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语文德育与古诗文诵读的关系及应用
【作者】 叶 平
【机构】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高石镇中心学校)
【正文】摘 要:“土扶可成墙,积德为厚土”(李白),有关德育的重要性这里不再赘述。小学古诗文在教材中占比较高,不仅能提升小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还能积累大量美词美句。同时,还能借助古诗文诵读开展德育教育工作,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诵读;德育
一、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常见问题
(一)缺乏朗读技巧,强调死记硬背
古诗文中涉及的词语用法、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与现代有很大的差异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未能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积累情况,便强调小学生如何熟读熟背,以此在考试中获取高分。事实上,有些古诗文篇幅较长,内容生涩,小学生背诵还是有很大难度的。如果引导不当,小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产生厌学心理[1]。反观教师,由于文学素养较高,对于绝大多数古诗文便是信手拈来,如果不教授学生恰当的诵读方法,只强调死记硬背,那么就将走入“死胡同”。
(二)缺乏科学观念,习惯浅尝辄止
在古诗文教学中,经常见到这种固定模式:示范朗读→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学生朗读。虽然教师会讲解文中的生字,但无法结合全文理解这些字词的含义和意境。学生阅读时就会出现停顿、语调衔接等困难。教师需要精讲古诗文含义和相关典故,只有明白每一个要点,学生们才能真正理解这篇文章。由于个人认知不同,对于同一篇古诗文的理解存在心理误区。但教师很难理解学生的难处,只能采取一刀切的方法进行讲述。这也会造成学生“囫囵吞枣”、浅尝辄止,无法真正“走入”古诗文当中去。
(三)缺乏复习观念,博而不精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温故知新的过程。在学完一篇古诗文后,学生遗忘知识点是较为常见的事情。如果日常不做好复习工作,或者考试前缺乏系统的复习,就不可能全部准确回答。对于学生教育问题,我们必须做到保质保量,既要精益求精,也要涉猎广泛。这样才能逐步提升小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成绩水平。
二、德育渗入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借助古诗文传承优秀文化
世代相传的古诗文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缩影,有很多经典之作因为各种原因而被湮没在历史大潮之中了。前一段时间,长沙窑蓝岸嘴窑区的一个残破的青釉瓷碗首次亮相,瓷碗内绘有一首“采莲诗”——“住在绿池边,朝朝学采莲。水深偏责就,莲尽更移舡”。类似这种几近失传或者彻底失传的古诗词更是无计其数。近年来,我国刮起了诗词风,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代表的各种活动更是屡屡出彩,真正发挥了“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价值,带领全民重温经典,感受到诗词带个人们的美感[2]。因此,我们教师应该肩负传承的重任,代代相传正能量。
(一)陶冶情操,修身养性
培根曾经讲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我们在学习古诗文的时候,不仅能够收获语言知识,还能脱离低级趣味,让我们变得更为高雅。通过学习古诗词能够陶冶个人情操,升华个人的情操和志向。可以说,优秀的古诗词好似良师益友,学习者能够闻其香、染其色、品其味。众多研究证明,诗词自带的诵读特质能够排泄诵读者内心郁积的闷气,增强诵读者的肺活量,刺激诵读者的大脑皮层,宣泄各种不良情绪。
三、如何在小学古诗词诵读中渗透德育内容
(一)反复诵读,记诵为主
反复诵读能够逐渐领悟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甚至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反复诵读能够提升记忆效果,加快背诵速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诵读背诵,比如:认真大声诵读三遍后,闭上眼睛,双手捂住耳朵,尝试直接背诵。针对篇幅较小或字数较少的古诗词,能够达到快速背诵的效果。当然,前提是了解古诗词的含义,特别是全文(诗)的含义。比如,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一诗中,“插茱萸”、登高是唐朝时期重阳节的重要习俗,插茱萸本身是借助茱萸除虫防蛀(与端午节的雄黄和菖蒲作用接近),同时还暗指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唐代有杜甫、白居易、寒山等多位诗人有诗吟唱重阳登高和插茱萸[3]。这些古代的风俗习惯,以及亲人之间的深情厚谊,也是我们一直颂扬的。
(二)稳中求进,精益求精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考虑到小学生的特点。教学要选择恰当的尺度,比如,在学习《敕勒歌》一诗的时候,小学生很难理解诗中的那种高远深邃的意境。但是该诗朗朗上口,容易被学生所熟记。这样的古诗文,就需要教师重复讲解,按照层层递进的方法分次解读。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是我国历史上分裂时间最长的阶段,这首诗不仅描述了远处的山,近处的草,苍茫的大地,深邃的天空,还有一些若隐若现的羊儿洒落在草丛中。这首诗似乎也蕴含着作者的多种情感,对于自然的热爱,对于统一的渴望,或者还夹杂着什么情感。因此,这类诗歌需要引导学生慢慢品味,细细琢磨。
(三)引导启发,增加兴趣
古诗词用词精炼,寓意深刻。以《赠汪伦》(李白)一诗为例,学生们很容易从字面上理解这首诗的大概意思。但是这首诗的背后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天宝年间,汪伦听说李白旅居南陵叔父李阳冰家,便写信邀请李白到家中做客。信上这样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李白平素喜欢饮酒,又闻有如此美景,欣然应邀而至,却未见信中所言盛景。汪伦盛情款待,搬出用桃花潭水酿成的美酒与李白同饮,并笑着告诉李白:“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开酒店的主人姓万,并非有万家酒店。”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但代表了汪伦对李白的一片真情,这才有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赠汪伦》。彰显了朋友之间一见如故的亲密关系。可以说,这些内容都是开展德育教育的好素材。
总结
总之,小学古诗文中蕴含着很多人生哲理,并且涉及众多德育教育相关的内容。开展针对性教学,不仅能提升小学生的学科素养,还能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邵文娇.新形势下基于小学语文古诗文诵读的开展与德育价值探寻[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9(28):1.
[2]李增益.古诗文诵读:小学语文德育渗透力的有效途径[J].学生·家长·社会:学校教育,2021(3):1.
[3]梁曼媛.品诗育德,诗中有德——德育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融合[J].中学生作文指导,2019(31):1.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诵读;德育
一、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常见问题
(一)缺乏朗读技巧,强调死记硬背
古诗文中涉及的词语用法、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与现代有很大的差异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未能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积累情况,便强调小学生如何熟读熟背,以此在考试中获取高分。事实上,有些古诗文篇幅较长,内容生涩,小学生背诵还是有很大难度的。如果引导不当,小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产生厌学心理[1]。反观教师,由于文学素养较高,对于绝大多数古诗文便是信手拈来,如果不教授学生恰当的诵读方法,只强调死记硬背,那么就将走入“死胡同”。
(二)缺乏科学观念,习惯浅尝辄止
在古诗文教学中,经常见到这种固定模式:示范朗读→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学生朗读。虽然教师会讲解文中的生字,但无法结合全文理解这些字词的含义和意境。学生阅读时就会出现停顿、语调衔接等困难。教师需要精讲古诗文含义和相关典故,只有明白每一个要点,学生们才能真正理解这篇文章。由于个人认知不同,对于同一篇古诗文的理解存在心理误区。但教师很难理解学生的难处,只能采取一刀切的方法进行讲述。这也会造成学生“囫囵吞枣”、浅尝辄止,无法真正“走入”古诗文当中去。
(三)缺乏复习观念,博而不精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温故知新的过程。在学完一篇古诗文后,学生遗忘知识点是较为常见的事情。如果日常不做好复习工作,或者考试前缺乏系统的复习,就不可能全部准确回答。对于学生教育问题,我们必须做到保质保量,既要精益求精,也要涉猎广泛。这样才能逐步提升小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成绩水平。
二、德育渗入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借助古诗文传承优秀文化
世代相传的古诗文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缩影,有很多经典之作因为各种原因而被湮没在历史大潮之中了。前一段时间,长沙窑蓝岸嘴窑区的一个残破的青釉瓷碗首次亮相,瓷碗内绘有一首“采莲诗”——“住在绿池边,朝朝学采莲。水深偏责就,莲尽更移舡”。类似这种几近失传或者彻底失传的古诗词更是无计其数。近年来,我国刮起了诗词风,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代表的各种活动更是屡屡出彩,真正发挥了“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价值,带领全民重温经典,感受到诗词带个人们的美感[2]。因此,我们教师应该肩负传承的重任,代代相传正能量。
(一)陶冶情操,修身养性
培根曾经讲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我们在学习古诗文的时候,不仅能够收获语言知识,还能脱离低级趣味,让我们变得更为高雅。通过学习古诗词能够陶冶个人情操,升华个人的情操和志向。可以说,优秀的古诗词好似良师益友,学习者能够闻其香、染其色、品其味。众多研究证明,诗词自带的诵读特质能够排泄诵读者内心郁积的闷气,增强诵读者的肺活量,刺激诵读者的大脑皮层,宣泄各种不良情绪。
三、如何在小学古诗词诵读中渗透德育内容
(一)反复诵读,记诵为主
反复诵读能够逐渐领悟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甚至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反复诵读能够提升记忆效果,加快背诵速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诵读背诵,比如:认真大声诵读三遍后,闭上眼睛,双手捂住耳朵,尝试直接背诵。针对篇幅较小或字数较少的古诗词,能够达到快速背诵的效果。当然,前提是了解古诗词的含义,特别是全文(诗)的含义。比如,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一诗中,“插茱萸”、登高是唐朝时期重阳节的重要习俗,插茱萸本身是借助茱萸除虫防蛀(与端午节的雄黄和菖蒲作用接近),同时还暗指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唐代有杜甫、白居易、寒山等多位诗人有诗吟唱重阳登高和插茱萸[3]。这些古代的风俗习惯,以及亲人之间的深情厚谊,也是我们一直颂扬的。
(二)稳中求进,精益求精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考虑到小学生的特点。教学要选择恰当的尺度,比如,在学习《敕勒歌》一诗的时候,小学生很难理解诗中的那种高远深邃的意境。但是该诗朗朗上口,容易被学生所熟记。这样的古诗文,就需要教师重复讲解,按照层层递进的方法分次解读。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是我国历史上分裂时间最长的阶段,这首诗不仅描述了远处的山,近处的草,苍茫的大地,深邃的天空,还有一些若隐若现的羊儿洒落在草丛中。这首诗似乎也蕴含着作者的多种情感,对于自然的热爱,对于统一的渴望,或者还夹杂着什么情感。因此,这类诗歌需要引导学生慢慢品味,细细琢磨。
(三)引导启发,增加兴趣
古诗词用词精炼,寓意深刻。以《赠汪伦》(李白)一诗为例,学生们很容易从字面上理解这首诗的大概意思。但是这首诗的背后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天宝年间,汪伦听说李白旅居南陵叔父李阳冰家,便写信邀请李白到家中做客。信上这样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李白平素喜欢饮酒,又闻有如此美景,欣然应邀而至,却未见信中所言盛景。汪伦盛情款待,搬出用桃花潭水酿成的美酒与李白同饮,并笑着告诉李白:“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开酒店的主人姓万,并非有万家酒店。”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但代表了汪伦对李白的一片真情,这才有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赠汪伦》。彰显了朋友之间一见如故的亲密关系。可以说,这些内容都是开展德育教育的好素材。
总结
总之,小学古诗文中蕴含着很多人生哲理,并且涉及众多德育教育相关的内容。开展针对性教学,不仅能提升小学生的学科素养,还能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邵文娇.新形势下基于小学语文古诗文诵读的开展与德育价值探寻[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9(28):1.
[2]李增益.古诗文诵读:小学语文德育渗透力的有效途径[J].学生·家长·社会:学校教育,2021(3):1.
[3]梁曼媛.品诗育德,诗中有德——德育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融合[J].中学生作文指导,2019(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