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语言建构与表达能力培养策略分析

【作者】 张 燕 严 丹

【机构】 (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


【正文】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语言构建和学生表达能力进行阐述,旨在通过目的性培养,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从本质上来看,语言建构与运用属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最为基础的部分。为了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品质、审美情趣,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离不开语言构建能力。以下就此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言构建;表达能力;教学方法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语言构建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出于表达思想的目的,按照语言内部系统来建构话语——用词汇组构句子,用句子组构段落和篇章;其二是基于个人言语经验基础,逐步建构起自己的言语体系,包括:属于个人的言语心理词典和表达风格。
  一、借助趣化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教学侧重于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而语言建构与运用不仅是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部分,同样也是重要的教学任务。就初中生而言,其思维认知仍显稚嫩。为了提升初中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需要先从语言建构和运用入手。此时,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就极其重要,否则,学生就会觉得一头雾水,或者按部就班不能灵活应用,进而产生抵触情绪。教师需要考虑到初中生的学情,结合他们的思维、认知、兴趣,创建有效的教学情境,或者引入有趣的游戏活动,力争将语言趣味化,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带来的快乐,并由此产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意愿。
  在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一文中,随处都有细腻的情感出现,虽然描述的是冬天的景色,但能给读者带来美感,读者在享受美景之余还能体会到人情味儿。可以说,此篇文章情景交融,值得我们玩味的地方非常之多。结合此文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建构,借助兴趣化语言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比如,通过多媒体播放与文章相匹配的视频,同时配上舒缓的音乐,此时,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想象一下,有那么一座小山城,周围有低矮的山环绕着,城外有一条小河,靠近岸边有厚厚的冰,上面还有积雪,河水在冰面上努力的“挤”出一道缝隙,正因为这一条如丝巾般的流水,让小河生动起来。此时,万物都在阳光下舒适地休息着,好像大地睡着了似的,只等一场春风,一场春雨将它们全部唤醒。
  完成上述环节后,可以让学生组织语言,并饱含激情地诵读出来,让大家感受不同朗读带来的美感。当然,考虑到地方语言特点,还可以来一次地方话阅读。当蹩脚的方言土语和《济南的冬天》碰撞后,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欢笑声中,记忆效果会更好,课堂氛围也会更热烈。
  二、借助“听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吕淑香),可以说,语感是学好语言文字的“软实力”。借助语感,学生能快速体会并感悟到文字的内涵与魅力。培养语感需要有足够的生活体验。从教学角度看,语感属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还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与重点。众多经验告诉我们,听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在听读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的文字敏感性,从而引导学生快速形成语感。
  日常教学当中,教师要在语言知识的教学基础上指导大家多读多听。多读是对某一文章的反复学习和揣摩的过程,初读只能领悟文本大意,经过深读才能提炼出文章的真正内涵,领悟文中精彩文字的妙用和表现手法,进而体会到文字的魅力。此外,在阅读过程中要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穿越时空距离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此外,要引导学生多听,这里所说的“听”是广义地“听”,它不仅包括听课本文章,而且还可听一些评书、历史故事,或者一些音频资料。学生们集中注意力,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感悟特有的意境,慢慢形成自我独特的感知和敏锐的捕捉能力。
  三、建立联系引导学生形成语言积累
  作为语言类学科,语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要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为了实现语言的构建与表达,还要做好语言文字的日常积累工作。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侃侃而谈,学生们则噤若寒蝉,这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为此,在语言文字的日常积累过程中要给学生更多的“留白”,让他们“有机会说”。教师要努力为大家创造机会,除去各种主题活动以外,要做到因地制宜,比如:当学生上课比较疲惫的时候,可以来一个“成语接龙”的小游戏,按照学生的前后顺序进行。如果有卡壳的,需要来一个小的“惩罚”。针对教材内容,可以随机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一下内容。涉及对话内容的,可以借助表演的形式进行朗读。此外,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小组学习模式,学生在小组内畅所欲言,有助于语言文字的积累,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除去语言教学内容还要增加文字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我们经常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学生们在写作文时有一个通病,即:文字表达空洞无物。这种问题的原因包括两方面,其一,学生日常文字积累不够。比如,学生们不会主动记笔记,或者笔记散乱无序,知识量积累严重不足。其二,学生观察能力存在欠缺。由于日常生活观察不足,很多好的素材不能有效把握,即便遇到同类型的作文题目时,仍然下笔困难。以人物描写为例,《我的xxx》是最为常见的作文题目。学生周边有众多家人、同学、亲戚、朋友,只要仔细的观察,这类作文素材就能信手拈来。但事实相反,由于观察不足造成写作困难。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人、物、景,紧紧抓住事物的特征,由此展开来写就很容易了。一旦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有效的观察积累,那么文字表达能力就会快速攀升。
  总结
  总之,语言建构与表达能力并非一蹴而就的。教师需要发挥穿针引线的作用,尤其是培养初中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观察习惯,并在日积月累中夯实语言基础。教师要给学生留出更多语言表达的机会,让学生们真正“会说”、“会写”,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