、量一量,然后利用微课件演示:拖动边较长的角,使之与另一个边较短的角重合,验证了角两条边的长短与角的大小没有关系。学生一目了然,恍然大悟。课件设在学生的思维障碍处,利用计算机生动、直观的特点,变静为动,图声并茂,虚拟现象,放大细节,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提高了教学效果,从而实现了教学最优化。
三、演示过程,发展学生思维
教师可预判学生的思维意向,设计微课的动态图像,通过多角度演示,直观地表现不同层面学生的思维过程,启发学生多向思维。如在教学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中,教师预料学生可能出现的思维态势,然后制作成微课件。如当学生猜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和长方形存在相似之处时,教师可以利用割补、平移、翻折、旋转,使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再配以闪烁的图形、线条或多种色块,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既可帮助学生了解各种不同图形的变化过程,又便于学生对照图形很好地理解新知识。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由长方形面积公式到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形成过程,发展了求异思维能力。
四、设置开放题,培养创新能力
数学开放题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而且能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探索和力求创造的心理态势。如果教师能将微课融入其中,则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供广阔的驰骋天地。如在教学“圆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利用微课件设计了一道开放题:有辆没有组装成功的汽车,现有三种轮胎,一种是方形的,一种是椭圆形的,一种是圆形的,你认为汽车安装哪种轮胎最适合,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用动画演示用不同轮胎组装好的汽车行驶的情况,引发学生思考。教师通过三维动画的微课虚拟现象,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应用相关的知识,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微课融入数学教学中活跃了往日课堂教学的氛围,给小学教学改革带来了新鲜的气息,取得的教学效果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教师在使用时切忌片面追求形式的花哨,为用而用;切忌将微课当作课堂的装饰品,无处不用。有的教师将微课的色彩、图画制作得特别美,想激起低年级儿童的学习兴趣,不料学生陶醉在美的世界中,转移了注意力,起到了反效果。还有部分教师忽视了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其实微课教学虽然是一种先进的教学,但是它主要刺激学生的视听分析器,对其他分析器如运动分析器的刺激较少。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恰当运用微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