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分析
【作者】 夏 琴
【机构】 (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高楼镇走马学校)
【正文】摘 要: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与实践性的思想,就“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作业目标、作业时机、作业主体、作业效益、作业类型、作业评改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语文教师应该综合考虑语文作业设计与实施,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实践探索。
关键词:“双减”政策,语文作业,核心素养
一、从知识技能转向核心素养
作业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教学观”将作业视作巩固知识的唯一手段,是预习和复习课本知识的有效手段。目前,小学语文除去配套作业以外,还有预习、听写、抄词、日记等各项内容。作业模式多为“题型+套路+大量重复练习”。在实际作业中,往往将预习、知识、练习等混在一起,逐渐形成“知识作业观”,因而弱化了作业的其他功能。在“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作业更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素养“作业观”认为,作业是学生成长的阶梯,具有育人的作用。
(一)从知识内容转向语言文字
一直以来,小学语文作业量较大,主要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情节的理解程度。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言运用,作业也应该指向语言。指向语言作业涉及语言的理解、感知、巩固、运用,理解与运用则是最为核心的两个部分,以《黄山奇石》(佚名)为例,文中的第一句“中外闻名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具有开门见山的奇效。针对这句话,可以设计这样的作业:变换句子中的词组位置。指导学生朗读时掌握停顿技巧,确定三个定标词语(中外闻名、黄山风景、我国安徽省南部),设定为A、B、C,之后以三个字母代表三个词语调整语序。这种作业练习具有三个作用,第一,逐渐形成词组意识,尝试使用固定词语表达所思所想;第二,理解并掌握句子的表达方式;第三,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模式。
(二)从知识结果转向思维训练
传统作业形式多为考试而设计,关注的重心是知识点,也就是常说的:为了知识学,为了知识练,为了知识做,实际作业内容存在大量琐碎、低级或者重复性的任务。有的教师为了拓展知识面会选择一些偏题或者怪题。这些都不利于学生成长。在双减政策下,作业要追求“含金量”,促进学生的语言、思维同步发展。语文教师要关注同一份作业的思维层次,更好关注学生完成时所呈现的思维能力。语文课程是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而非若干个分散的知识点。在设计作业时,要考虑到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甚至实施“跨学科作业”,避免因为学科割裂而增加学生的作业负担。
(三)从知识训练转向审美意识
传统作业设计将作业视为“训练手段”,通常都沿袭“读一读”、“说一说”、“做一做”、“写一写”、“练一练”等固定模式。长此以往,学生会有枯燥乏味的感觉,随着作业量的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越来越淡。如果在作业中增加艺术元素,提升作业的美感,就能改善这一窘状。
二、学生从被动转向自主
学生是作业的主体,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学生一直被“牵着鼻子”走。教师布置什么作业,学生们就要无条件地服从。在双减政策下,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就要将作业变得更具个性化、更具自主性、学习的深度广度更具张力。
(一)作业的自主习惯
正式作业具有很强的严肃性,并且是非常规范的。比如说:完成作业前需要先通读课文,或者整理好当日的笔记。在做作业的时候,不再翻看课本和笔记,需要像对待考试一样书写作业。同时,作业要有一定的时限性。书写完毕后要进行必要的检查,若不检查则意味着作业未完成,还要养成及时交作业的好习惯。
(二)作业的自主解题
教师要指导学生自主审题、解题。比如,在学习《坐井观天》一文后,可以安排这样的思考题:分角色朗读文章,然后读下面的好句子 ……这个题目并非单一内容,而是涉及两个部分,其一是朗读,其二是读好句子。学生们就需要揣摩作业的具体要求,并尝试去解决问题。
(三)作业要自主完成
自主完成作业受主观与客观两个因素影响。主观因素又包括:自控力、记忆力、思维力。客观因素则包括:时间、场地、内容(难易程度及数量)。考虑到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要有相应舒适的条件和环境,作业时间要长短适宜。
(四)作业的自主评价与修改
评价是对作业推理和判断正误的过程,属于元认知能力。增加学生自主评价部分,学生就能认真仔细地检查,对于自己和别人的作业才有发言权。这符合“教、学、评”一体化的要求。另外,结合自主评价可延伸出自主修改。相比传统的教师批改和师生共改,学生自主修改能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对于自己的作业会更有责任心。
三、作业从课外转向课内
双减是为了有效减少课外作业,所布置的作业要尽量在课上完成。被“减”掉的课外时间可以用于拓展性的学习,而并非“减负等同于减责”,要树立“减负担与提效益”的积极思想。课内作业控制在5~8分钟为宜,过长或者过短都不利于巩固课堂知识。“双减”政策下,作业设计应该追求学习效果和效率,获得更高的学习效益。
课内作业设计要具有进阶性,需要具备如下几个特征:内容的衔接性,水平上的进阶性,要求上的差异性。同单元不同课文之间,或不同单元之间都有不同的能力要求,比如:学习《古诗三首》后,将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次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背诵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大致含义。B层次学生以A层次为基础,积累一首以上同题材的古诗。C层次学生可以结合一首古诗的意境,改写一篇文章。
总结
总之,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突出学生教学主体地位。从“减”的角度看,并非简单粗暴地“一减了之”,还需要从作业设计入手,课内作业设计要求难易适度。课外则要增加探索性自主学习内容,这样才能培养小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关键词:“双减”政策,语文作业,核心素养
一、从知识技能转向核心素养
作业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教学观”将作业视作巩固知识的唯一手段,是预习和复习课本知识的有效手段。目前,小学语文除去配套作业以外,还有预习、听写、抄词、日记等各项内容。作业模式多为“题型+套路+大量重复练习”。在实际作业中,往往将预习、知识、练习等混在一起,逐渐形成“知识作业观”,因而弱化了作业的其他功能。在“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作业更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素养“作业观”认为,作业是学生成长的阶梯,具有育人的作用。
(一)从知识内容转向语言文字
一直以来,小学语文作业量较大,主要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情节的理解程度。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言运用,作业也应该指向语言。指向语言作业涉及语言的理解、感知、巩固、运用,理解与运用则是最为核心的两个部分,以《黄山奇石》(佚名)为例,文中的第一句“中外闻名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具有开门见山的奇效。针对这句话,可以设计这样的作业:变换句子中的词组位置。指导学生朗读时掌握停顿技巧,确定三个定标词语(中外闻名、黄山风景、我国安徽省南部),设定为A、B、C,之后以三个字母代表三个词语调整语序。这种作业练习具有三个作用,第一,逐渐形成词组意识,尝试使用固定词语表达所思所想;第二,理解并掌握句子的表达方式;第三,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模式。
(二)从知识结果转向思维训练
传统作业形式多为考试而设计,关注的重心是知识点,也就是常说的:为了知识学,为了知识练,为了知识做,实际作业内容存在大量琐碎、低级或者重复性的任务。有的教师为了拓展知识面会选择一些偏题或者怪题。这些都不利于学生成长。在双减政策下,作业要追求“含金量”,促进学生的语言、思维同步发展。语文教师要关注同一份作业的思维层次,更好关注学生完成时所呈现的思维能力。语文课程是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而非若干个分散的知识点。在设计作业时,要考虑到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甚至实施“跨学科作业”,避免因为学科割裂而增加学生的作业负担。
(三)从知识训练转向审美意识
传统作业设计将作业视为“训练手段”,通常都沿袭“读一读”、“说一说”、“做一做”、“写一写”、“练一练”等固定模式。长此以往,学生会有枯燥乏味的感觉,随着作业量的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越来越淡。如果在作业中增加艺术元素,提升作业的美感,就能改善这一窘状。
二、学生从被动转向自主
学生是作业的主体,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学生一直被“牵着鼻子”走。教师布置什么作业,学生们就要无条件地服从。在双减政策下,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就要将作业变得更具个性化、更具自主性、学习的深度广度更具张力。
(一)作业的自主习惯
正式作业具有很强的严肃性,并且是非常规范的。比如说:完成作业前需要先通读课文,或者整理好当日的笔记。在做作业的时候,不再翻看课本和笔记,需要像对待考试一样书写作业。同时,作业要有一定的时限性。书写完毕后要进行必要的检查,若不检查则意味着作业未完成,还要养成及时交作业的好习惯。
(二)作业的自主解题
教师要指导学生自主审题、解题。比如,在学习《坐井观天》一文后,可以安排这样的思考题:分角色朗读文章,然后读下面的好句子 ……这个题目并非单一内容,而是涉及两个部分,其一是朗读,其二是读好句子。学生们就需要揣摩作业的具体要求,并尝试去解决问题。
(三)作业要自主完成
自主完成作业受主观与客观两个因素影响。主观因素又包括:自控力、记忆力、思维力。客观因素则包括:时间、场地、内容(难易程度及数量)。考虑到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要有相应舒适的条件和环境,作业时间要长短适宜。
(四)作业的自主评价与修改
评价是对作业推理和判断正误的过程,属于元认知能力。增加学生自主评价部分,学生就能认真仔细地检查,对于自己和别人的作业才有发言权。这符合“教、学、评”一体化的要求。另外,结合自主评价可延伸出自主修改。相比传统的教师批改和师生共改,学生自主修改能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对于自己的作业会更有责任心。
三、作业从课外转向课内
双减是为了有效减少课外作业,所布置的作业要尽量在课上完成。被“减”掉的课外时间可以用于拓展性的学习,而并非“减负等同于减责”,要树立“减负担与提效益”的积极思想。课内作业控制在5~8分钟为宜,过长或者过短都不利于巩固课堂知识。“双减”政策下,作业设计应该追求学习效果和效率,获得更高的学习效益。
课内作业设计要具有进阶性,需要具备如下几个特征:内容的衔接性,水平上的进阶性,要求上的差异性。同单元不同课文之间,或不同单元之间都有不同的能力要求,比如:学习《古诗三首》后,将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次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背诵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大致含义。B层次学生以A层次为基础,积累一首以上同题材的古诗。C层次学生可以结合一首古诗的意境,改写一篇文章。
总结
总之,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突出学生教学主体地位。从“减”的角度看,并非简单粗暴地“一减了之”,还需要从作业设计入手,课内作业设计要求难易适度。课外则要增加探索性自主学习内容,这样才能培养小学生的学习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