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陶印艺术课堂——教学可行性试验

【作者】 陈小卫

【机构】 (广东省汕头文化艺术学校)


【正文】摘 要:把陶瓷造型和烧制手段和篆刻印章设计和刻制技巧结合,是笔者参与的“陶印”课题组的研究方向,课题组的老师们在研究过程中也同步组织美术专业的部分学生进行了教学试验和探索,本文就是对陶和印结合的课堂教学的实验第一步,由于组合式艺术的内容丰富,需要大量时间研究探索,所以陶印课堂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带领学生入门,至于后续提高和加强还有内容成熟后的精简都是靠师生一起摸索,无法短时间见到成效的,不在本文讨论范围。本文研究的是有关教学可行性的两个主要内容:一是陶瓷和印章的艺术形式是否可以融合,是否可以作为一个艺术模式进入课堂;二是如何完善陶印的教学,是否能形成系统的正式的教学单元?结论是都可行。
  关键词:创新的火花;环境基础;技术基础;教学研究切入点;学生情况观察;课堂教学与兴趣培养;总结与展望
  陶瓷和印章篆刻都是我国的艺术瑰宝,有长远历史,有众多艺术流派,有大量成名艺术大师,理论和技艺系统发展完善。这两个艺术模式,在历史上也不缺乏同时出现在一体的艺术大作,现代把陶瓷和印章结合进行创作的艺术家也有一些,但是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教学课程进行研究的应该比较少。适逢国家提出弘扬“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提倡“文化传承与发展”,我们“陶印”课题组的老师们觉得把陶瓷和印章篆刻艺术结合来进行教学上的研究可以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也可以从新角度进行我们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的尝试,就算不自量力,总要有些人在前探路,抛砖引玉吧?我们的努力,不管是成功或失败,总可以作为后来者的垫脚石,作为艺术教学大楼的一个小砖块,如此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一、环境基础
  陶瓷是一种泥与火结合的造型艺术,印章是一种文字编排、刻制的艺术,两者都需要较强的动手能力,美术专业中专、大专学生有较好的美术基础,经历过一定的动手能力训练(三大构成课,雕塑课等),适合进行陶、印两者结合的课程的学习和练习。陶印研究和教学的主材料是陶土(瓷土也可以),成本并不高昂(但是需要有陶窑),造型创作的适应能力也很好,陶瓷和印章篆刻艺术虽然高雅、博大,但是只让学生掌握入门技巧的话也不难,同时这种艺术形式新颖又富有文化内涵,容易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好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审美习惯,从理论角度看,是潜力强大、前景宽广美好的创新艺术课程。
  二、技术基础
  陶瓷和印章篆刻教学研究的实际操作也不会特别难,基础设备、人员、技术等的需求也是普通艺术学校能承受的,笔者所在学校就足够符合。学校课题组集合了陶瓷、篆刻、工艺品、综合材料、平面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等多个学科的专业教师,共同从多个角度尝试研究陶艺和印章篆刻结合后,在多个专业领域的知识基础和艺术应用上的组合模式,招收了多个专业的学生参与教学试验,实践教学应用的可能性,可以说这个课题综合了多种技术方向的探索和研究。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陶印这个课题,在几乎所有的美术类专业中都具备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民族传承艺术的优秀由此可见一斑。
  三、教学研究切入点
  课题教学早期主要是在课余时间进行,招收学生中的自愿参与者,同时由各个领域的专业教师教授陶艺技巧和印章篆刻技巧,引导学生进行陶印创作练习,教学重点在于技巧的入门学习和创作思路的培养,各专业的老师也以身作则,教学过程中尝试把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和创作思路融入陶印制作中,陶印创作的各种专业倾向运用就是我们教学研究的最终目标之一,也是难点部分。
  陶印的教学研究总体目标是研究系统的教学框架和成为正课的可行性,会进行一些课件试讲和长期作品创作的教学试验,目前已经开始这部分的研究和实践。教学的系统性是研究的指向点,已经证实要形成系统性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总结是可行的,难点就是成为正课的可行性,需要和学校领导申请正课试验。
  四、学生情况观察
  一开始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在课余时间进行,任课老师和班主任会推荐一些觉得有兴趣和潜力的学生来参加,我们通过一段时间观察对学生造型基础能力和学习热情进行筛选,组成小班或小组模式进行教学试验。事实证明,培养学生兴趣,技巧门槛不要设定过高,要尽快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效来推动兴趣。教师除了要“点燃火花”,还要“煽风点火”,尽量帮助学生进入兴趣发展的良性循环。
  现时代的学生在学习以外的事情上获得乐趣的机会很多,例如游戏和手机……能在课余时间坚持学习的都是自律能力比较强的优秀学生!大部分的普通学生在没接触陶印的实际学习和制作前,因为不够了解肯定谈不上很高的兴趣,可能有部分看过陶印作品成品的学生会产生好奇感,这需要作品,也需要对陶、印这两种传统艺术文化的宣传和发扬。   
  五、课堂教学与兴趣培养
  陶艺号称是接触式的造型艺术,课堂上,陶泥塑形本身提供给制作者的体验是全方位的,烧制好的陶艺作品也可以给创作者提供很高级的成就感,是玩游戏通关也无法比拟的快乐,因为陶艺的这种“快乐”是有实体的可以反复品味的!至于印章篆刻的艺术陶冶则注重在精神层面,文字造型研究的美承载了中华五千年来的文化积淀,印章的运用范围广度很大,平面、服装、产品设计、建筑装修等多个方面都可以用印章来做装饰,来传递艺术信息、艺术氛围,几乎适应所有美术专业学生毕业后的艺术设计、创作、制作需求!
  对于有见识有追求的学生,陶印专业教研活动中获得的知识素养是一辈子用之不竭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引导学生认识到陶艺、印章篆刻艺术以及这两个艺术形式结合创新之后能给学习研究者带来的好处,授课方式要务实生动,避免呆板。
  目前课余模式上课的学生也获得了一定的培养效果,出现了较丰富的创作作品成品,包括了教师的和学生的,都很成功,作为宣传借鉴、引导兴趣的资源是足够的了。陶印艺术课堂的入门教学教研阶段算是获得了正面的成果,证实这条路是走得通的。
  六、总结与展望
  陶印创作这一类强调动手能力的工艺类艺术品创作课,最需要培养学生的两个方面的素质:一是坚持创作的耐心和恒心,二是活跃的思维想象能力和学习热情。前者可以磨炼技巧,后者培养创新精神。教师为了推动这两个能力的培养进度,需要在教学设计上从易到难布置学习内容和目标门槛,尽量让学生在一步步力所能及的成功中获得稳定增长的学习乐趣。例如刻印:从简单图案、造型的临摹到象形文字再到篆刻字体创作之类的作业流程设计,重点在于珍惜和呵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就感的增长,鼓励为主,减少打击和批判类的评价。
  现代的艺术院校的美术专业教育课程不断推陈出新,但是学生在课堂上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相对于需要培养造型能力的专业来说,陶印这种复合创新型课程内容丰富又节省课时,是教学效率比较高的选择。同时,也符合我国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培养工匠精神等等的主流政治思想。
  陶印课题专业框架和理论系统的建立需要多个方向专业教师的齐心协力,所以本文可能具备较明显个人局限性和倾向性,如果有论述不全面的部分,请读者们不吝指教。
  注:课题名称:《陶印设计制作及教学的研究》;立项时间:2021年3月;级别:市级(汕头市);主持人:郭炯伟;参与人:卢明奇、陈小卫、陈振芳、彭耀军、邹学婧、黄晓华、陈果、叶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