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作者】 兰 冰

【机构】 (四川省成都市西北中学)


【正文】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推动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新型的体育课堂教学,必须要有新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这就是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的核心素养以及基于核心素养制定出来的质量评价标准。基于这样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所有的课程老师需要对学科价值、学科育人功能有很好的思考。同时,新时期的课程改革,也要求体育学科的教育教学除了发挥本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之外,要高度重视跨学科之间的综合育人功能。
  关键词:体育;核心素养;培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我国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是学生通过学科课程学习所形成最基本、最重要的素养,是学生在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自主健身,其核心能力主要包括运动认知能力、健身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是以学生发展素养为核心价值追求。 
  一、统一认识形成合力,促进体育课堂落实
  受功利教育环境的影响,许多家长的意识里长期固有只要文化成绩可以忽略或牺牲学生健康,对体育可以改善学生体质状况,体育对个体核心素养形成具有积极促进作用选择性忽视。因此,要落实学校体育课堂发挥好体育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独特的育人功能,首先就是要消除社会和家庭对体育学科不重视给学生学习体育参与体育造成的负面影响。学校、班级要通过政策宣讲、案例解读,配合体育教师进行积极正向引导和干预,尝试家校共育以“大手拉小手”的形式,把体育课堂延伸校外,设计布置一些合理的家庭亲子锻炼项目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学习锻炼当中。把一些在家能长期进行锻炼的体育项目比如一分钟跳绳、仰卧起坐、俯卧撑、深蹲跳等以家庭作业的形式布置回家,请家长配合监督学生保证一定时间在家的练习,使体育锻炼无处不在,从而真正到达通过体育教学“培养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目的。只有家长接受了“健康第一”的理念也就自然会认识到体育学科在影响学生一生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和巨大意义。从而对孩子认真上好体育课积极坚持参与体育锻炼活动,进行督促引导形成统一的社会、家校合力。
  二、做好学生身体健康状况摸底,准确掌握学情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学校在学期开始体育教学工作前应要求各班级实事求是做好学生身体健康状况摸底工作,有不适宜参加剧烈运动和有先天性疾病的学生要求家长书面说明或开具医院证明并及时通报任课体育教师,以便于体育课堂上能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运动量,尽量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课堂秩序正常,保证课堂有效性。
  体育教师要认真做好学生学情掌握,根据现实学情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做好教学内容搭配,根据学情选择最有效的教学策略做到教学有针对性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做好分层教学的设计,对学生弱势项目和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进行有效的辅差,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好拓展和提升。
  三、体育课堂教学要重视德育渗透
  在教学中,立德树人,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强调体育教学与各类文化知识的整合性,是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体育教育渗透德育的方法多种多样,体育教学也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关心他人、互帮互助的良好意识,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学习他人的优秀品质;要培养学生遇到困难要敢于面对、要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可贵精神;培养学生自信、果断和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好德育功能,要将德育教育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要有针对性地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四、重视学生兴趣培养,积极改革课堂、抓好学校体育课堂教学
  要落实好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使其发挥好育人功能,就必须要做好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调动,要做好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在现代课堂中体育教师要改变学生观,更新教学观,加强自我提升,加大学校体育课堂改革力度。要细究教学目标实现的科学性、可行性,方法和途径。体育课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生理、心理发育规律和特点,选取符合实际的教材内容以及多样的教学方法,制定出合理的学期体育教学计划。
  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把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贯穿课堂。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初始动机,学生能否通过体育课的学习形成运动锻炼习惯,兴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体育教学是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习惯打基础的学科,培养起多样的运动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留心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只有激发起和保持住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所以我们要在体育课堂中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激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留给学生必要的自我设计、创新、展示时间,把严密的课堂组织与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结合起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把体育兴趣与培养学生顽强意志结合起来。教学中为调动好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起学习兴趣,应根据教授的项目和内容安排一定教学时数对学生进行项目发展历史的知识普及传授,在实操教学过程中应根据项目内容特点安排有趣的练习方法和相关联的游戏和小比赛等,尽量使课堂变得有趣和有吸引力,要避免过去强迫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参赛畏难而厌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充分掌握学情的基础上,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注意学生个体差异因素做好因材施教,尽量减少因对个体关注不够造成厌学、弃学等情况发生
  五、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教学中应关注学生能否适应当今与未来的发展,适应社会、终身学习、成功生活、个人发展的学科关键素养。体育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体育运动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体育教学要调整学生的心理平衡,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体育教学目标与学生心理健康目标和谐统一,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成长,增强其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总之,学校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一切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形成,一切以实现全面育人目标为出发点,抓实学校体育课堂发挥好体育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就能更好的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