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依托教学内容决定课堂教学方式

【作者】 任春利

【机构】 (黑龙江省富裕县第三中学)


【正文】课堂改革轰轰烈烈进行了很多年,很多成功的教学方式进入到课堂中。山东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昌乐二中的“271”模式,这些课堂模式名扬天下,各个学校争相效仿。到了今天,各式各样的课堂方式让人应接不暇,每一种方式几乎都能造成一股浪潮。改革后的课堂方式让沉闷的课堂变得活泼,学生从倾听者变成参与者,老师也从命令的发布者变成了倾听者。可见改,才有出路。但是,在热闹的改革下,我们也不能忽视另外一种现象:有的学校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坚持不了多久,又回归到传统的“讲授课”;有的课堂教学方式固化下来,又形成了无论什么课一律采用同一种课堂教学方式的固化模式。在这样的情况下,课堂的新鲜感逐渐消失,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也未必能达到满意的结果。
  其实,我们改变课堂教学方式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解放老师,解放学生,老师高高兴兴的教,学生轻轻松松的学。如何达到这个目的?课堂的教学方式是种手段,当一种手段无法满足时,我们可以多管齐下,以期达到最好的效果。在我们的课堂中,我们可以把教材作为依托,依据教材内容采用不同的课堂教学方式。毕竟,一枝独放容易枯燥,百花齐放才能造就美丽的春天。
  以语文教材为例,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文章体裁不同,内容多样。如果每一个都按照同一种课堂教学方式进行,不仅学生学生学起来枯燥,老师教起来也毫无激情。所以在平时的授课中,我们根据所教内容的不同,尝试不同的课堂教学方式,效果还不错。
  一、议论性、社科类文章,复习课的知识点讲授,这些文章讲起来趣味性不强,比较枯燥,如果采用传统讲授的方式,学生很容易溜号。所以,这类文章最好采用导学练的方式进行:教师先针对重点难点问题设计导学案,学生阅读文章后完成导学案,对容易理解的由学生来讲解,学生弄不清楚的,由老师点拨。这个过程需要学生的自觉性,老师要充当监督者。这样的方式在现在的课堂中很常见,我们又把这样的课堂加以改善,原来问题由老师提出来,现在学生也可以成为课堂的设计者,可以出题,可以讲授,成为一个个小老师。在高考的论述类文本的复习中,我们在讲过论述类三道题的出题角度后,尝试让学生自己去通过命题角度,出几道题,以加强对考点的理解。事实证明学生的题出的非常好,对高考考察的知识点更加明晰。这样的课堂,学生成为设计者,枯燥的知识点也在研究出题的过程中深深的刻入学生的脑海里。
  二、古代诗歌、现代诗歌、戏剧或者情节比较丰富的小说散文,我们一般采用多媒体教学,借助强大的多媒体,让课堂融入声色。
  首先,这样的课堂一定要有声音,这个声音是音乐,是名家的浅吟低唱,也是学生的反复的诵读。这些声音构建的是作者描绘的画面,传达的是作者多样的情感。聆听《将进酒》,不用分析,学生自然而然生发出一种豪迈之情;欣赏《李凭箜篌引》时,箜篌声一出,怎么能不带给学生震撼。这是声音的魅力,也是多媒体的魅力,更是语文的魅力。
  其次,课堂还需要多媒体的“色”,这个“色”,是“草色入帘青”,是“大漠孤烟直“落木萧萧下”,也可能是“祥林嫂间或一轮的眼睛”。多媒体通过视频或者画面,创设情境,直接把学生带进文章中,这个时候我们教师不用讲课,让学生自己去体悟,她体悟出来的,也就是文本要展现出来的。我们在课堂上讲授易卜生的戏剧《玩偶之家》时,播放了《玩偶之家》的话剧版课本情节,学生一边看一边感叹,对娜拉,对娜拉的丈夫,对戏剧要反映的社会问题通过观赏体会出来。你不用说,多媒体帮你告诉他。这种多媒体手段进入课堂,加大了课堂容量,丰富了教学内容,为学生增添了新的耳朵和眼睛,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古代经典的文言文阅读,这是老大难,我们采取多种方式齐上阵的方式。首先教师要讲,而且必须讲,文言文中的重点实虚词,句式,重点的句子翻译,这些知识都要通过教师的讲授来完成,学生自己去做可能有一定难度,准确性也不高。其次,多媒体也要上阵,知识点的展示交给多媒体要更清晰,分析内容时,多媒体也是很好的辅助。最后,学生也要提前做好导学案,圈出重难点,课堂上质疑,从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在这个各种技术,各种方式进入课堂的时代,很显然,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很难满足教学的需求,我们需要结合教材的内容、类型去找到适合它的课堂方式,可以一种,可以多种。二千多年前,我们的教育家孔子就说过“因材施教”,今天,我们要说依托教材选择合适的课堂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