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自制教具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浅析
【作者】 黄哲元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西关街小学)
【正文】摘 要:为满足科学实验教学需求,就地取材,制造更加科学、形象、实用的教具,提升思维、提高创造能力,让科学课堂灵动生辉。
关键词:自制教具;月相成因;小苏打和白醋变化;思维;创造
实验器材是科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硬件,但由于不同区域设施条件的局限,现成的实验器材是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的,改进教学方法,就地取材,创造性地构思制造更加科学、具体、形象化的教具,为科学教学搭建脚手架,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科学教学中自制教具的应用进行浅析。
一、月相变化成因教具改进
现有月相成因演示器1 现有月相成因演示器2
目前的月相成因演示器,模拟月球用的都是黑白球模型,固定了亮面和暗面,无法让学生体验更充分的探究过程,无法直观看到月亮阴晴圆缺变化。
改进教具制作方法:
1.在KT板上画一个直径约79cm的大圆;2.用带栓螺母把PVC管固定在圆心,另一端可以绕圆心转动,PVC管靠圆心端挖一凹槽用于放手机;3.用圆筒把手电筒固定在圆圈外面;3.用电钻在PVC管中间打孔,用竹签把白泡沫球固定在孔上4.在圆圈沿内边等间距贴上小圆片,用于画看到的月相图。
教具使用方法:1、关灯、拉上窗帘,使室内尽可能黑暗;2、模拟太阳的手电筒从一侧照射;3、转动插了泡沫球的PVC管,使之围绕中心点旋转;4、同时点击手机摄像功能,看到被照射的月球有阴晴圆缺的交替呈现。该教具的使用,学生更能充分体验月球的阴晴圆缺的呈现。
二、小苏打和白醋反应实验教具改进
在六年级下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中,教材提到往一只玻璃杯倒入三匙醋,然后倒入一匙小苏打,盖上一块玻璃片,观察现象并体验手触摸玻璃杯外壁的感受。然后将燃烧的细木条伸进玻璃杯中,观察到木条的火焰会熄灭。该实验的不足之处:产生的气体不方便收集,通过能灭火就能证明这是二氧化碳——这一特性不足以证明是二氧化碳,为了实验的严谨我们可以制作教具,将验证是否是二氧化碳的实验进行拓展深入。
①验证产生气体:将白醋倒入空矿泉水瓶中,小苏打倒入气球中,气球口套入瓶口扎紧然后倒立气球,发现有大量气体产生,
②验证气体比空气中:取出鼓起的气球并扎紧口,用打球筒将另一个气球打气体,使气球同样大小。从同样高处落下两个气球,比赛落下速度。
③验证气体能灭火:取出气球的瓶子用盖子盖紧,将木条点燃伸入瓶口。
④进一步验证是否是二氧化碳:用针筒抽取瓶子里的气体注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是二氧化碳。
三、杠杆教具改进
六年级《工具和机械》单元有关杠杆的教学内容。由于杠杆尺侧重于杠杆平衡的测量,教学中关于杠杆的3种用力原理(省力、费力、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数据整理,杠杆的省力费力情况只能有操作的人感受到,但是没有可视化的数据,学生很难得出有效结论,从而影响了探究实验的顺利进行。
改进思路:引进电子秤、定滑轮、杆秤、测力计等材料,将杠杆原理的用力点和阻力点的情况进行数字化呈现,如下图所示。
操作步骤:
1.根据实验要求将支点、移到指定位置,杠杆一端挂上测力计,通过操作人员拉动测力计在用力点处产生一个向下的作用力;支点另一端通过定滑轮将电子秤测得的重力等力转换方向形成阻力点;2. 电子秤进行归零操作。首先将杆秤向上抬升一小段距离,使杆秤左侧阻力点不产生力,接着启动手提电子秤使其归零;3. 轻轻地释放杆秤,这时秤杆阻力点产生力量,在定滑轮的力量方向转换下手提电子秤显示阻力点的力量数值,从而实现数字化显示;4. 在手提电子秤工作90秒之内,将秤杆向上抬升一小段距离,使秤杆左侧阻力点不产生力,接着按手提电子秤归零键使其归零,即可进行步骤3;在手提电子秤工作90秒之外,手提电子秤将自动关机,这时重复使用步骤2和3。根据1牛≈100克,1市斤=500克的换算关系,判断用力情况。
通过教具自制,既能提搞教师的教材解读能力,又加强了师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同时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巧思匠心制作教具,让科学课堂灵动生辉。
参考文献:
[1]李明.自制教具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J).基础教育,2022,(22):14-16.
关键词:自制教具;月相成因;小苏打和白醋变化;思维;创造
实验器材是科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硬件,但由于不同区域设施条件的局限,现成的实验器材是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的,改进教学方法,就地取材,创造性地构思制造更加科学、具体、形象化的教具,为科学教学搭建脚手架,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科学教学中自制教具的应用进行浅析。
一、月相变化成因教具改进
现有月相成因演示器1 现有月相成因演示器2
目前的月相成因演示器,模拟月球用的都是黑白球模型,固定了亮面和暗面,无法让学生体验更充分的探究过程,无法直观看到月亮阴晴圆缺变化。
改进教具制作方法:
1.在KT板上画一个直径约79cm的大圆;2.用带栓螺母把PVC管固定在圆心,另一端可以绕圆心转动,PVC管靠圆心端挖一凹槽用于放手机;3.用圆筒把手电筒固定在圆圈外面;3.用电钻在PVC管中间打孔,用竹签把白泡沫球固定在孔上4.在圆圈沿内边等间距贴上小圆片,用于画看到的月相图。
教具使用方法:1、关灯、拉上窗帘,使室内尽可能黑暗;2、模拟太阳的手电筒从一侧照射;3、转动插了泡沫球的PVC管,使之围绕中心点旋转;4、同时点击手机摄像功能,看到被照射的月球有阴晴圆缺的交替呈现。该教具的使用,学生更能充分体验月球的阴晴圆缺的呈现。
二、小苏打和白醋反应实验教具改进
在六年级下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中,教材提到往一只玻璃杯倒入三匙醋,然后倒入一匙小苏打,盖上一块玻璃片,观察现象并体验手触摸玻璃杯外壁的感受。然后将燃烧的细木条伸进玻璃杯中,观察到木条的火焰会熄灭。该实验的不足之处:产生的气体不方便收集,通过能灭火就能证明这是二氧化碳——这一特性不足以证明是二氧化碳,为了实验的严谨我们可以制作教具,将验证是否是二氧化碳的实验进行拓展深入。
①验证产生气体:将白醋倒入空矿泉水瓶中,小苏打倒入气球中,气球口套入瓶口扎紧然后倒立气球,发现有大量气体产生,
②验证气体比空气中:取出鼓起的气球并扎紧口,用打球筒将另一个气球打气体,使气球同样大小。从同样高处落下两个气球,比赛落下速度。
③验证气体能灭火:取出气球的瓶子用盖子盖紧,将木条点燃伸入瓶口。
④进一步验证是否是二氧化碳:用针筒抽取瓶子里的气体注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是二氧化碳。
三、杠杆教具改进
六年级《工具和机械》单元有关杠杆的教学内容。由于杠杆尺侧重于杠杆平衡的测量,教学中关于杠杆的3种用力原理(省力、费力、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数据整理,杠杆的省力费力情况只能有操作的人感受到,但是没有可视化的数据,学生很难得出有效结论,从而影响了探究实验的顺利进行。
改进思路:引进电子秤、定滑轮、杆秤、测力计等材料,将杠杆原理的用力点和阻力点的情况进行数字化呈现,如下图所示。
操作步骤:
1.根据实验要求将支点、移到指定位置,杠杆一端挂上测力计,通过操作人员拉动测力计在用力点处产生一个向下的作用力;支点另一端通过定滑轮将电子秤测得的重力等力转换方向形成阻力点;2. 电子秤进行归零操作。首先将杆秤向上抬升一小段距离,使杆秤左侧阻力点不产生力,接着启动手提电子秤使其归零;3. 轻轻地释放杆秤,这时秤杆阻力点产生力量,在定滑轮的力量方向转换下手提电子秤显示阻力点的力量数值,从而实现数字化显示;4. 在手提电子秤工作90秒之内,将秤杆向上抬升一小段距离,使秤杆左侧阻力点不产生力,接着按手提电子秤归零键使其归零,即可进行步骤3;在手提电子秤工作90秒之外,手提电子秤将自动关机,这时重复使用步骤2和3。根据1牛≈100克,1市斤=500克的换算关系,判断用力情况。
通过教具自制,既能提搞教师的教材解读能力,又加强了师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同时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巧思匠心制作教具,让科学课堂灵动生辉。
参考文献:
[1]李明.自制教具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J).基础教育,2022,(22):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