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对策
【作者】 马 菁
【机构】 (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恭门镇中学)
【正文】摘 要: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学生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直接造成了教学效率的低下。新时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想提高课堂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创新教学方法,有效延申知识,同时利用好多媒体设备,联系生活实际,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一定的提高,教学质量也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习兴趣;有效策略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更迭速度日益加快,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合当代教育的发展,教学也应跟上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的发展。初中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初中生对未知充满了好奇,科学合理的利用初中生的好奇心也是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够吸引初中生听课的关键,尤其是历史学科。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其中规定教师应当把课堂还给学生,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而不是做旁观者。所以为满足新课改的需要,在学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怎样引导青少年的学生重新进入课堂,从而调动学生对文化的认知积极性,对学校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一、发散学生思维,注入情感教学
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最关键的就是要更多联系实际,把社会现象和初中生的学习情感相结合,更贴切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把历史启发精神最大程度的反映在初中生平时生活的方方面面。再通过老师的教学过程将历史内容和实际的国情事件和社会现象融合到一起,从而引领初中生的思考活动发散思维,从人生的高度合理地研究每件历史活动的内涵实质,进而带动初中生养成主动地把历史理论和人生实践紧密联系的习惯,使初中生更正确地认识历史现象,更加深入地探索历史的本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它们都值得初中生们铭记在心,并时时不忘“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还有“发展是硬道理”的伟大教导精神。把冷静的历史认识投入到热血沸腾的人生思考和情感活动之中,就能够帮助初中生开发想象力,探索历史演变的影响与意义,从而对历史研究发生强烈的好奇心。以“中国抗日战争”为例,我在网上搜索下载了最真实的纪录片《南京大屠杀》和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真实照片,并展示给学生。例如,日本人把南京的手无寸铁的人作为实弹射击训练的目标,挖了数千个掩埋坑,丑陋的日本士兵在街上焚烧、杀害、抢劫、强奸和抢劫。
二、转变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随着新课改过程的深入,老师的教学方式也需要因此而变化,除向学生灌输知识以外,还需要重视对初中生的全面培养。通过掌握的史实培养初中生的素质,提高初中生解答现实问题的能力。纠正初中生认知上出现的错误,帮助初中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老师首先需要认识到初中生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人,所以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多关心初中生,注意与初中生的沟通,多和初中生开展交流。比如在讲授我国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这一章时,其中包括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些小节。针对这个章节的具体基本知识点进行教育的时候,我们应该结合课堂设计,以教科书内容为基础,针对这一时期的具体知识点设计一些课题,并引导学生的思考活动,比如,经过学习历史篇章后,你对我国的近代化有了哪些体会,在课堂中多设课题,从而活跃课堂氛围,这样初中生就能掌握这一时期的历史知识点和历史线索。同时,还可以增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警惕性,从而增强初中生的爱国情操,勿忘国耻铭记历史,振兴中华。
三、引用故事,加深知识印象
历史故事本来便是由历史人物、事件等所构筑而成的,因此无论什么时候总会出现某些故事,而这些故事也就和某些历史事件有关,比如我们在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课时,初中生们都了解一九四九年10月1日新中国举行了开国大典,社会群众的兴奋情绪难以言表,但是大家都在为新中国建立欢喜的时刻,但是没有人知道有多少烈士没有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多少烈士牺牲于战乱年代,很多烈士为我国新中国的建立而奉献了一生,我们可以把几个关于历史人物的著名事例介绍给初中生们,比如董存瑞烈士因为能炸开暗堡,毅然决然地扛起炸药包高喊着:“要为中国,冲啊”,就这么拉燃了导火索,用自已的生命为军队开拓了前进的方向。这种不畏艰险和勇于担当的精神,需要我们了解并铭记,我们可以透过这个事迹,教育学生珍惜我们现阶段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铭记英雄,不忘历史,这不但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而且对初中生正确三观的形成也具有正面推动意义。
综上所述,若想在初中历史课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必须顺应时代的教育改革思想,转变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并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制定各个阶段的课程目标与教育目标,发挥初中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因材施教,使好奇心变成初中生掌握历史知识的最大原动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初中历史教育水准。
参考文献:
[1]欧阳国亮.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探析:以《经济体制改革》一课为例[J].历史教学问题,2019(1):127-131.
[2]林小玲.初中生“史料实证”意识的细节化培养:以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9,5(6):62-63,66.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习兴趣;有效策略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更迭速度日益加快,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合当代教育的发展,教学也应跟上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的发展。初中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初中生对未知充满了好奇,科学合理的利用初中生的好奇心也是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够吸引初中生听课的关键,尤其是历史学科。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其中规定教师应当把课堂还给学生,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而不是做旁观者。所以为满足新课改的需要,在学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怎样引导青少年的学生重新进入课堂,从而调动学生对文化的认知积极性,对学校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一、发散学生思维,注入情感教学
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最关键的就是要更多联系实际,把社会现象和初中生的学习情感相结合,更贴切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把历史启发精神最大程度的反映在初中生平时生活的方方面面。再通过老师的教学过程将历史内容和实际的国情事件和社会现象融合到一起,从而引领初中生的思考活动发散思维,从人生的高度合理地研究每件历史活动的内涵实质,进而带动初中生养成主动地把历史理论和人生实践紧密联系的习惯,使初中生更正确地认识历史现象,更加深入地探索历史的本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它们都值得初中生们铭记在心,并时时不忘“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还有“发展是硬道理”的伟大教导精神。把冷静的历史认识投入到热血沸腾的人生思考和情感活动之中,就能够帮助初中生开发想象力,探索历史演变的影响与意义,从而对历史研究发生强烈的好奇心。以“中国抗日战争”为例,我在网上搜索下载了最真实的纪录片《南京大屠杀》和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真实照片,并展示给学生。例如,日本人把南京的手无寸铁的人作为实弹射击训练的目标,挖了数千个掩埋坑,丑陋的日本士兵在街上焚烧、杀害、抢劫、强奸和抢劫。
二、转变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随着新课改过程的深入,老师的教学方式也需要因此而变化,除向学生灌输知识以外,还需要重视对初中生的全面培养。通过掌握的史实培养初中生的素质,提高初中生解答现实问题的能力。纠正初中生认知上出现的错误,帮助初中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老师首先需要认识到初中生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人,所以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多关心初中生,注意与初中生的沟通,多和初中生开展交流。比如在讲授我国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这一章时,其中包括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些小节。针对这个章节的具体基本知识点进行教育的时候,我们应该结合课堂设计,以教科书内容为基础,针对这一时期的具体知识点设计一些课题,并引导学生的思考活动,比如,经过学习历史篇章后,你对我国的近代化有了哪些体会,在课堂中多设课题,从而活跃课堂氛围,这样初中生就能掌握这一时期的历史知识点和历史线索。同时,还可以增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警惕性,从而增强初中生的爱国情操,勿忘国耻铭记历史,振兴中华。
三、引用故事,加深知识印象
历史故事本来便是由历史人物、事件等所构筑而成的,因此无论什么时候总会出现某些故事,而这些故事也就和某些历史事件有关,比如我们在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课时,初中生们都了解一九四九年10月1日新中国举行了开国大典,社会群众的兴奋情绪难以言表,但是大家都在为新中国建立欢喜的时刻,但是没有人知道有多少烈士没有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多少烈士牺牲于战乱年代,很多烈士为我国新中国的建立而奉献了一生,我们可以把几个关于历史人物的著名事例介绍给初中生们,比如董存瑞烈士因为能炸开暗堡,毅然决然地扛起炸药包高喊着:“要为中国,冲啊”,就这么拉燃了导火索,用自已的生命为军队开拓了前进的方向。这种不畏艰险和勇于担当的精神,需要我们了解并铭记,我们可以透过这个事迹,教育学生珍惜我们现阶段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铭记英雄,不忘历史,这不但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而且对初中生正确三观的形成也具有正面推动意义。
综上所述,若想在初中历史课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必须顺应时代的教育改革思想,转变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并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制定各个阶段的课程目标与教育目标,发挥初中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因材施教,使好奇心变成初中生掌握历史知识的最大原动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初中历史教育水准。
参考文献:
[1]欧阳国亮.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探析:以《经济体制改革》一课为例[J].历史教学问题,2019(1):127-131.
[2]林小玲.初中生“史料实证”意识的细节化培养:以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9,5(6):62-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