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探究式学习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策略
【作者】 陈 雯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水井巷小学)
【正文】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教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
1.让学生在探究中创新。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就有了兴趣。教学内容虽然是抽象的,但是我们大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符合学生实际的情形。“现实化”的导入新课,会让学生有一种要学的数学知识贴近生活的感觉,会让学生对所要学的数学知识产生一种亲近感,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索求知的欲望;也会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感觉到数学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充满趣味,能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自己提问题,自己找捷径,自己总结结论。例如,在教10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没有用课本上的例题,而是出了这样一到题目:我家上个月交水费13元,电费29元,电话费37元,煤气费20元,请你帮老师算一下,这个月一共要交多少元?在这模拟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学生需要联系以前所学的旧知识,要采取新的认知、加工策略等,这对学生无疑是一个挑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因此学生会想出不同的方法,如,4个数连加,13+29+37+20;两个两个的算,13+29,37+20,42+57;等等。在教师创设的模拟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的探究欲望会很强烈,学生也就会从原有的旧知中探究出新的计算方法,学到新知识,这也就是创新。
2.让学生在探究中提高综合分析能力。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和引导工作,设计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思考的问题,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倒数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出示四组分数,让学生观察每组两个数中的分子和分母之间的关系,然后分类,看看哪两组分数有相同点并与其他组不同:3/8和8/3,3/4和1/3,2/5和5/2,3/2和8/6;第二步,经过比较,学生能够找出第一组和第三组分数的相同点,并且学生也可能说出这两组分数的相同点:前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后一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前一个分数的分母和后一个分数的分子相同,或者,学生也可能说两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调了个儿。当学生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后,我就给学生指出,这样的两个数就叫互为倒数。然后我又把“和”改为“乘号”,让学生计算出结果;第三步,我让学生观察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有什么特点,并且让学生尝试着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规律:什么样的两个数是互为倒数。
从这样的一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是在教师提供的一个个数学问题情境中,自主思考和探究,由初步感知到进一步探究分析归纳,最后形成了数学概念。
3.让学生在交流讨论探讨问题中,巩固数学知识。一个新的数学概念等知识一经探讨出来,就要通过练习巩固新知识,但是练习中不可忽视的仍要为学生创设数学情境,让他们在练习中积极去探索创新。例如,在巩固“元角分”的实际应用时,我亲自扮演售货员,让学生来教师这里买学习用品,书包定价6元8角,铅笔9角,买这两种物品要付多少钱?我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然后让学生亲自到老师这里模拟实践,并说一下自己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通过创设生动真实的模拟应用情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巩固了数学知识。
二、提供合理材料,引领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1.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些辅助问题。如:这个问题与过去学过的哪些知识有联系?你观察到了什么?请说出你的观察结果。你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
2.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些辅助工具。曾经有两个老师在执教三角形的认识时,都让学生自主探索三角形的按角分类。第一位老师给每组学生(4个人)提供6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让他们观察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是什么角,然后根据角的不同来分类,结果好不容易得出结论,花费了好长时间。而第二位老师在这一过程中又增加了一个环节,画了一张统计表。第二位老师先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结果填在表格中,再组织学生观察这张表。结果学生很快地就把三角形根据角的不同进行了正确分类。因为这张表清晰地反映了三角形角的三种不同情况,对学生的探究提供了辅助作用。
3.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些辅助方法。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通过渗透“化曲为直”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为学生提供一些探究学习中的辅助问题、工具和方法,会减少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盲目性,降低一下探究的难度,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在成功中体验快乐,在快乐中增长知识。
三、拓展学习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拓展知识
1.让探究欲望由课本走向课外。课堂上,学生往往会产生一些突发奇想和异想天开,产生试一试的欲望。而受课堂时间、教材的限制,课堂上满足不了学生的一些想法和要求,这就必须要把课堂延伸到课外,从课本上走出来,以满足和保护学生可贵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在今年植树节期间,我校准备在甬路两边栽上樱花树,结合这一实际校情,我在课堂上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每隔2米在一棵樱花树,长50米的甬路两边能栽多少棵?看到这个题目,学生立即开动脑筋思考,动手画图,纷纷发言。有的说能栽50棵,有的说栽51棵,还有的说栽52棵。到底谁的说法正确呢?在学生争论不休的时候,有的学生提出这样的想法:“老师,我们可不可以亲自到外边栽一栽,看看谁的说法正确?”这一想法得到大家的积极响应。我想这也是一个教育学生的好机会,能够让学生明白实践出真知。于是,我带领学生到校园实地栽树,实践证明52棵的说法是正确的。这样的课内课外结合,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发展。
2.探究精神由课本走向自然,走进生活。例如,在学习“认识时间”这一节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今天下午大家观察一下,太阳几点落山?明天早晨太阳大约几点升起?学习“方位”这一节后,我又布置了这样的作业;今天晚上大家回家看看星星,找一找,北斗七星、北极星在什么方向?你家北面是什么?这种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不仅有益于学生对棵本知识的掌握,而且还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实际有用,从而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必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成就未来世界高素质的人才。
一、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
1.让学生在探究中创新。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就有了兴趣。教学内容虽然是抽象的,但是我们大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符合学生实际的情形。“现实化”的导入新课,会让学生有一种要学的数学知识贴近生活的感觉,会让学生对所要学的数学知识产生一种亲近感,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索求知的欲望;也会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感觉到数学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充满趣味,能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自己提问题,自己找捷径,自己总结结论。例如,在教10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没有用课本上的例题,而是出了这样一到题目:我家上个月交水费13元,电费29元,电话费37元,煤气费20元,请你帮老师算一下,这个月一共要交多少元?在这模拟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学生需要联系以前所学的旧知识,要采取新的认知、加工策略等,这对学生无疑是一个挑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因此学生会想出不同的方法,如,4个数连加,13+29+37+20;两个两个的算,13+29,37+20,42+57;等等。在教师创设的模拟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的探究欲望会很强烈,学生也就会从原有的旧知中探究出新的计算方法,学到新知识,这也就是创新。
2.让学生在探究中提高综合分析能力。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和引导工作,设计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思考的问题,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倒数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出示四组分数,让学生观察每组两个数中的分子和分母之间的关系,然后分类,看看哪两组分数有相同点并与其他组不同:3/8和8/3,3/4和1/3,2/5和5/2,3/2和8/6;第二步,经过比较,学生能够找出第一组和第三组分数的相同点,并且学生也可能说出这两组分数的相同点:前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后一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前一个分数的分母和后一个分数的分子相同,或者,学生也可能说两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调了个儿。当学生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后,我就给学生指出,这样的两个数就叫互为倒数。然后我又把“和”改为“乘号”,让学生计算出结果;第三步,我让学生观察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有什么特点,并且让学生尝试着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规律:什么样的两个数是互为倒数。
从这样的一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是在教师提供的一个个数学问题情境中,自主思考和探究,由初步感知到进一步探究分析归纳,最后形成了数学概念。
3.让学生在交流讨论探讨问题中,巩固数学知识。一个新的数学概念等知识一经探讨出来,就要通过练习巩固新知识,但是练习中不可忽视的仍要为学生创设数学情境,让他们在练习中积极去探索创新。例如,在巩固“元角分”的实际应用时,我亲自扮演售货员,让学生来教师这里买学习用品,书包定价6元8角,铅笔9角,买这两种物品要付多少钱?我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然后让学生亲自到老师这里模拟实践,并说一下自己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通过创设生动真实的模拟应用情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巩固了数学知识。
二、提供合理材料,引领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1.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些辅助问题。如:这个问题与过去学过的哪些知识有联系?你观察到了什么?请说出你的观察结果。你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
2.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些辅助工具。曾经有两个老师在执教三角形的认识时,都让学生自主探索三角形的按角分类。第一位老师给每组学生(4个人)提供6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让他们观察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是什么角,然后根据角的不同来分类,结果好不容易得出结论,花费了好长时间。而第二位老师在这一过程中又增加了一个环节,画了一张统计表。第二位老师先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结果填在表格中,再组织学生观察这张表。结果学生很快地就把三角形根据角的不同进行了正确分类。因为这张表清晰地反映了三角形角的三种不同情况,对学生的探究提供了辅助作用。
3.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些辅助方法。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通过渗透“化曲为直”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为学生提供一些探究学习中的辅助问题、工具和方法,会减少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盲目性,降低一下探究的难度,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在成功中体验快乐,在快乐中增长知识。
三、拓展学习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拓展知识
1.让探究欲望由课本走向课外。课堂上,学生往往会产生一些突发奇想和异想天开,产生试一试的欲望。而受课堂时间、教材的限制,课堂上满足不了学生的一些想法和要求,这就必须要把课堂延伸到课外,从课本上走出来,以满足和保护学生可贵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在今年植树节期间,我校准备在甬路两边栽上樱花树,结合这一实际校情,我在课堂上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每隔2米在一棵樱花树,长50米的甬路两边能栽多少棵?看到这个题目,学生立即开动脑筋思考,动手画图,纷纷发言。有的说能栽50棵,有的说栽51棵,还有的说栽52棵。到底谁的说法正确呢?在学生争论不休的时候,有的学生提出这样的想法:“老师,我们可不可以亲自到外边栽一栽,看看谁的说法正确?”这一想法得到大家的积极响应。我想这也是一个教育学生的好机会,能够让学生明白实践出真知。于是,我带领学生到校园实地栽树,实践证明52棵的说法是正确的。这样的课内课外结合,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发展。
2.探究精神由课本走向自然,走进生活。例如,在学习“认识时间”这一节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今天下午大家观察一下,太阳几点落山?明天早晨太阳大约几点升起?学习“方位”这一节后,我又布置了这样的作业;今天晚上大家回家看看星星,找一找,北斗七星、北极星在什么方向?你家北面是什么?这种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不仅有益于学生对棵本知识的掌握,而且还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实际有用,从而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必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成就未来世界高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