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古诗词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李晓雲

【机构】 湖北省丹江口市浪河中学


【正文】

【摘 要】古诗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颗璀璨的明珠,里面的内容不仅保留了对先人历史人物和英雄豪杰的记载,同时它也包含了许多当代有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情操。古诗词,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精神流传的载体,含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因此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应该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和过程。不仅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古人的鲜明智慧和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丰富其文化知识储备,最重要的是能够实现中国华夏子孙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这不仅仅是一个小小的教学任务目标,同时也是每个人中华学子应该要履行的文化传承责任。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策略

由于古诗词产生于久远的年代,再加上学生生活阅历和理解水平的局限,所以古诗词教学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也是中高考的焦点。目前初中古诗词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不浓,严重影响了初中语文教师对古诗词教学的预期效果,笔者以初中古诗词有效教学为例,探讨当前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对古诗词的认识还不是非常的清晰和熟悉,这就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对教学方法和策略的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的创造出不同的教育意境,只有当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能够充满一定的兴趣和激情过后,才能够让古诗词的教学变得事半功倍。比如在赏析是苏轼的《水调歌头》的时候就可以为学生创造出不同的学习意境,通过放各种视频或者歌曲为学生描绘出诗文中所出现的画面和内容。让学生能够有丰富的想象的力和理解能力。《使致塞上》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课题组教师精心设计课件,利用多媒体手段,配乐、图片等形式,图文并茂,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塞外壮美辽阔的大漠风光。在这样的审美意境引领下,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赏析和分析其中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文化知识。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彻底的融入到古诗词的意境里,全身心的感受古诗词文化之美和历史之美。这样有利于激发出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同时也营造出了一种积极踊跃的课堂氛围。

二、优化改革古诗词教学模式

在初中阶段语文古诗词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策略,全面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古诗词的能力和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对古诗词进行预习,通过学生在对古诗词的提前预习过程中,可以查找相关资料和注释。这样有利于学生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从而在课堂上听讲的时候能够更加容易的吸收老师所讲的知识。在课堂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抽查和提问,也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分析一些比较难的古诗词问题。这样不仅能够更加有效的完成课堂任务,锻炼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同时也会增加学生对古诗词的重视程度和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准备丰富的教学资料和相关古诗词的学习内容,能够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克服学习古诗词的困难。教师应该采用因材施教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也很有用。在课后,教师应该对学生布置相关作业和提出复习和预习的要求,不断强调古诗词的重要性,并且对作业安排应该适当合理。对于学生的作业,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考察,可以通过学生对一首诗的理解或问题的分析程度。采取科学多样的教学模式,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有很大的帮助。

三、开展校园古诗词娱乐活动

为了丰富学生对古诗词的认识和激发学习的兴趣,除了在课堂上和课外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之外,学校还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古诗词相关主题活动,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提升学生的古诗词各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知识储备,充分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爱好和兴趣。比如在一些节日的活动中,学校可以举办一些关于古诗词的书法朗诵或者是唱歌跳舞等等活动。这不仅仅可以增强学生对古诗词学习能力,同时还可以丰富文化校园生活,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宣传主题班会的形式,尽心对古诗词学习和传播。强化学生对古诗词的认识和理解,打造文化底蕴丰富的校园生活。这样对于古诗词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在初中阶段古诗词教学中所设计的内容还不是十分的复杂和深奥。因此可以为学生的心里面埋下热爱诗词的种子,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涯打下坚实的古诗词基础。

四、解读形象,触发学生的报国之志

诗歌中的人文形象给学生的人生发展以明确的指向,通过解读形象,触发学生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解读王维、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李商隐、李清照等人的古诗词作品,陶冶情操,增强情感体验。

例如:1、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由个人的痛苦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的贫寒之士。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关心人民疾苦的伟大品格。

2、李白的《行路难(其一)》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作者怀才不遇、仕途不顺,他却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他仍坚信总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充分表达了诗人李白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豪迈的气概。

3、此外,古诗词中还有大量名言佳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文字韵律优美,美育功能强,其背后有着强烈的人性美,可以激发学生的正义感、报国情和英雄志。

初中阶段正值人生学习的黄金时期,初中生的思想观念都发育和塑造还不成熟,对古诗词这类的语文教学内容充满了疑惑和好奇。这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对古诗词的正确认识,古诗词教学就是学生美育教学的典范。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因此,当今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既是语文教学工作者,又是中国五千年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