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创新让道德与法治课更具吸引力
【作者】 赵艳妮
【机构】 (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教研室)
【正文】道德与法治课程是青少年“拔节孕穗期”的关键课程,是提升青少年学生精神世界的核心课程。对于处在“技节孕穗期”的中小学学生,我们思政课教师要有新担当、新作为,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坚定的政治信仰、鲜明的政治立场、高尚的人格魅力、扎实的理论功底,理直气壮、用心用情用功讲好思政课。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容理论性、综合性较强,那么,如何把“有意义”的内容讲得“有意思”,使思政课教学活起来,做到既内容丰富,又形象生动呢?怎样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充满无尽期待?怎样让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内容深入学生心灵?这是需要我们长期努力探讨研究的问题。这需要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师争做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拒做知识的搬运工,去尝试,去研究,去有品质、有创新地实施道德与法治课程,切实改变课堂行走方式,用创意点燃学生热情、增强课堂魅力,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作用。我结合自己参加陕西省思政教研活动以及近期参加咸阳市思政骨干教师培训,以及自己的所思所感结合实例为大家提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典范做法,希望能为大家的课堂教学打开新的视野。
一、教材再创:让教材盈溢生活张力
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内容有的过于诗意,有的过于理论,有的过于深奥……怎样使教学方法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并得到学生认可与接受?怎样使教学内容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又便于学生理解与吸收?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校情、生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在吃透教材精神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二次创造,使教学内容简洁化、生活化、有趣化,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实现学生知识生成、能力提高、学科核心素养涵育。如教学七年级上册,有位教师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创编,将四个单元设计成“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畅想之旅;第二单元:友谊的天空——交往之旅;第三单元:师长情谊—亲情之旅;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探寻生命价值之旅”四个探究活动。教学“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畅想之旅”,教师设计如下:第一课“中学时代”,组织学生开展“我的学校我的梦”参观活动,先参观校园与校史馆,了解我校优秀校友所取得的成就与感人事迹。回到课堂,让学生畅谈观后感,而教师则润物细无声地将书本知识渗透到点评与追问中,既让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了学校,又为学生树立起学习标杆与远大梦想。第二课“学习新天地”,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我的学习我能行”闯关活动,按学习小组,布置学习任务,待学生自主学习后,通过小组竞答(必答、抢答),将知识融于题目中,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教学任务。第三课“发现自己”,教师在讲解了基本知识后,组织学生开展“更好的自己我发现”辩论活动,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不仅加深了所学知识,而且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明确了努力方向。最后,教师用两课时开展了“初中生活我畅想”演讲活动,演讲结束后,教师自己或请学生从内容、逻辑、目标与实现的适切性上进行点评,并中肯地给出改进意见。第一单元的设计,紧密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受到了学生的欢迎,课堂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课堂微创: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教学如果一成不变,将会变成一潭死水;如果能推陈出新,就会泛起阵阵涟漪。诚然,每一节课都要求教师有创新是不大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但要求教师每一节课有一点“微”创意则是可以实现的。课堂上的“微”创意,就是给学生小小的新奇、小小的惊讶、小小的震撼、小小的意想不到。具体说来,就是突破传统教学,冲破预设,大胆探索。教师只有在教学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呈现上富有创意,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亢奋状态,才能让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如教学九年级上册“延续文化血脉”中的“美德万年长”,教师设计了“自我创作悟美德”环节——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丰富而深刻,孕育了许许多多令人回味无穷的名言警句。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你一定会对中华传统美德有新的认识与感悟。
(1)请创作一条美德格言。纸具有轻、软、易折、吸水、柔韧性较差等特性,纸量;也可以想象为墙、镜框。根据纸与美德的某些关联性,充分发挥想象。
(2)请小组合作创作一条美德格言,并用一张纸演示出来。
(要求学生任选一题完成)
教师呈现PPT后,学生热情被激发,教室立马热闹起来。有的学生冥思苦想地创作,有的学生自发组成小组展开激烈讨论。经过交流、讨论、争论、推敲,学生展示了如下学习成果:“美德是直抵心灵的善意”“美德是人类最纯洁的表达”“你的举手投足是你自身美德的映射”。也有部分学生选择了(2)。实事求是地说,将纸与美德关联起来,创作一条美德格言,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学生的表现力远远超乎教师的想象。有位学生走上讲台,将一张纸撕开一个小裂口,说“正义就像防火墙,一旦有了裂口,邪恶就会悄悄溜出,吞噬美好心灵”,教室里掌声一片。有位学生将已写了几个字的白纸平铺在黑板上,接着将纸上的字擦干净,说“拥抱美德,让人生的橡皮擦永远下岗”,话音刚落,教室里便响起热烈的掌声。从这些成果中可以看出,如果学生没有真正合作学习,是创作不出如此有深度、有内涵的文字的。可见,教师的一个小小创意,不仅激活了学生思维,而且提升了课堂“颜值“。
三、实践精创:让实践彰显课程魅力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也是一门要求极高的实践性课程。如教材中的《拓展空间》《探究与分享》等,如果没有给予学生亲身实践与体验,只是在课堂上“依葫芦画瓢”“纸上谈兵”,那么,学生是不会有深刻体悟的。遗憾的是,时下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已经成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永远的“痛”。很多学校因为学生安全问题而畏手畏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实践活动,削弱了课程的魅力与育人作用。因此,教师要秉持对职业的崇敬、对课程的信仰、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因生施策,开拓性地开展实践活动。如教学七年级下册,有位教师精心设计了如下实践活动选单:
(一)课程类实践
任选教材《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拓展空间》中的一个栏目,开展实践活动,完成一份简洁的实践报告。
(二)拓展类实践
1.微视频拍摄
要求:(1)以班级社会感人事迹或瞬间为索材;(2)以“励志、青春”为主题,内容积极向上,传递正能量:(3)注重完整性、原创性:(4)时间3~5分钟:(5)可组建4~6人小组。
2.调查访谈
(1)名人访谈。要求:①访问一位你崇拜或佩服的本地区的成功人士或德高望重的老者,认真设计访谈问题、撰写访谈感悟。②访问前请准备好名人资料,做到心中有数;访谈中要开门见山,打开话题,学会倾听。③可组建3~4人小组,样例可参照《名人访谈录余秋雨》。
(2)社会调查。要求:①自拟选题,切入口要小,如“本学期,我们班最忙的老师(同学)是谁”,通过调查问卷、查阅资料、搜集与分析数据,形成一份完整简洁的书面报告。②可组建3~4人小组。
3.科技创新
4.创意手工制品
以上实践活动,每人每学期任选一个,可跨假期完成。
教师设计的实践活动包括课程类实践与拓展类实践,完全突破了实践活动的时空限制,也突破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刻板印象。这种精心创设,让学生真正拥有了实践的内容选择权、时空自主权、人员自由组合权,激发了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彰显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特有的魅力。
新,课堂才出彩;新,学生才亲近。松下幸之助曾说:“非经自己努力所得的创新,就不是真正的创新。”教师如果一味地复制别人的教学,那么,这样的教学是呆滞的,缺乏灵动的;如果一味地模仿、拼接别人的课堂,那么,这样的课堂是僵化的,毫无灵性的。没有创意,教学就缺乏品质;没有创造,课堂就缺乏活力。真正的教学创意、课堂创新,一定源于教师不断地学习与借鉴、探索与实践、扬弃与改进。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你要“百变”,有时候,你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比易中天看着还要专业;有时候,你就是一位技术高超的电脑精英,无数个夜晚在和PPT劳心较劲;有时候,你就是黄药师,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五行八卦、琴棋书画、农田水利、经济兵略等等,无一不晓,无一不精。要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好思政课,做好学生引路人,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道德与法治教师只有精研教材、深耕课堂、创新方法,才能让课堂具有强大的魔力,才能让学生喜欢、相信热爱道德与法治课堂。
一、教材再创:让教材盈溢生活张力
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内容有的过于诗意,有的过于理论,有的过于深奥……怎样使教学方法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并得到学生认可与接受?怎样使教学内容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又便于学生理解与吸收?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校情、生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在吃透教材精神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二次创造,使教学内容简洁化、生活化、有趣化,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实现学生知识生成、能力提高、学科核心素养涵育。如教学七年级上册,有位教师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创编,将四个单元设计成“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畅想之旅;第二单元:友谊的天空——交往之旅;第三单元:师长情谊—亲情之旅;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探寻生命价值之旅”四个探究活动。教学“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畅想之旅”,教师设计如下:第一课“中学时代”,组织学生开展“我的学校我的梦”参观活动,先参观校园与校史馆,了解我校优秀校友所取得的成就与感人事迹。回到课堂,让学生畅谈观后感,而教师则润物细无声地将书本知识渗透到点评与追问中,既让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了学校,又为学生树立起学习标杆与远大梦想。第二课“学习新天地”,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我的学习我能行”闯关活动,按学习小组,布置学习任务,待学生自主学习后,通过小组竞答(必答、抢答),将知识融于题目中,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教学任务。第三课“发现自己”,教师在讲解了基本知识后,组织学生开展“更好的自己我发现”辩论活动,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不仅加深了所学知识,而且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明确了努力方向。最后,教师用两课时开展了“初中生活我畅想”演讲活动,演讲结束后,教师自己或请学生从内容、逻辑、目标与实现的适切性上进行点评,并中肯地给出改进意见。第一单元的设计,紧密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受到了学生的欢迎,课堂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课堂微创: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教学如果一成不变,将会变成一潭死水;如果能推陈出新,就会泛起阵阵涟漪。诚然,每一节课都要求教师有创新是不大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但要求教师每一节课有一点“微”创意则是可以实现的。课堂上的“微”创意,就是给学生小小的新奇、小小的惊讶、小小的震撼、小小的意想不到。具体说来,就是突破传统教学,冲破预设,大胆探索。教师只有在教学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呈现上富有创意,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亢奋状态,才能让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如教学九年级上册“延续文化血脉”中的“美德万年长”,教师设计了“自我创作悟美德”环节——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丰富而深刻,孕育了许许多多令人回味无穷的名言警句。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你一定会对中华传统美德有新的认识与感悟。
(1)请创作一条美德格言。纸具有轻、软、易折、吸水、柔韧性较差等特性,纸量;也可以想象为墙、镜框。根据纸与美德的某些关联性,充分发挥想象。
(2)请小组合作创作一条美德格言,并用一张纸演示出来。
(要求学生任选一题完成)
教师呈现PPT后,学生热情被激发,教室立马热闹起来。有的学生冥思苦想地创作,有的学生自发组成小组展开激烈讨论。经过交流、讨论、争论、推敲,学生展示了如下学习成果:“美德是直抵心灵的善意”“美德是人类最纯洁的表达”“你的举手投足是你自身美德的映射”。也有部分学生选择了(2)。实事求是地说,将纸与美德关联起来,创作一条美德格言,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学生的表现力远远超乎教师的想象。有位学生走上讲台,将一张纸撕开一个小裂口,说“正义就像防火墙,一旦有了裂口,邪恶就会悄悄溜出,吞噬美好心灵”,教室里掌声一片。有位学生将已写了几个字的白纸平铺在黑板上,接着将纸上的字擦干净,说“拥抱美德,让人生的橡皮擦永远下岗”,话音刚落,教室里便响起热烈的掌声。从这些成果中可以看出,如果学生没有真正合作学习,是创作不出如此有深度、有内涵的文字的。可见,教师的一个小小创意,不仅激活了学生思维,而且提升了课堂“颜值“。
三、实践精创:让实践彰显课程魅力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也是一门要求极高的实践性课程。如教材中的《拓展空间》《探究与分享》等,如果没有给予学生亲身实践与体验,只是在课堂上“依葫芦画瓢”“纸上谈兵”,那么,学生是不会有深刻体悟的。遗憾的是,时下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已经成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永远的“痛”。很多学校因为学生安全问题而畏手畏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实践活动,削弱了课程的魅力与育人作用。因此,教师要秉持对职业的崇敬、对课程的信仰、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因生施策,开拓性地开展实践活动。如教学七年级下册,有位教师精心设计了如下实践活动选单:
(一)课程类实践
任选教材《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拓展空间》中的一个栏目,开展实践活动,完成一份简洁的实践报告。
(二)拓展类实践
1.微视频拍摄
要求:(1)以班级社会感人事迹或瞬间为索材;(2)以“励志、青春”为主题,内容积极向上,传递正能量:(3)注重完整性、原创性:(4)时间3~5分钟:(5)可组建4~6人小组。
2.调查访谈
(1)名人访谈。要求:①访问一位你崇拜或佩服的本地区的成功人士或德高望重的老者,认真设计访谈问题、撰写访谈感悟。②访问前请准备好名人资料,做到心中有数;访谈中要开门见山,打开话题,学会倾听。③可组建3~4人小组,样例可参照《名人访谈录余秋雨》。
(2)社会调查。要求:①自拟选题,切入口要小,如“本学期,我们班最忙的老师(同学)是谁”,通过调查问卷、查阅资料、搜集与分析数据,形成一份完整简洁的书面报告。②可组建3~4人小组。
3.科技创新
4.创意手工制品
以上实践活动,每人每学期任选一个,可跨假期完成。
教师设计的实践活动包括课程类实践与拓展类实践,完全突破了实践活动的时空限制,也突破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刻板印象。这种精心创设,让学生真正拥有了实践的内容选择权、时空自主权、人员自由组合权,激发了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彰显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特有的魅力。
新,课堂才出彩;新,学生才亲近。松下幸之助曾说:“非经自己努力所得的创新,就不是真正的创新。”教师如果一味地复制别人的教学,那么,这样的教学是呆滞的,缺乏灵动的;如果一味地模仿、拼接别人的课堂,那么,这样的课堂是僵化的,毫无灵性的。没有创意,教学就缺乏品质;没有创造,课堂就缺乏活力。真正的教学创意、课堂创新,一定源于教师不断地学习与借鉴、探索与实践、扬弃与改进。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你要“百变”,有时候,你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比易中天看着还要专业;有时候,你就是一位技术高超的电脑精英,无数个夜晚在和PPT劳心较劲;有时候,你就是黄药师,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五行八卦、琴棋书画、农田水利、经济兵略等等,无一不晓,无一不精。要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好思政课,做好学生引路人,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道德与法治教师只有精研教材、深耕课堂、创新方法,才能让课堂具有强大的魔力,才能让学生喜欢、相信热爱道德与法治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