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具发挥大作用
【作者】 孙玉兰
【机构】 (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黄家塘小学)
【正文】《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当努力开发制作简便实用的教具和学具,以拓宽他们的学习领域,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发展其个性品质与创新精神,促进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低年级数学学具简单朴实,主要有实物图画、数学、符号、几何图形卡片(或塑料片)以及小棒(单根的,有成捆的)、百数表、口算练习卡片、圆形口算练习板等。伴随着新课程的成长,学具走进了课堂,学具在教学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因为它不仅具有真实、具体、直观、形象的特点,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向主动探索,主体实践,合作交流,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然而,在我们现实的教学中,学具并没有起到很好的学习作用。有时因怕课堂纪律乱,操作时纪律不好组织就不让学生操作,违反儿童认知规律。有时即使让学生操作了,也是形式化,做表面文章,学生根本就没有发挥自己的动手能力,没有给学生充分的动手动脑的空间。怎样才能让学具发挥出真正的作用呢,我来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学具操作要重视教师示范
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活动的依赖性较强,尤为依赖老师,他们有独立的愿望与要求,但动手操作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应重视操作的示范作用。操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师的示范要清楚。(2)教师示范的教具要足够大。(3)教具的颜色要利于学生清楚地观察。(4)教师的示范一定要慢些,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观察、思考,有时甚至可以重复示范。
二、学具操作要有流程的控制
小学低年段学生,存在着操作前不善于选择和取出学具,也不善于倾听,一说动手操作,就乱抓一气,操作后又不善于保留结果,讨论完把学具推向一边等课后收拾等问题。为使课堂教学中学具操作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教师在学具操作前有必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操作目的和要求,例如,在北师大版第二册“跳伞比赛”一课中如何解决“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用三角形与圆片比多少。操作时,先要求学生第一行摆三角形,摆10个,每个三角形之间空开一点;等学生摆完后,再提出第二个要求:第二行摆圆片,从左往右摆6个,上行的三角形和下行的圆片要一个一个地对齐……经过这样的要求控制,学生操作有序,过程清晰,目的明确,可以避免操作时出现五花八门摆放的现象,真正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和飞跃。
三、学具操作要与说相结合
在利用学具探索时,一定要把动手与动口结合起来,因为离开语言的单纯操作,是难以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的。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指导语言,以明确学具操作思维方向,避免学生盲目操作,把学具当成“玩具”。比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这一单元时,利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拼图案,拼一拼后在跟同桌说一说,这样使学生对这些图形的特征有了鲜明的认识。
四、学具操作要把握使用时机
把握学具操作的适时就是要把握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时机。这样,学生对使用学具才真正有了需要,而且学具的使用也能真正为教学服务,而不仅仅只是走过场。例如,在教学“找规律”时,我通过创设情境引出学生思考:两件上衣和三件裤子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你能把它们有序地说出来吗?此时,我没有提供任何学具,这个时候只有几个学生举起了小手,但思路并不清楚,这个时候我提示桌子上信封里放了两件上衣和三件裤子,小朋友们可以拿出来摆一摆,在有了学具后,学生借助学具很快把自己思路表达得更清楚了。以后当他们再碰到什么难题时就会想到“可以用学具摆一摆”来解决。
五、学具操作要注意表象训练
表象是学生由操作形成抽象知识的必不可少的中介环节,缺少这一环节,就会影响理解知识的深度,影响抽象和概括的进行。所以,学生必须重视表象的桥梁作用。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操作完学具后,就让学生闭上眼睛,按照脑子里出现的长方体的形状,说一说长方体有哪些特征。然后才让他们概括长方体的特征。表象的桥梁作用在这里发挥。
六、学具操作要与思考结合
学具的使用是为了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探索、理解、应用知识。所以,操作是手段,思考才是核心。因此,使用学具时,教师要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也可以操作完之后观察思考。
数师应当充分利用日常生活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信息,开发成为数学资源。“学具虽简却能显现深刻,操作有趣更是魅力无限”。学具操作在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我们要善于组织并引导学生摆弄各种学具,让学生在“玩与学”中激发课程学趣,快乐地收获知识。
低年级数学学具简单朴实,主要有实物图画、数学、符号、几何图形卡片(或塑料片)以及小棒(单根的,有成捆的)、百数表、口算练习卡片、圆形口算练习板等。伴随着新课程的成长,学具走进了课堂,学具在教学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因为它不仅具有真实、具体、直观、形象的特点,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向主动探索,主体实践,合作交流,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然而,在我们现实的教学中,学具并没有起到很好的学习作用。有时因怕课堂纪律乱,操作时纪律不好组织就不让学生操作,违反儿童认知规律。有时即使让学生操作了,也是形式化,做表面文章,学生根本就没有发挥自己的动手能力,没有给学生充分的动手动脑的空间。怎样才能让学具发挥出真正的作用呢,我来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学具操作要重视教师示范
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活动的依赖性较强,尤为依赖老师,他们有独立的愿望与要求,但动手操作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应重视操作的示范作用。操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师的示范要清楚。(2)教师示范的教具要足够大。(3)教具的颜色要利于学生清楚地观察。(4)教师的示范一定要慢些,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观察、思考,有时甚至可以重复示范。
二、学具操作要有流程的控制
小学低年段学生,存在着操作前不善于选择和取出学具,也不善于倾听,一说动手操作,就乱抓一气,操作后又不善于保留结果,讨论完把学具推向一边等课后收拾等问题。为使课堂教学中学具操作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教师在学具操作前有必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操作目的和要求,例如,在北师大版第二册“跳伞比赛”一课中如何解决“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用三角形与圆片比多少。操作时,先要求学生第一行摆三角形,摆10个,每个三角形之间空开一点;等学生摆完后,再提出第二个要求:第二行摆圆片,从左往右摆6个,上行的三角形和下行的圆片要一个一个地对齐……经过这样的要求控制,学生操作有序,过程清晰,目的明确,可以避免操作时出现五花八门摆放的现象,真正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和飞跃。
三、学具操作要与说相结合
在利用学具探索时,一定要把动手与动口结合起来,因为离开语言的单纯操作,是难以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的。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指导语言,以明确学具操作思维方向,避免学生盲目操作,把学具当成“玩具”。比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这一单元时,利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拼图案,拼一拼后在跟同桌说一说,这样使学生对这些图形的特征有了鲜明的认识。
四、学具操作要把握使用时机
把握学具操作的适时就是要把握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时机。这样,学生对使用学具才真正有了需要,而且学具的使用也能真正为教学服务,而不仅仅只是走过场。例如,在教学“找规律”时,我通过创设情境引出学生思考:两件上衣和三件裤子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你能把它们有序地说出来吗?此时,我没有提供任何学具,这个时候只有几个学生举起了小手,但思路并不清楚,这个时候我提示桌子上信封里放了两件上衣和三件裤子,小朋友们可以拿出来摆一摆,在有了学具后,学生借助学具很快把自己思路表达得更清楚了。以后当他们再碰到什么难题时就会想到“可以用学具摆一摆”来解决。
五、学具操作要注意表象训练
表象是学生由操作形成抽象知识的必不可少的中介环节,缺少这一环节,就会影响理解知识的深度,影响抽象和概括的进行。所以,学生必须重视表象的桥梁作用。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操作完学具后,就让学生闭上眼睛,按照脑子里出现的长方体的形状,说一说长方体有哪些特征。然后才让他们概括长方体的特征。表象的桥梁作用在这里发挥。
六、学具操作要与思考结合
学具的使用是为了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探索、理解、应用知识。所以,操作是手段,思考才是核心。因此,使用学具时,教师要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也可以操作完之后观察思考。
数师应当充分利用日常生活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信息,开发成为数学资源。“学具虽简却能显现深刻,操作有趣更是魅力无限”。学具操作在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我们要善于组织并引导学生摆弄各种学具,让学生在“玩与学”中激发课程学趣,快乐地收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