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提高小学高段英语阅读能力策略的研究

【作者】 郑彩艳

【机构】 (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白岩小学)


【正文】摘 要:英语课是小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文本阅读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通过阅读能够培养小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从目前看,阅读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阅读文本阐释较少,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无法领悟文本的主旨思想。为此,小学英语教师应该从阅读兴趣入手,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本文就此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小学英语;文本阅读;教学
  阅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准。作为英语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有效阅读开阔视野,逐步提升个人的英语能力,为将来学好英语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小学高段学生阅读方法分析
  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内容对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并且阅读方法也具有复杂化和多样化的趋势。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多种方式并用,阅读技巧与文章思想情感做到并重。第一,学生能借助上下文的关系,能理解陌生单词的内涵和在文中所起的作用。英语阅读经常遇到新单词,并且这些词有可能是整个文章的关键词。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的意思,推测生词的基本词义。如果单词对阅读影响不大,学生可以忽略这些单词继续阅读。第二,合理选择泛读和精读阅读模式。泛读应该以理解文章大意为主,精读则需从文章细节入手,从单词的含义入手,掌握句意和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重视整体感知,提升语用能力 
  整篇文章可以划分为若干段落,不同段落又有各自的段落大意。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和语篇特点,开展针对性阅读指导。部分教师过于关注材料中的生词部分,认为必须从生词入手,完全掌握文章的音、形、意后才能进行阅读。事实上,如果整篇文章生词量不大,学生可以先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结合上下句和上下文猜测生词含义。在此基础上,以各段为单位进行处理,之后再回到整篇文章上来,查看学生是否能够真正理解全文。这种“总→分→总”的方法,能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语用功能。
  (一) 随文学词,事半功倍 
  随文学词能发挥语篇情境的作用,能有效避免孤立学习词汇的弊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语言和图片情境,让学生感受置身于实际情境当中,将实物与单词对应起来,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活学活用这些单词。反之,如果孤立地学习单词,虽然也能起到一定效果,一旦遇到一词多义时就无法准确识别,比如,“have”一词在小学英语教材中反复出现,“I have long hair.”,“I have a ruler.”其中“have”都是“有”的意思。但是,“have”在“What do you have on Tuesdays?”中则不是该含义,而是“上课”的意思,在“What do you have for lunch on Mondays?”当中,“have”则是“吃”的意思。同样,“have”在“I like beef, but I’m heavy now. I have to eat vegetables”中,与“to”联合为“have to”词组,则是“不得不”的含义。借助语篇内容,学生们基本能理解该单词的含义。因此,随文学词不仅能快速理解单词的不同含义,还能提升猜词义的能力,为日后阅读长篇文章奠定基础。 
  (二) 随文学句,学以致用 
  在阅读学习中,英语句型多“隐藏”在文本当中,比如,“There be”句型,或者“Let’s ...”句型。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找出相应的句型,结合整体认读理解句子的含义。学生应该从整体入手,从整体上理解文章,借助话题将主要知识点串连起来。此时,教师可以选择相应的语言情境,让学生使用某一句型进行英语交流,比如经常用到的“I’m going to...”。完成练习后,学生可以再次通读全文,提升整体感知。还可以借助角色扮演,再次复述文章。使用上述教学方法可以分析某一单词或某一句式,但学生们在练习和朗读中,能够很好地巩固句型。教师需要做好引导工作,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帮助他们提升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
  三、重视文化对比,丰富阅读体验 
  (一) 开展同题阅读,帮助学生了解差异 
  英语教材涉及季节方面的问题,教师也会给大家讲解季节划分的方法,比如:9~11月为秋季,12~2月为冬季,3~5月为春节;6~8月为夏季。但是,当学生们阅读澳大利亚相关文本时,会明显感觉到与教师所讲的内容有很大出入。此时,教师要帮助大家讲解南北半球的季节差异性,或者用地球仪、手电筒等“道具”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疑惑。另外,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明显差异,英语阅读也会遇到同类问题。教师要针对问题进行讲解,提升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汉语中人物称谓非常详细,比如:叔叔、伯伯、舅舅、姨父、姑夫等等,但英语中仅用uncle一个单词就全部概括了。这些常识性的东西都需要学生加以掌握,并且能够结合文章内容,理解该“人物”的具体身份,如果确实比较模糊,就不用刻意区分了。
  (二) 开设主题活动,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 
  一般而言,学生都能准确把握课文中的知识点,学习时也能明白文章的大意,还能区分一些常识性的知识,比如:中国人吃饭使用筷子,欧美人则使用刀叉等。此外,学生在课内外阅读时还会遇到很多文化差异,如果单凭死记硬背,则记忆效果会发生偏差。为此,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通过学生参与理解并记住这些知识点,比如:德国和中国的交通规则一样(靠右行驶),澳大利亚则是靠左行驶。日本机动车/自行车靠左行驶,但行人则要靠右行走。结合这些特点,可以安排一些学生进行演示,轮流模拟不同国家的交通规则,这样不仅能提升教学的趣味性,还能让大家体验到不同的国家文化。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高段英语教学具有多样性和复杂化的特征。教师要合理选择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设备和其他“道具”营造出栩栩如生的教学情境。阅读教学应该以全文为基础,切勿走入某一生词的误区,影响全文阅读。教师要培养小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结合小升初衔接教学,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