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中职学校创新德育途径
【作者】 王子海
【机构】 (湖北省丹江口市汉江科技学校)
【正文】摘 要:针对目前中职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就如何更好地加强和改进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提出一些新的思路与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德育;创新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中职教育的基础、条件和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现状及问题归因分析
1.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拓宽学生视野、活跃青年思想确实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市场经济所滋生的一些消极因素,以及不良思想文化、腐朽习气的侵蚀,使得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向,他们思想偏激、行为怪异,拜金主义、个人享乐主义等消极情绪时刻影响着他们,比吃、比穿、比花钱,致使一些学生社会化气息特别浓厚。加上社会上某些人的认识偏差,职高无用论使他们厌学情绪普遍高涨。因此,如何教育好学生,使他们勤于事、乐于学,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大课题。
2.从学生自身状况来看来我们职业学校就读的学生大多数是考不上高中,被人家淘汰下来的“差生”。他们在学习、素质、自制力等方面普遍低于汉语国际普通高中生。学习对于他们而言非但没有兴趣反而是一种负担。来职业学校只是抱着混文凭、养身体的心态,从而造成学生对学习缺乏内在动力,出现迟到、早退、旷课、上课睡觉、说脏话、不愿实习,甚至打架斗殴、逃宿上网等情况。学生精神世界极度空虚,法律意识淡薄,这给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又增加了挑战性,增强了紧迫感。
3.从学校自身的教育现实来看学校的德育长期以来内容枯燥、形式单一,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达不到思想教育的根本目的。同时,由于高考扩招以及大量民办技校广泛参与,导致中职学校普遍出现招生困难、生源不足的问题。这就导致职业学校为了生存与发展过分容忍、迁就违纪学生,主观上放松了对他们在德育方面的教育和约束。
作为德育教师,我们要更新观念,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包括爱国主义教育、法纪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在内的一系列德育工作。
二、中职学校创新德育途径方法的思考
在中职学校,许多学生是专门为了学习技能而来,还有小部分学生是学习成绩不太理想,不能升入高中,长期积累的消极的学习态度也一时难以转变。作为学校,我们不能过多的强调客观因素,,也不能整天只抱怨学生难管理,要抱着不误人子弟的思想在德育创新上多下功夫。下面本人就浅谈一下中职学校创新德育途径方法的一些思考。
(一)创新德育体制机制
实行德育工作校长书记负责制、分管校长首问制,班主任责任承包制,职能部门、部门政教、年级组长、班级教师集体德育责任分摊制,事故责任追究制。建立班主任与德育导师并行的工作机制。完善德育全员参与、党员包班、教师包教制度。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企业“四方参与、全方位覆盖”的德育工作体系,建立学校其它部门共同参与,家长代表、社会人士、企业领导、车间师傅、学生干部协助管理的长效机制。
(二)科学设计德育系列
1.着重改变学校德育长期以来的德育内容随意性、盲目性的混乱局面,根据德育目标的要求和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安排不同层次的德育内容。
2.根据不同专业特点,按经常性的、贯彻始终的、常抓不懈的德育工作与阶段性的、突破性的、强化性的德育工作,建立“条块化”、“专业化”德育体系,增强德育工作的条理性、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三)推进校企文化融合
学校德育工作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坚持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并重。大力加强校企一体化模式下的德育探索,通过实施“工业文化进校园、产业文化进教室、企业文化进课堂”等措施,全面推进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在实际生产环境中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和效率意识,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
(四)改革德育课程
对学校现有德育课程从“简单、易懂、实用、有效”出发进行整体优化,针对校本实际,对德育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把“做健康人、做社会人、做职业人”作为德育课程的四大主题分年级进行,开设“幸福课程”。根据本校学生特点和专业要求,尝试“1+1”的全新上课模式:即一节课堂教学配合一节主题活动的模式。拓展德育课程的外延,按照学科教育、专题教育、课外活动实习实训四个层面,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辅之以报告、演讲、辩论、参观、社会调查、职业体验、社会实践等主题活动,让德育课程的上课模式变得丰富而立体,使德育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形象,更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在德育方法上,逐步推行理论联系实际考核法、多元评价法、实践体验法、角色扮演法、生活教育法。
(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逐步完善的心理教育网络,创办素质拓展中心、心理咨询辅导中心,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开设“三网”(校园宽带网、校园广播网、闭路电视网),成立职业生涯设计指导站。逐步配备心理专(兼)职教师,学生会增设心理卫生部,班级增设心理卫生员,开设心理辅导课选修课,办好相应的心理健康信箱,设立“谈心亭”,建立学生“改过销过”和心理危机管理制度,确保心理健康。
(六)完善德育保障机制
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加强党团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着重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高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加大德育创新试点工作经费投入,完善德育装备保障机制。加强专项督查,严格考核。试点领导机构和德育专业委员会要按照工作内容和工作进度,对四项德育创新试点工作情况进行经常性的专项督查。
总之,中职德育要适应职校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做到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在内容、形式、手段等方面必须注重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必须有特色、有创新才能让学生感到愉快。要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按照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2]郑杰.《善待学生,善待家长》.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关键词:德育;创新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中职教育的基础、条件和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现状及问题归因分析
1.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拓宽学生视野、活跃青年思想确实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市场经济所滋生的一些消极因素,以及不良思想文化、腐朽习气的侵蚀,使得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向,他们思想偏激、行为怪异,拜金主义、个人享乐主义等消极情绪时刻影响着他们,比吃、比穿、比花钱,致使一些学生社会化气息特别浓厚。加上社会上某些人的认识偏差,职高无用论使他们厌学情绪普遍高涨。因此,如何教育好学生,使他们勤于事、乐于学,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大课题。
2.从学生自身状况来看来我们职业学校就读的学生大多数是考不上高中,被人家淘汰下来的“差生”。他们在学习、素质、自制力等方面普遍低于汉语国际普通高中生。学习对于他们而言非但没有兴趣反而是一种负担。来职业学校只是抱着混文凭、养身体的心态,从而造成学生对学习缺乏内在动力,出现迟到、早退、旷课、上课睡觉、说脏话、不愿实习,甚至打架斗殴、逃宿上网等情况。学生精神世界极度空虚,法律意识淡薄,这给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又增加了挑战性,增强了紧迫感。
3.从学校自身的教育现实来看学校的德育长期以来内容枯燥、形式单一,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达不到思想教育的根本目的。同时,由于高考扩招以及大量民办技校广泛参与,导致中职学校普遍出现招生困难、生源不足的问题。这就导致职业学校为了生存与发展过分容忍、迁就违纪学生,主观上放松了对他们在德育方面的教育和约束。
作为德育教师,我们要更新观念,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包括爱国主义教育、法纪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在内的一系列德育工作。
二、中职学校创新德育途径方法的思考
在中职学校,许多学生是专门为了学习技能而来,还有小部分学生是学习成绩不太理想,不能升入高中,长期积累的消极的学习态度也一时难以转变。作为学校,我们不能过多的强调客观因素,,也不能整天只抱怨学生难管理,要抱着不误人子弟的思想在德育创新上多下功夫。下面本人就浅谈一下中职学校创新德育途径方法的一些思考。
(一)创新德育体制机制
实行德育工作校长书记负责制、分管校长首问制,班主任责任承包制,职能部门、部门政教、年级组长、班级教师集体德育责任分摊制,事故责任追究制。建立班主任与德育导师并行的工作机制。完善德育全员参与、党员包班、教师包教制度。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企业“四方参与、全方位覆盖”的德育工作体系,建立学校其它部门共同参与,家长代表、社会人士、企业领导、车间师傅、学生干部协助管理的长效机制。
(二)科学设计德育系列
1.着重改变学校德育长期以来的德育内容随意性、盲目性的混乱局面,根据德育目标的要求和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安排不同层次的德育内容。
2.根据不同专业特点,按经常性的、贯彻始终的、常抓不懈的德育工作与阶段性的、突破性的、强化性的德育工作,建立“条块化”、“专业化”德育体系,增强德育工作的条理性、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三)推进校企文化融合
学校德育工作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坚持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并重。大力加强校企一体化模式下的德育探索,通过实施“工业文化进校园、产业文化进教室、企业文化进课堂”等措施,全面推进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在实际生产环境中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和效率意识,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
(四)改革德育课程
对学校现有德育课程从“简单、易懂、实用、有效”出发进行整体优化,针对校本实际,对德育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把“做健康人、做社会人、做职业人”作为德育课程的四大主题分年级进行,开设“幸福课程”。根据本校学生特点和专业要求,尝试“1+1”的全新上课模式:即一节课堂教学配合一节主题活动的模式。拓展德育课程的外延,按照学科教育、专题教育、课外活动实习实训四个层面,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辅之以报告、演讲、辩论、参观、社会调查、职业体验、社会实践等主题活动,让德育课程的上课模式变得丰富而立体,使德育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形象,更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在德育方法上,逐步推行理论联系实际考核法、多元评价法、实践体验法、角色扮演法、生活教育法。
(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逐步完善的心理教育网络,创办素质拓展中心、心理咨询辅导中心,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开设“三网”(校园宽带网、校园广播网、闭路电视网),成立职业生涯设计指导站。逐步配备心理专(兼)职教师,学生会增设心理卫生部,班级增设心理卫生员,开设心理辅导课选修课,办好相应的心理健康信箱,设立“谈心亭”,建立学生“改过销过”和心理危机管理制度,确保心理健康。
(六)完善德育保障机制
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加强党团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着重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高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加大德育创新试点工作经费投入,完善德育装备保障机制。加强专项督查,严格考核。试点领导机构和德育专业委员会要按照工作内容和工作进度,对四项德育创新试点工作情况进行经常性的专项督查。
总之,中职德育要适应职校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做到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在内容、形式、手段等方面必须注重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必须有特色、有创新才能让学生感到愉快。要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按照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2]郑杰.《善待学生,善待家长》.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