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实施幼儿园数学游戏化教学
【作者】 周 英
【机构】 (四川省资中县马鞍镇中心学校)
【正文】摘 要: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是相互衔接的两个教育阶段。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在教育性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又各有不同。实际上,部分幼儿教师偏离了教育重点,让幼儿过早接触小学阶段的知识,忽略了教育启蒙的重要性。本文基于幼儿园数学教育,就实施游戏化和生活化教育进行探讨。
关键词:幼儿;数学教学;游戏化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现状分析
(一)对幼儿的关注不足
在幼儿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喜欢引领教学节奏,幼儿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甚至对个别幼儿缺乏关注度。并且,多数幼儿教师在讲解数学知识时,有“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由此影响了幼儿的健康发展。此外,教师未能发挥生活环境价值,单纯讲解与“数”相关的概念和加减法计算,幼儿无法将相关知识与生活环境结合起来,部分学习内容甚至超出了幼儿的认知范畴,因此影响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二)缺乏科学的教学方法
心理健康是幼儿教育的首要因素。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好奇、活泼的天性,认真观察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比如:借助简单的数学模型开展教学,让幼儿发现数字间的关系,对比数字的差异性。针对幼儿无法理解的问题,可以选择实物教学。针对减法问题,可以使用水果做“道具”,如:“共有5个苹果,有4个小朋友,每人吃1个,还剩下几个?”,通过实物演示幼儿能快速理解这个问题。相比单纯的“5-4=1”,实物讲解更容易被幼儿接受和理解。
二、生活化教学在幼儿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生活化教学更容易让幼儿理解,还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生活化教学,还能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究能力,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比如,在识图教学中,部分幼儿无法理解较为抽象的知识。为此,教师要考虑到幼儿的特征,在图片中增加一些生活用品,这样能激发幼儿兴趣,能让幼儿快速理解与物品对应的数字信息。实践证明,大部分幼儿对于物品的形状、颜色感兴趣。如果再增加游戏环节,让幼儿参与到活动当中,通过观察、触摸、思考了解各种图形,更容易巩固幼儿的数学概念。
三、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开展教学活动要考虑到幼儿的特点,设计教学目标也要有层次性和递进性,让幼儿有成就感,并能慢慢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教学过程要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考虑到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产生学习欲望。比如,针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幼儿,可以调整座位位置,一旦有了进步就要给予表扬,适当给这些幼儿多提问题,让他们跟着老师的思路思考问题。
四、 开展寓教于乐的游戏化教学
(一) 游戏的趣味性
成年人容易将学习与游戏对立起来,部分幼儿教师认为,游戏会影响学习氛围和学习结果。事实上,游戏教学法运用得当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多数游戏蕴含着教育价值,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很多幼儿游戏也体现了数学相关元素,比如:《数鸭子》这首儿歌中就包括了数数内容,如果播放该首儿歌,小朋友全部参与进来(扮演鸭子),就可以把数数和计算等内容融合进去。再比如,幼儿拍球是一项重要的体育活动内容,在游戏中增加比赛内容,看看谁拍得最多。也能将游戏和数学教学融合起来,这种教学符合幼儿实际情况,能够很好地把控幼儿的需求。设计针对性游戏活动,能让数学教学更具层次性和趣味性,幼儿能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
(二) 游戏的媒介作用
游戏化教学不等同于游戏,游戏化教学中蕴含着教学相关内容。这种游戏具有启蒙的作用,借助于游戏开展数学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根据教学需要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确保幼儿在游戏中能够掌握数学知识,逐步提升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所谓的“游戏”只不过是一种传递媒介,是联系幼儿和数学知识的纽带。考虑到幼儿年龄较小,尚不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也无法对某一事物保持较长时间的关注。因此,教师选择的游戏应该简单,具体游戏规则和要求不宜过多,避免幼儿无法接受。在选择游戏内容或创设游戏情境时,要保证与幼儿最近发展区贴近。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可以进一步丰富游戏内容和游戏情境,提升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而提升幼儿对知识的掌控能力。
(三) 游戏的创新
此外,教师要不断创新游戏内容,即便同一游戏也要不断调整游戏规则,或者更换优秀道具,保证每次游戏都有新意。在游戏过程中,按照层层推进的顺序,锻炼并提升幼儿的学习效果。幼儿教师对幼儿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好比茫茫大海中的灯塔。幼儿教师要发挥出自身的支持作用,开展游戏教学时和幼儿一起融入其中。作为幼儿教育的参与者,幼儿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提升个人综合素养。在课堂上,要培养幼儿的主观意识,及时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特殊行为或者不良情绪,为幼儿提供必要的帮助。例如,在“比大小(或高低)”的游戏中,教师会随机让两名幼儿比身高。受幼儿认知所限,有的幼儿认为“我能看到对方的头,我肯定比他高!”,这种固执的想法容易引来争执。此时,教师可以及时进行“纠正”,在其他幼儿的见证下,用尺子测量两名幼儿的身高,并对比测量数据。这样,不仅能让大家了解身高与数字的关系,还能化解幼儿之间的矛盾。
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和生活对于幼儿来说具有极强的关联性。我们经常看到幼儿“边吃边玩”或者“边看边玩”的情况。在他们的脑海里,“玩”与“学”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作为教师,要充分理解幼儿的行为习惯、认知特点。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切勿全盘照搬小学数学知识,而是应该从生活角度出发,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其中,游戏化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借助教学情境能够让数学知识生活化,从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关键词:幼儿;数学教学;游戏化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现状分析
(一)对幼儿的关注不足
在幼儿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喜欢引领教学节奏,幼儿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甚至对个别幼儿缺乏关注度。并且,多数幼儿教师在讲解数学知识时,有“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由此影响了幼儿的健康发展。此外,教师未能发挥生活环境价值,单纯讲解与“数”相关的概念和加减法计算,幼儿无法将相关知识与生活环境结合起来,部分学习内容甚至超出了幼儿的认知范畴,因此影响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二)缺乏科学的教学方法
心理健康是幼儿教育的首要因素。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好奇、活泼的天性,认真观察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比如:借助简单的数学模型开展教学,让幼儿发现数字间的关系,对比数字的差异性。针对幼儿无法理解的问题,可以选择实物教学。针对减法问题,可以使用水果做“道具”,如:“共有5个苹果,有4个小朋友,每人吃1个,还剩下几个?”,通过实物演示幼儿能快速理解这个问题。相比单纯的“5-4=1”,实物讲解更容易被幼儿接受和理解。
二、生活化教学在幼儿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生活化教学更容易让幼儿理解,还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生活化教学,还能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究能力,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比如,在识图教学中,部分幼儿无法理解较为抽象的知识。为此,教师要考虑到幼儿的特征,在图片中增加一些生活用品,这样能激发幼儿兴趣,能让幼儿快速理解与物品对应的数字信息。实践证明,大部分幼儿对于物品的形状、颜色感兴趣。如果再增加游戏环节,让幼儿参与到活动当中,通过观察、触摸、思考了解各种图形,更容易巩固幼儿的数学概念。
三、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开展教学活动要考虑到幼儿的特点,设计教学目标也要有层次性和递进性,让幼儿有成就感,并能慢慢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教学过程要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考虑到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产生学习欲望。比如,针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幼儿,可以调整座位位置,一旦有了进步就要给予表扬,适当给这些幼儿多提问题,让他们跟着老师的思路思考问题。
四、 开展寓教于乐的游戏化教学
(一) 游戏的趣味性
成年人容易将学习与游戏对立起来,部分幼儿教师认为,游戏会影响学习氛围和学习结果。事实上,游戏教学法运用得当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多数游戏蕴含着教育价值,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很多幼儿游戏也体现了数学相关元素,比如:《数鸭子》这首儿歌中就包括了数数内容,如果播放该首儿歌,小朋友全部参与进来(扮演鸭子),就可以把数数和计算等内容融合进去。再比如,幼儿拍球是一项重要的体育活动内容,在游戏中增加比赛内容,看看谁拍得最多。也能将游戏和数学教学融合起来,这种教学符合幼儿实际情况,能够很好地把控幼儿的需求。设计针对性游戏活动,能让数学教学更具层次性和趣味性,幼儿能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
(二) 游戏的媒介作用
游戏化教学不等同于游戏,游戏化教学中蕴含着教学相关内容。这种游戏具有启蒙的作用,借助于游戏开展数学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根据教学需要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确保幼儿在游戏中能够掌握数学知识,逐步提升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所谓的“游戏”只不过是一种传递媒介,是联系幼儿和数学知识的纽带。考虑到幼儿年龄较小,尚不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也无法对某一事物保持较长时间的关注。因此,教师选择的游戏应该简单,具体游戏规则和要求不宜过多,避免幼儿无法接受。在选择游戏内容或创设游戏情境时,要保证与幼儿最近发展区贴近。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可以进一步丰富游戏内容和游戏情境,提升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而提升幼儿对知识的掌控能力。
(三) 游戏的创新
此外,教师要不断创新游戏内容,即便同一游戏也要不断调整游戏规则,或者更换优秀道具,保证每次游戏都有新意。在游戏过程中,按照层层推进的顺序,锻炼并提升幼儿的学习效果。幼儿教师对幼儿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好比茫茫大海中的灯塔。幼儿教师要发挥出自身的支持作用,开展游戏教学时和幼儿一起融入其中。作为幼儿教育的参与者,幼儿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提升个人综合素养。在课堂上,要培养幼儿的主观意识,及时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特殊行为或者不良情绪,为幼儿提供必要的帮助。例如,在“比大小(或高低)”的游戏中,教师会随机让两名幼儿比身高。受幼儿认知所限,有的幼儿认为“我能看到对方的头,我肯定比他高!”,这种固执的想法容易引来争执。此时,教师可以及时进行“纠正”,在其他幼儿的见证下,用尺子测量两名幼儿的身高,并对比测量数据。这样,不仅能让大家了解身高与数字的关系,还能化解幼儿之间的矛盾。
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和生活对于幼儿来说具有极强的关联性。我们经常看到幼儿“边吃边玩”或者“边看边玩”的情况。在他们的脑海里,“玩”与“学”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作为教师,要充分理解幼儿的行为习惯、认知特点。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切勿全盘照搬小学数学知识,而是应该从生活角度出发,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其中,游戏化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借助教学情境能够让数学知识生活化,从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