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农村小学“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策略

【作者】 张 雪 龚 琴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土城镇土城小学)


【正文】摘 要: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有那么几个让老师头痛的“问题学生”。他们由于受到家庭、社会或是学校等方面的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其在品德、学习态度、心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问题学生人数虽然不多,但负面影响不小。“问题学生”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他们的出现,已经导致了班级的不和谐,学校的不安定,甚至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因此,研究农村小学“问题学生”的成因,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校构建和谐班级、创建平安校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至关重要。为此,我们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探究农村问题学生的成因,找到转化策略,促进农村教育和谐发展。
  关键词:农村小学;问题学生;教育转化策略
  所谓问题学生,就是指那些学习基础差、养成教育不好的学生。大体说来,造成问题学生的根本原因是:学校教师不关心,家庭教育不重视,社会帮助力度不够,他们游离于学校和家庭之外,久而久之,他们不但学习成绩不好,道德品质也败坏,所以问题学生应当引起学校和家庭的高度重视,努力让他们得到社会的关心和帮助,成长为社会有用的人才。针对这样的问题学生,笔者长期在教育的一线,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谈谈自己的肤浅做法。
  一、“问题学生”的成因分析
  (一)家庭因素
  1.大量的留守家庭。由于父母长年在外,父母之爱的缺失,使孩子错误地认为自己是上天的弃儿,所以对人生失意、对前途失望,并由于家庭保护的劣势,经常受到同学的歧视,极易产生与他人、与社会的对抗心理。他们相信武力是证明自己强势的最好办法,因此有较强的暴力倾向。加之缺少父母的有效监护、管教、约束,心理上自暴自弃,行为上任性而为和放浪不羁。 
  2.父母教育不当型家庭。(1)溺爱型家庭。(2)打骂型家庭。(3)放任型家庭。
  (二)学校因素
  在实际的生活中,部分教师将成绩看作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指标。另外现在的学校班级容量大,教师精力有限,不能顾及每个学生。现在家访少了,也可能存在与家长沟通少,对学生的家庭情况了解少,对学生的心理状况不能准确把握的情况。学校教育不当,特别教师没有起到引领帮助作用,也是形成“问题学生”的重要原因。
  (三)自身因素
  学生自身存在内在矛盾,自我意识强但自我约束差,缺乏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学生由于本身年龄小,正处于青春萌芽期,叛逆心很强,不愿被束缚,追求个性独立,难以沟通;而且尚未形成自己完整的世界观,在行动中随意性大,易受主观感情支配,缺乏理智,自我抑制力差,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易受外界诱惑。
  (四)社会因素
  就目前来看,我国的社会正处在一个复杂的变革过程,社会的转型包括人口、自然环境、社会制度、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的转型。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村的社会环境也产生了很大变化,致使农村,劳动力发生了较大的转移,这也导致农村家庭教育格局发生变化,出现大批的留守儿童,家庭被分为两类,即留守家庭与流动家庭;从而也导致教育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现如今互联网的普及与广泛使用,使得学生能够毫无限制的接触网络,易受到网络上负面的东西的侵蚀和腐化,容易造成过度依赖网络的现象。
  二、问题学生的类型
  (一)心理问题
  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居多。在这些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的宠爱、爷爷奶奶的溺爱,使孩子在心理成长上过早失衡。没有受过挫折教育的孩子,在心理成长上是不健全的。因此,他们在分析事物、处理事情上行为偏激、思想极端。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理层面就出现了问题。他们不习惯听别人的劝告,总是喜欢我行我素,对于这样的孩子来讲,家长往往忽视孩子心里方面的问题,所以才导致孩子现在的一发而不可收拾的局面。其实,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没有过多的思想,只不过在心理上有一些偏激而已,如果家长及时发现,相信这个问题会迎刃而解。
  (二)学习问题
  一部分农村孩子不重视学习,家长也不重视。原因在于社会不重视、家长不关心,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所以对待学习就越来越淡化。所以,这样的现状就导致一部分农村孩子从自身来讲就不重视学习,更加不要谈理想和未来。
  三、“问题学生”教育转化具体途径的探讨
  经过多方面资料的了解和学习,结合在教育实践中的亲身经历,下面,我将对“问题学生”教育转化具体途径提出建议:
  (一)家长要做好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家庭是学生情感的栖息地,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大本营,对学生的成才至关重要。家长不能把教育孩子的责任一味推给学校,要本着对子女的未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不断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积极借鉴国内外家庭教育的好做法来教育子女。家长要克服种种困难,保持家的完整、成员间的和谐,积极营造孩子成长的良好环境,切实履行好第一监护人的职责。
  (二)学校要发挥教育“问题学生”的主阵地作用 
  1.学校领导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积极推行素质教育,改革不合时宜的教师考核制度和学生评价制度,多元评价教师和学生,通过制度创新带来“问题学生”教育的春天。 
  2.班主任应发挥学校教育的龙头作用。平时抓好一日常规管理,把工作做精、做细、做实、做好。在班级建设上,用舆论来引导,用班规来约束,用文化来熏陶,用活动来育人。 
  3.广大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把立德育人放在教育教学的首位,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潜心教研教改,切实改变课堂行为和教学方式。 
  4.学校应主动承担培训家长的工作,每学期定期召开几次家长培训会,用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武装家长的头脑,促使家庭教育上台阶,并且出成绩。 
  (三)家校携手,共创孩子美好未来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只有家校合作,才能实现对学生的全程教育,也只有家校合作,才能实现对“问题学生”的动点观察,及时准确地掌握他们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不断调整教育方法,达到转变的目的。
  总之,问题学生的转变,需要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和研究。但是,最终目的是要千方百计改变这种现状,让我们的教育为了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和今后的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